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fgh121tw wrote:
小朋友別趕流行了腳踏...(恕刪)
我也有開車啊

開車會不會MAN我不知道啦~
不過玩久了到最後發現還是單車最好玩…(我以前的薪水也都是敗在玩車上
)pc125181 wrote:
個人覺得紀錄片這東西...(恕刪)
其實有很多人還是沒了解到我文章裡所說的事(但也不能怪人,畢竟5千字的文章真的很少人可以耐心看完…)
有人說"現在又沒有人在爭取路權你要拍誰啊"
這個就是重點,就是沒有人在爭取路權,所以我們不但要想辨法自己"爭取"路權外,還要將爭取與籌劃的過程拍成一部紀錄片。
前半段的車友分享(只是預設)只能算是"前菜"的角色,真正的重點還是希望透過劇情來襯托出我們對於爭取單車路權的渴望。
至於以後的爭取路權的活動,目前由於只是剛開始,所以我們還沒想的非常詳細,但學校老師也開始提供我們資訊,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向學校申請支援等…
但當然,真正要做還是要靠自己,我絕不能容許自己淪落為一個空有理想但沒有實作能力的嘴砲,所以也許一切的一切聽起來都太過於美好又不實際,但我還是會努力去完成他的!
i536362 wrote:
支持+1 如有需要幫...(恕刪)
最近沒路燈…最恐怖的還有就是那些瞎了眼不管對向有無來車一樣開遠光燈在殺人眼的白目駕駛…
常常被一閃整個就是暫盲狀態…都要靠對路的熟悉度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出意外…
請各位讀者們支持"無視無理取鬧者"運動~簡單的說就是別去理會惡意回文的言論讓它們自動的消失!還給版面
從事影像工作也十年了
對於想拍片的年輕朋友想給點小小的建議
或許說的意見你也許覺得不中聽
但只是希望能夠參與討論一下
本身也是個從小騎車到大的人
首先
如果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沒有確定
那麼這片子一定會越拍越沒有方向
因為需要的資料會越來越多
就會拍到一個沒完沒了
路權和環保
這應該算是兩個命題
也許騎車可以稍稍提到環保
但也只有排放廢氣的這個點
但若是從腳踏車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身部品等等來反推
製造運送等等的過程也為必環保
因若要深究環保
環保不是只有行進間減炭這部份
腳踏車熱潮對於環保的衝擊不也是一個命題嗎
腳踏車工廠造成的污染及處理方式
許多橡膠部份非環保素材是否有回收再生機制
可回收的再利用的部份如何處理
若是以自然界的角度
在山區騎乘把車拿到河裡洗油污破壞水中生態
在山林中騎乘對於原生動植物的傷害?
自行車道設立在水鳥保護區是否打擾到生態!?
還有記錄片與報導攝影
很多人會覺得是一樣的
但是記錄片是需要長時間的觀察
拍攝
整理出一段影片
而不是去報導一個事件
由其你說到
我們小組的目標是以"舉行一場爭取自行車路權的集會、遊行"過程來拍攝而成的紀錄片
這樣的記錄片
立場以經確定
這片子就是自行車的代表
那麼也就無法客觀的表達
自行車對於其他用路人造成的不便
而且來參加的人真的跟你的理念相同嗎
也許每個人騎自行車的目的都不一樣
有的為運動
有的為省交通廢
有的為了花前買台自己想要的車
也許別人覺得為了炫耀
但是他真的只是覺得除了這台別的都不喜歡
再來你說
我們必需要扭轉社會大眾對於自行車的一些偏見與想法
是"窮人或未滿十八歲的小朋友"在騎的東西
是"追隨流行的炫耀工具"
一種炫耀、追隨流行的"物品"而非帶來健康的"運動器材"。
這部份其實是少部份人的想法
若是強調這部份
容易讓人覺得這是你個人的情緒
且這議題有些小朋友鬥嘴幼稚了些
因為不會跟人比較的人真的不會這樣覺得
我以前騎的兩台車
一台公路車
一台登山車
在十幾年前都是3~4000買的車
騎到有壞掉零件
就用打工的錢換好一些的
最後都是除了車架沒換
其他的部份登山花近1萬改裝公路車花2萬以上
但我是因為經常騎上下課打工假日出去玩~天天都騎車
我在外雙溪上坡踩斷原廠曲柄的時候
我告訴自己我想要堅固耐用的零件
現在我騎一台二手的20吋的BMX
只是為了回味小時後摔車摔破頭的那個感覺
一堆騎1~3萬車的朋友只覺得胖子騎小車看起來怪怪的
我是天天都騎的很開心
而且M型化的消費現象裡
並非我們買不起的東西
別人買來都是為了炫耀的
買jordan球鞋的不打球的多的是
也許買的人為了滿足自己曾經買不起的感覺
或是花錢買的這台車在他的眼裡
不只是一台車
而是當代造車工藝的極致
就像許多攝影愛好者都想要一台leica一樣
我覺得
"不同的腳踏車在消費著的眼裡
價值是不一樣的
但是買的人
得到的滿足卻是一樣的"
說的都離題了
其實這部份對於路權與環保也沒有關係
反而橫生枝節
另外若是你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台中地區
那麼這部片子能引起的共鳴稍嫌薄弱
況且若來個大遊行
也許造成更多其他用路人的不便
只會得到反效果
我覺得
單純的如其他人所說
你們環島去
把過程中騎自行車的過程拍攝下來
自行車會遇到什麼不便
你們如何解決
如何從自己做起
減少他人的不便
自行車應有的騎乘禮儀及交通規則
從一個騎乘者的主觀角度
用戲虐或是幽默的方式表現
會較容易得到共鳴
影像不是寫字
影像有影像的語言
把一個想法轉變成影像
是需要經過許多思考的
記錄片不一定要用一個弱勢的角度出發
可以是開開心心的分享
真實的記錄這些真實的片刻
希望你會成功
p.s.我有一個胸架
可以架一般的dv
這樣可以拍攝騎乘時的主觀鏡頭
如果需要
我可以借你們用
要還我就是了~
小刃 wrote:
小弟學電影的從事影像...(恕刪)
認同小刃的說法.
有一群人從事單車休閒運動23年,台灣第一個環島團體,
23年人來人往,
有一頭栽進去沒爬出來的人,
有一生只有一次體驗的人。
無聲的推動單車活動20年,
即使生病了還是每年出一團,(郭金仁先生)
3年前缷下重擔由年輕的一代延續神精。(邱先生)
踏板上的勇者~鐵駱駝
歷史與傳承
http://unit.ntcpe.edu.tw/ironcamel/orginal.htm
踏板上的勇者~鐵駱駝
http://tw.myblog.yahoo.com/bike-brave/
邱先生在有限的經費下仍繼續撐起重擔。
小刃 wrote:
小弟學電影的從事影像...(恕刪)
well!
基本上要是想要有進步的話,批評也是一定要經歷的過程,所以我不會覺得不中聽,相反的我是很認真的看並且也很高興能得到這麼多有用的知識。
-
也許是我的主文打的沒有很明或是講的沒有很清楚。
環保與路權,我個人是覺得環保只能算是一個附屬的部份而非騎車真正的目的(的確若是騎車就是一直買裝備一直改車…那也真的環保不到哪去)
我自己騎車也不是真的為了環保(文裡有提到,只能算是附屬的加項),而是為了興趣而騎。
而環保這個議題也是從我們專題老師提出來的,畢竟他對單車運動並非十分的了解,所以想的到的部份也就是很單純的"環保"。
但我們的立足點皆不是從"環保"為一個出發點,而是"單車的路權"。所以基本上,我們的方向性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要試著替單車族爭取到一份應有的尊重與路權。(而如同您所提到的其它相關部份,那些的範圍都己經太過廣大了,我們的主要訴求還是集中在單車行駛在都市"叢林"的部份)
-
而紀錄片,說是紀錄那就不該被侷限在一個小範圍。
紀錄片算是真實電影,是要讓人看的到未來性。
我們一開始的立場會讓人看起來像是"只是為了專題而去籌劃個活動來拍攝"的直接電影。
旁人看起來會覺得我們就只是為了專題兼順便消費一下單車熱潮,所以推動這個活動來讓我們可以畢業。
但如果只是為了畢業專題,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把自己搞的這麼累?
觀念這種東西,每個人不同,每個人的生活圈裡的人也都不同。今天你身邊的朋友們覺得那樣,但我們這邊、我們看到的可能又不一樣,很難抓一個基準點。
但至少我看的到大部份的單車車友都是以熱愛運動為前提下去愛這項運動,但還是免不了看到許多一騎車就是為了比較行頭、比較改裝的人存在。
不只是在單車界,在台灣就是這個模樣,你騎重機就是會有人喜歡比改裝比人身部品,藉此得到在團體裡那份不同的優越感。玩車就是會有人要比誰花的錢多、誰的車跑的快。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單車不同於那種需要燃燒金錢才可以得到成就感的玩具不同(基本上機車與汽車想要享受它帶來的快樂也是要先花錢燒汽油
)單車的成就感除了花大錢比行頭這種可悲的樂趣外,更就要的就是可以讓人享受自由無拘束、負擔的四處跑、四處旅行;並且能在獲得健康的同時還能去挑戰自己的極限。相信比起花大錢改了一堆有的沒有的東西,當你成功的挑戰成功了一個你以前爬不上的坡、難以到達的里程時,那份成就感與喜悅,絕對是用錢所換不來的。
我們有研究單車,我們自然會知道單車的樂趣。但有想過其它普羅大眾嗎?
台灣人的思考能力其實是差的非常恐怖的,你有了解有研究,你不會這樣覺得。但你能保證那些不懂的人能夠有一樣的思考與理解嗎?
台灣人就是會盲目的聽從與不懂思考的理解。玩車的人,改裝車子不是為了飆車,但少部份的害群之馬卻會讓廣大沒在玩車、沒接觸研究車的人覺得改裝車就是飆車族;重機,我們騎乘重機只是追求那份騎車的樂趣,但也是因為重機的速度與不守法的份子,讓一般大眾慢慢的也把重機想成"騎重機就是有錢人、騎重機就是飆仔"的可悲想法。
這就是台灣!我們懂,別人不一定懂。更可怕的是不懂的人卻會因為其它似懂非懂或是別人的三言兩語而去取信並且認定一件事。
當然,單車也是…
害群之馬,什麼種的交通工具都有,所以也不能只因為"有害群之馬"而將其它廣大的車友們被加上一個"違規"的標籤。
而紀錄片的重點就在這裡,我們就是要真實的去拍出一切。不能夠隱藏一切不好、與自己理念不合的部份(如違規)
紀錄片的導演可以決定一部片他所要表達的方向,但他絕對沒有任何權利去隱藏一切真實的事。
我對單車族的任意違規與一些騎乘觀念或沒公德心的行為也一樣感到不齒,而當然,我也會透過我的眼、我的攝影機去拍出這些事實。我們無力改變他們,但我們有能力去"提醒"。
-
而之所以我們會把目標集中在台中市,除了因為是地緣關係外,主要也是因為"台灣真的很大"。
在全台灣的各地方政腐(少部份有)都不重視單車路權的情況下,以我們這種能力小小、知名度寡寡的小組來推動爭取路權。那就真的是一種非常不切實際的做法。
我們紀錄,我們播出的地方不只是在台中市,但是我們會先從台中市開始,就是希望能先從一個點做起。當一個點出來了,慢慢的,也許久了,這個點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不管如何,有個開頭絕對比憑空想像要來的好。
-
而像你提到的一些關於單車紀錄片的方向,其實我一開始就有想過了。
透過一個人(也許是我也許是別人),紀錄他騎車的過程與挑戰的點滴來強調與拉回社會對於單車運動的焦點。
這個很好紀錄也很好下去拍。可是我最後還是決定採用老師提議的,替單車族們爭取路權。
也許真的很不切實際也非常困難。
但
你就想成是一群傻傻年輕人正在追尋他們希望的夢吧。
請各位讀者們支持"無視無理取鬧者"運動~簡單的說就是別去理會惡意回文的言論讓它們自動的消失!還給版面
只是說說我的意見啦~
希望可以幫一點忙
也許你們還沒有真正的拍攝過影片吧
拍下去你大概就了解我所說的問題了
不知道你們打算拍攝多長的影片
我不是要來潑冷水
只是真的擔心
若時間不長
這片子又有太多的包袱
很難把要說的"故事"說清楚
影像不是文字
可以三言兩語的表達事情
如果要把重點放在台中"市區"沒有自行車專用道上
騎車沒有車道不方便
那麼如何表現長期以來的問題
有長期的拍攝
或是資料影片的搜集
還是只是用新聞報導路人訪談的方式
因為若干沒有長期的拍攝
這畫面難以得到認同
只能說了解台中自行車的騎乘現況
但是真的所有台中的騎士都只想在市區騎車嗎
另外你有提到澳洲的自行車道
我覺得和其他國家比較也是一種方式
但是我在日本騎單車的經驗是幾乎有人行道的地方
自行車就要騎上去
每個國家對於自行車路權的看法不一
我覺得日本是以保護自行騎士為出發
所以大部份道路和行人共享路權
但是亂停也會開罰單
沒有騎在專用道裡也會(我第一次騎不知道就被警察叫去唸)
我在北京時買的淑女菜籃車
我還有去腳踏車的監理站辦行照車牌
這樣被偷時有憑證可以報案方便協尋(雖然被偷了兩台~我也沒去報案)
但是在北京我有載同學被警察攔下
說自行車不能載人
而且地鐵站旁停車一般都有收費
也許和其他國家比起來
如果開放更多的路權給自行車騎士時
所有的騎士願意付出更多嗎
包括~繳稅~罰單~專用收費停車格...........
我沒有覺得騎車的人裡完全都沒有會去比較行頭的
我說拍攝這部份感覺不是很好的原因
1.對於爭取路權沒有幫助
2.你要如何用影像表達"那些人覺得是"窮人或未滿十八歲的小朋友"在騎的東西
是"追隨流行的炫耀工具"一種炫耀、追隨流行的"物品"而非帶來健康的"運動器材"。
用多長時間表達(5~10分鐘影片還是周遭人的三言兩語訪談~這跟"沒圖沒真相"一樣)
3.不必為了一小部份的人~因為他們愛比較的思維~拍攝一段影片來糢糊這支影片的動機
這裡有更專業的
你可以找他們討論一下
http://www.tdda.org/Creator/Default.aspx
個人覺得
用旁觀冷靜的角度
把你看到的問題
讓別人也看到
不可能一開始就得到解決
但是大家會開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