millerliang wrote:
環台北市一圈大約是60KM,從新北市、北市確實會經過多條橋沒錯,以個人粗淺經驗以為並不需要一遇到牽引道就故意過橋到對岸去騎吧!?騎 100KM 有需要跨到10座橋的牽引道這麼多嗎?不是指過橋而是過單車牽引道,像是關渡、華江、新北大橋、大直橋等知名自行車牽引道。
在下可能騎乘經驗不足,所以沒遇過騎 100KM 要過十座自行車牽引道的經驗,是否可以請教樓主如何才能騎十座"自行車牽引道"的路線。當然啦!故意去騎的路線不算啦。例如環狀的騎~恕刪)
回應millerliang大的詢問,說明如下:
一、首先所謂「自行車牽引道」,除了millerliang大所提及的跨越雙北(新北市、臺北市)橋樑間的牽引道外,還必須包括河濱自行車道上,會因大橋、鐵道、高架橋、水門設施之阻隔及因地形高低落差等等因素,為了串聯起自行車道,不得不建置「自行車牽引道」以為繞道銜接。
二、另我於#1樓的PO文中,對牽引道座數的計算方式,係考量「自行車牽引道」通常是一上一下互為對應,則應分別計算為2座(即上行牽引道算為1座,下行牽引道也算為1座)。
三、本人居住在新北市樹林區,就以我8月30日(星期六)從樹林家中出門參加「新北市103鐵馬奔騰逍遙遊系列活動-第八場 燕子湖探訪水源鐵馬自然遊」為例做說明,我是從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鶯歌-樹林間)騎單車出發,而活動集合地點位於新店區碧潭東岸廣場,沿途經過的「自行車牽引道」數目計算如下:
(一)鹿角溪人工濕地處:一上一下,共2座。
(二)城林橋下:一上一下,共2座。
(三)鐵路橋下:一上一下,共2座。
(四)鐵路橋-浮州橋間的水門設施:一上一下,共2座。
(五)新月橋:一上一下,共2座。
(六)永福橋-公館間跨橋:一上一下,共2座。
[附註]我所經過的前揭(一)~(四)的「自行車牽引道」,就是#4樓 lkkfisher大 已有所描述並詳細貼圖的介紹。
四、若不列入新店陽光橋附近及碧潭風景區內單車行人共用的牽引道,單單我去程時就已經過12座「自行車牽引道」了,加上回程騎同樣路線,就必須以雙倍計算了。
不過,我發文的目的,只是想藉由該新聞個案,與各單車同好們一起探討「自行車牽引道」(包含警告標語)對大家於騎車時所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及有形的影響配速。
我自認為奉公守法的好國民,但是於參加單車活動或多人約騎時,常常會因怕落後太多而跟不上團,致總會無視「下車牽引」的警告標語而直接騎車快速通過,但心中卻仍會感到矛盾且心虛不安。[鬱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