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 200W 假設能夠達到時速 20 輸出 400W 絕對不會變成 40 ( 800W 也不會是 80 )
影響高速( >30KM)上限主要的原因是風阻,不只是單純的輸出

當初會有印象上面的這各感覺是 , 有看過一個討論 ,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覺得一台通勤車有點強度就能騎到 24~26KM/HR 之類的,換台專業點的車子POWER開到最大 30~40KM/HR 易如反掌 , 那些專業運動的也沒多行.....

後來有專家網友出來提到風阻的概念我才初步了解這樣的概念


空力(VS的就是風阻) , 這是在高速騎乘上才比較需要面對的問題 (時速越高問題越大) , 風阻最大的來源除了時速 就是 「迎風面積了」就像 TONY 網友說的 , 不能持續30KM/HR 以上的時速 加上 下把位的騎乘姿勢?

其實談空力 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不要忘了 其實任何公路車都有下把位的 , 上下把位的空力差異 其實是大於 不同車款 同把位的空力差異
不推輕量兩個理由
1. 他選這台等級不對等啊…
變速來說一個sora 一個5800
重量上差距不到1kg
2. 既然大家對空力成效那麼講究
請問您已經把自己體重控制在最佳化了嗎?
有做控水的功課嗎?
既然要輕量,從身體著手不是更佳
我猜想樓主也不是專業車手
以一般男性72公斤,如果執著於輕量
從一般7公斤的車花大把鈔票改到5公斤
來,比例多少?給你算3%好了
推力比能增加多少呢?

當然 如果你的體重已經鍛鍊到難以再減少
輕量化肯定是很好且必要的選擇
最終還是取決於人

公路車ing wrote:
均速要扣掉 休息、紅...(恕刪)

差不多啦 我全程7.5hr
到苗栗大概2.5(有補給 有停車穿雨衣)
回台北大概5hr (有補給) 回程均速近20

我沒有騎過空力車
如果要我挑的話
我會先看用料
再來看造型塗裝
另外一提
握下把並非只降低風阻
握下把運用的肌群
也跟握上把有些許不同
握下把可以踩的重一點

我看空力車的車架好像都還蠻粗的
所以我想剛性表現應該會不錯
用來爬坡應該不會有軟軟的感覺
反而是輕量化的車比較有問題
要硬又要輕這好像不太和邏輯
除非材質要用比較好的
如果同等價位的空力車跟輕量車
我想我應該會選空力車吧
簡單來說:

職業車手我們不談!因為我們彼此也都不是!

我們簡單來談平路無風均速30km/hr的騎士:

同樣是下把位,同樣的輪組!就單純車架是爬坡車架和空力車架!

30km平路:我想同一騎士相同平均功率來騎,時間不會差超過10秒,

而且不一定是空力車架較快。因為就算是同一個人,同一路線,

一個小時裡的迴轉、呼吸調得順不順就差很多了!

但是

30km爬坡:沒意外就一定是爬坡車架會比較快,輕量是事實,

這時如果又拿剛性什麼的來談,講不完了!

空力車架要買ISP的才好看,,,,,,,,,,
其實只要沒過度壓縮的車架都好看,,,壓縮太大就有點怪怪的,
mpz10whale wrote:
這時如果又拿剛性什麼的來談,講不完了...(恕刪)


你不想談的事情
才是問題的癥結點
老實說
輕量與空力是可以並存的
其實這題目本來就有問題
什麼叫兩台不同的腳踏車
其實在路上每台等級相仿的腳踏車
看似不同但都差不多
變速煞車套件、輪組
同等價位的成車
大多用一樣的東西
只有車架不同而已
車架比的是什麼
不就重量
功能性
剛性
材質
外觀
以及品牌的心靈加成
瘦的狠前輩說得沒錯!

輕量與空力,一般來說存在於爬坡的壓縮車架,一般來說啦!至少對同一廠來說是這樣的!

同一廠如果出空力及爬坡車架,一定讓爬坡車架較輕量,而空力車架在空力表現較好(至少數據要優於爬坡車架)

爬坡用的壓縮車架不代表空力跟剛性表現就不好!所以平路不會差到哪裡去!

輕量、空力、剛性三者兼顧!雖然不是所有都第一名,但整體來說是的!



瘦的狠 wrote:
輕量與空力是可以並存的
阿公18新出的N7 pro
輕量空力一次滿足
還不如買
Giant Propel
Merida reacto...
Canyon Aeroad...

骯骯泥嚎嗎 wrote:
阿公18新出的N7 pro
輕量空力一次滿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