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台北市區腳踏車道超級比一比(2009)

跨主要幹道

現代城市規畫在19世紀末發展出來的理念是把城市當作有生命有機體,使用蒸氣或汽油交通工具會產生廢氣而有城市之肺的設計,台北市的仁愛路與敦化南路寬大馬路與類似森林的行道樹就是台北城市之肺。

仁愛路的腳踏車道除了本身路幅在現有的人行道路幅(0-2公尺寬)劃設自行車道(0公尺部分車友自己揮發找路走),也有交岔的次要幹道的跨路腳踏車道。台北、高雄市各挑選一張給大家參考。

台北市仁愛路與次要幹道交岔的跨路腳踏車道。剛完工的,人行道與綠島交錯,腳踏車道與機車轉彎交錯。圖中是昨晚元宵節現場有大批警力指揮交通的[台北市最佳理想狀態]的模樣。


高雄市中山一路與大同路交岔口。七賢路人行道還沒看到有腳踏車道闢設。還維持上一世紀七賢路人行道的寬度。
每個人都有意識形態
但是有的人就是容不了別人的

說"台文"不行?有濃濃的意識形態?
拜託
那些開口閉口講"大陸","內地"的
如果有人去糾正他
說這些人有濃厚的意識形態
後果會如何?
這些去糾正的人保證被關水牢吧

在01上面大部分讚揚高雄進步的文章,或攝影分享文
一定有一票人扯到失業率高,收入低,文化水準低,紅綠燈僅供參考
(台北市人真的水準很高嗎?看看這個: 貓熊公車 布偶飾品老被洗劫 )
反駁的人就通通被檢舉到地球防衛隊那(真的是藍星球防衛隊)
終究落到資源回收桶的命運
但是很奇怪
有人看到過台北攝影分享文,讚揚文最後被回收嗎?
看看多少台北101,彩虹橋,貓纜(醜聞未爆破前)的分享圖片
哪張被回收過?

箇中原因不證自明吧

繁華與落寞的邊境 wrote:
我不清楚都市計畫/土木工程的"專業理論",
我知道的是那偉大傑出的技術性單車專用減速路面,
讓大部分的單車騎士寧可騎在旁邊鋪柏油的馬路上,
與汽機車肉博以換得手腕和屁股的安寧。
此種專業性建設,不管是騎單車休閒還是通勤的小市民都不懂!!...(恕刪)


要看市政府本身的交通管理政策、戰略與城市交通哲學來決定。而這些技術是完成與實踐政策哲學的工具。

任何車道都有等級問題,每項建設都有[執照]經過審查,有標準的。這些標準會變成交通管理的依據與處罰標準。
老百姓使用車輛也是根據這些標準畫設的。目前腳踏車被屏除在監理交通工具之外,才有這些模糊地帶。這樣更好,可以讓腳踏車潮充分在台灣發舒之後根據實況制定相關規則與標準,變成台灣風格的單車文化。

也許不到二十年,汽飛車普及後,現有的[公路]規格會再一次的革命,就如同20世紀初期,吃汽油的汽車發明普及之後帶來的公路革命。之前的公路是給獸力的馬車或牛車走的。之後的公路是給鐵馬、鐵牛走的。哈~

獸力公路與鐵馬公路的規格一定不一樣。前者是糧草驛站,後面是加油站。
ayler wrote:
講到河岸, 台北河岸...(恕刪)


我也覺得台北市的腳踏車政策擺在河濱腳踏車道是項特色。

誰知道哪個傢伙把2008/12月出版的台北市腳踏車地圖擺進那麼多市區腳踏車道的?真是一顆老鼠屎壞了台北河濱腳踏車道特色的美美。鼠年都過去了,鼠尾續貂?

至於水泥河堤,大家都都發揮創意吧。有這麼棒的東西,台北市水利局應該多多創意水堤大賽。可以全家參加的那種。

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搞花展,不都有家庭造景比賽?

那些水泥河堤可以搞搞拉。

這些水泥河堤曾被生態界人士攻擊,且說很醜。可是沒有這些水泥河堤,台北市怎麼可以超限利用呢?

20世紀第一年,日本人畫設的有人性願景台北都會人口是60萬人。國民政府塞了200萬人。把該有人性的空間通通拿去撈錢蓋房子之後塞了290萬人。

現在台北市必須跟周邊的衛星城市競爭了,人口外流,帶來良機。也許是台灣人自己動手搞台北市街道改正的第一次機會咧。


我就是討厭意識形態,
(不管是藍色、綠色、紅色...)
不理性、僵固、本位、排他,
還常常躲在外包的糖衣下面作怪!
迎著風 流著汗 心靈與身體的對話 這每ㄧ刻的感動 都是上天的恩賜
ayler wrote:
在想說若把立法院輪流搬到台中去...
不過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立法院隸屬中央,與地方無關。
不過,中央機關還是不要到處移動或相距太遠比較好。
要知道所有的行政費用都是全民買單,沒必要讓政府有明目亂花納稅錢。

ayler wrote:
不過, 中永和是30年前才開始開發, 不知道是否該算有舊都發展包袱?
要是不算, 那搞得這麼爛, 不知該誰負責?

呵呵,這個我之前有查過維基百科,應該算是都發計畫失敗,因為當時希望中永和作為北市的衛星「花園城市」,所以道路蜿蜒曲折,結果人口增長超乎預期,大量住戶湧入拼命建設,結果就變成現今的狀況,詳情請查維基。

ayler wrote:
騎在高雄的人行道上面的單車道, 與騎在台北的人行道
那感覺是不同的, 原因可能是高雄人行道寬很多, 使用的人行道磚, 是比較適合單車的

我要說的正是這個,利用人行道規畫單車道,北高兩市相較之下,對高市而言是較容易的,北市有許多困難需排除。
另外,減速舖面根本就是胡扯,許多路面在單車尚未風行之前就鋪設好了,
目前多是急就章的直接畫上白線與標示,就宣稱路線做好了,根本是為了搶政績。
樓主還拼命的說明自己專業背景。老實說吧,我雖是小人物,卻也常接觸專委及教授人物並參與政府會議,
聽他們講話根本就像在跟山頂洞人開會一樣,不知人間疾苦。

樓主說自己在北高兩市待過,那又如何?說的理輪背離現實,有待過也沒用。
我也在北市待30年,高市待兩年,每週騎河濱、郊區山路,上下班騎市區,常搭捷運,常與車友聊天...
實際體驗不會比樓主少。
休閒、挑戰、團騎、獨騎-我的單車是豐富的
道路維護

高雄市託捷運興建把中山路的既有路幅重新調整變成目前兩全其美的車種路權分配狀態。台北市也有這種機會,比如說忠孝東路、中華路等,可惜台北市政府沒有像高雄市政府清楚的定位各車種在該城市的路權,搞到現在無法滿足台北車友的需求。

台北市還有機會,信義路、松江路都在蓋捷運,希望台北市能夠向高雄市政府那樣掌握機會把這些幹道的路權重新分配與定位清楚,滿足各種車種與市政府交通哲學的需求。

高雄市腳踏車道很平,但很髒。台北市的馬路坑坑洞洞,因為工務單位心態鬆散,到處坑坑洞洞銜接不順暢,鋪面除了坑洞不平外,還有髒亂。希望高雄市政府、台北市政府能夠利用這波金融海嘯把街道洗一洗,洗乾淨一些。

高雄市中山路美美的街道鋪面大都很髒亂,沒看到市政府環保局清洗這些鋪面,維持鋪面材質新鮮。


台北市仁愛路就更不用說了。自己看吧。台北市近十年才更新過人行道鋪面。這些鋪面都掛了。以前紅磚鋪面稱的時間比這些替代的鋪面還持久咧。
捷運轉運腳踏車停車場

台北市仁愛路在捷運板南線忠孝東路旁,沒有捷運直接通過。敦化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岔口的出口把人行道完全吃光,行人撞牆壁。(台北市政府沒有縮減車道或更改汽車動線喔,高雄市這方面處理比台北市政府高竿,希望信義路、松江路捷運完工後台北市政府也會有高竿的演出)且腳踏車停車場設置在誠品書店,不是配合捷運轉運用的。

因此就選擇台北市政府剛在實驗的[最佳狀態與台北市的願景理想]的捷運轉運的腳踏車停車場:公館捷運站台大出口當代表(台北車友別K我阿)

高雄市捷運中央公園站大統百貨出口的其他車種轉用停車場:機車路邊停車彎、腳踏車人行道停車場。車種分流,機車停車不上人行道。界定清楚。


台北市捷運新店線公館站台大腳踏車停車場:腳踏車、公車候車站混在一起。且腳踏車要停車必須跳上人行道才能到達腳踏車架。正在實驗中的穿越羅斯福路腳踏車專用道(禁止行人穿越)汽車路面與人行道也有高差問題。單車騎士利用這腳踏車道穿越時必須注意尾椎受傷。

flynote wrote:
北市有許多困難需排...(恕刪)

仁愛路不難啦。慢車道兩邊都有,還三個汽車車道咧。少掉一條慢車道變成人行道/腳踏車道共用,台北車友就會爽歪歪啦。

對了,台北市仁愛路也是我唯一敢帶家人騎車的市區腳踏車道。雖然坑坑洞洞的,但腳踏車逆向行駛比較好注意來車車況,比較安全。且這般住戶都是大戶大貴的,一堆黨主席都住在這邊,不像凶神惡煞比較好欺負--請他們讓路比較會讓拉(台大周邊也沒有這個水準喔)。
仁愛路才是失敗中的失敗

整個綠帶都被車道隔開

當然啦

開版大的角度

仁愛路沒有什麼交通流量,大安區人口密度也不如高雄新興區

封路改善的影響不大

應該用高雄的改法?

什麼?

什麼?

週邊信義/忠孝/敦化/復興/新生/金山/光復..道路都會塞死?



台北市的交通流量是不可能超過高雄市的啦

如果會超過個2倍,那就是台北市交通流量統計系統有問題啦

怎麼可以懷疑開版大的都市計劃專業勒

台北捷運的使用率也不過跟高雄差不多而已啦..台北捷運會賺錢是騙人的啦..沒有那麼多人坐,怎麼會賺錢,要賺也是要等到規劃最好的高雄捷運開始賺錢再說啦

學高雄就對了啦

不符合現狀需要?????

硬上呀

都市計劃專業的開版大是面面俱到的專家呀...聽他的就對了

PEUGEOT好?PEUGEOT妙?PEUGEOT聒聒叫? 切... 我又不是獅幫義和拳.白蓮教 少來這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