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懶得動 wrote:
不同車種的設定有所不同,是因為不同騎法的生理適應方式不同,如果改成這樣還能讓三鐵以外的路線騎乘也差不多,那麼所有彎把公路車早就統一改成計時車的設定了。
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也不錯啦
其實除了爬山外
三鐵路線和一般路線沒多大分別
除了平路外也是會有緩坡
拿三鐵車來爬山爬武嶺的也大有人在
但當然重量比較重爬起來會比較辛苦
我是拿一般的公路車設定成類似三鐵的設定
其實已經騎得蠻習慣了
平常練習平路山路都有
爬山時頂多把空力把拆掉不用
不會去動其它設定
風櫃嘴(楓林橋-涼亭)爬28分
北宜(國史館-海倫咖啡)43分
也還算可以
曾經試過換回正常的座管
恢復原來公路車的設定
但騎一兩次就又改回來了
感覺無法出力
衝刺時(非抽車)比較難施力
記得以前和車友約騎中社路,到了故宮有和他交換車子,剛騎完彎把車突然換成平把的登山車,感覺出力根本用不太到核心,大部分都是下肢出力為主。偶爾股四頭肌狀況不佳時踩訓練台,只要向後坐也能勉強撐下去,因此座椅設定前後相差幾公分我相信會差更多。
猜想你已經習慣目前設定,只更動回去騎一、兩次當然會覺得出力模式不對,這可能要持續兩週以上讓生理適應達到一個平衡,所做的比較才比較有意義。
也因此我會等運動菜單上軌道,再用一、兩個月的時間來比較看看座椅設定相差四公分的差異。(實際調到前面四公分,當然也要調高一些,不會只調座椅前後位置。)
rice7361 wrote:
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也不錯啦
其實除了爬山外
三鐵路線和一般路線沒多大分別
除了平路外也是會有緩坡
拿三鐵車來爬山爬武嶺的也大有人在
但當然重量比較重爬起來會比較辛苦
我是拿一般的公路車設定成類似三鐵的設定
其實已經騎得蠻習慣了
平常練習平路山路都有
爬山時頂多把空力把拆掉不用
不會去動其它設定
風櫃嘴(楓林橋-涼亭)爬28分
北宜(國史館-海倫咖啡)43分
也還算可以
曾經試過換回正常的座管
恢復原來公路車的設定
但騎一兩次就又改回來了
感覺無法出力
衝刺時(非抽車)比較難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