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是哪類型的車手?

小朋友基本上,如果短跑屬於白肌較多爆發型,爆發力較強,而單車屬於有氧運動確實長跑型選手較有利,因為長跑紅肌居多可攜帶更多氧,至於屬於那一類型,你有運動底子,也可轉型有氧訓練一陣子再生肌肉纖維自然會長出較多紅肌,如果想衝刺那就練有氧,但是哈哈你也要可以撐到終點前才可以展現你肌肉特性,所以還是乖乖練習有氧,至於體重這只是參考不是絕對,騎就對了,自然你會發現那個比較適合你
小朋友基本上,如果短跑屬於白肌較多爆發型,爆發力較強,而單車屬於有氧運動確實長跑型選手較有利,因為長跑紅肌居多可攜帶更多氧,至於屬於那一類型,你有運動底子,也可轉型有氧訓練一陣子再生肌肉纖維自然會長出較多紅肌,如果想衝刺那就練有氧,但是哈哈你也要可以撐到終點前才可以展現你肌肉特性,所以還是乖乖練習有氧,至於體重這只是參考不是絕對,騎就對了,自然你會發現那個比較適合你
tony20010911 wrote:
我應該放棄以長跑訓練心肺功能去訓練短跑來補足騎車時的爆發力嗎?

依我的經驗來看
騎車要進步就全心練車
想要用練跑步來加強騎車表現的話...
除了心肺方面有幫助之外
其它像是速度、爆發力反而會不如專注練車時

我是騎山路居多
有一陣子加了跑步訓練(因為有時候沒時間去山上練車)
結果在騎車時發現無法像沒跑步時那麼流暢地駕馭單車
感覺體力變好,但騎起來總覺得有點卡(沒那麼人車一體)
計時的結果也變慢

後來不跑步、只練車
才恢復流暢的感覺
有車友跟我說因為跑步跟騎車所使用的肌群不全然相同
這也許是原因所在吧
你也可以試試全心作單車訓練



小朋友恢復力很好爆發力好是正常的,所以這不用特別去區分。
但是要提醒您,覺得一直抽車、一直開高強度全力比賽,連基本訓練也在高強度,
年輕人覺得沒什麼,有累才有練到,當下肌肉痠痛拜超好的恢復力所賜馬上就好了,
所以認為可以一直這樣下去,甚至忽略休息與恢復。
看過幾個小朋友在走我走過的錯誤道路有感而發...

說正題,你要問的應該是哪一樣比較占優勢。
你可以參加經典的
平路挑戰賽,如西濱160、彰化經典百K、花東迴瀾200、環台中...
登山賽,如武嶺盃、塔塔加、大三元
混合賽,如紫南宮99、環恆春、花東戀戀193
耐力型,如西濱200、瘋系列、花東380(二日賽)

把你的總排÷完賽人數,看百分比落在哪裡就行了。

最後提醒您,運動後務必按摩與拉筋,課表的休息日就是休息。

三鐵教練兼裁判
騎了多少上破就能享受多少下坡
跟車友騎幾次長途跟山路之後,

就差不多知道自己是哪類型的車手了 .....


我自己的話也不用什麼專業分析了, 我是 "肉腳型" 的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