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曾經在國立大學設計系任職過,看過很多學生的作品,只能說創意十足,但是量產..............,可能沒想到那麼多吧?更何況很多學生作品都是用PP發泡塊做出來的,真正要用實際材料製作,可能技術上一定會有困難,再加上一些應用力學和機械技術等的限制,可能能真正做成商品販售的少之又少。
聽的懂人話的主管才是好主管!!
放鳥光 wrote:
用弓箭為概念的跑車...(恕刪)
Drivetrain改成用Shaft應該就可以解決鏈條干涉的問題了吧? 這種沒有Seat Tube, 還藉上管來當兼一部份避震功能的設計早以上市多年, Softride, TREK 等都有過類似量產車, 實在不算是新設計, 只是在形狀作了點小改.
本日最經典,連叭噗都出來了...(恕刪)
這位一看就知道平常是玩RC機的, 其實Project作RC相關的東西應該比自行車更好發揮, 還是主題是單車, 改不得?

大家還是對這些年輕後進不要太苛吧. 再偉大的'建築師'也還得要搭配一位'結構技師', 房子才動得了工. ID和ME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設計'與'工程'團隊的組合.

關於這個問題,我跟學校的老師溝通過很多次,但是每次得到的回應是"學生懂的不多,所以比較注重的是概念設計,既然是概念設計,所以量產性,就不考慮了"
可是在現實的狀況下,這些被教出來的學生,在出社會後,有時會比較"不受教",硬是要做外觀看起來很漂量,但是無法量產的產品.這個時候機構設計的,立場比較軟的,就會想辦法溝通解決,立場比較硬的,就會當面指摘了!!
我覺的這個問題,學校的老師們真的脫離不了這個責任,或許以後的設計展比賽時,把量產性的分數拉高一點,再找些做產品機構設計的人去評分,看能不能慢慢的把這個陋習改一下!!
zdsbyhy wrote:
我是個做機構十幾年的...(恕刪)
"學生懂的不多,所以比較注重的是概念設計,既然是概念設計,所以量產性,就不考慮了"
但這些"懂得不多"做概念設計的學生
絕大部分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量產
不可諱言
把量產性的分數提高其實會扼殺很多創意
對設計者本就不該給予太多侷限
但這前提是你這設計者必須要有基本的相關常識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還希望馬兒不拉屎
這種東西大家都很想要
問題是你去哪找這樣的馬......
商品跟藝術品應該是用兩種不同標準去檢視
學校該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將來做的東西定位是在哪裡
當然若有人能橫跨這兩領域是再好不過
但我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高不成低不就
卡在兩者中間的尷尬設計
你火候未夠無法兩者兼顧
那請先鞏固好一邊的基礎
一位在大學唸了四年的人
懂得不多?
沒唸過書的人都知道馬要吃草會拉屎
別跟我說這群學生都以為馬頭上有長角會哞哞叫?
不懂,可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