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大家應了解一下排汗紗的原理
簡單說就是利用毛細原理將水份由內部吸到外部.再快速擴散到整個表布藉由風的力量將汗水排出.
就像一棵植物.根吸收水份後藉毛細作用將水份往上輸送

不管它是coolmax或其它排汗紗原理大都如此.不必給太艱深的字眼給弄傻了........



舉個例大家常看到的什麼十字中空紗或是異型斷面的名詞.看看就好沒啥大不了的

各式各樣異形斷面吸濕排汗聚酯纖維,在織物染整時是必需再運用耐久親水劑處理技巧,才能保證通過吸濕排汗測試
認證。因為汗水要能迅速進入異形纖維的縱向導濕溝槽產生芯吸擴散,就是先要克服汗水與織物間之表面張力,如此
汗水才有可能順利有效進入異形纖維的縱向導濕溝槽,達成吸濕排汗之真正目的。所以說都會加入所謂的助劑.一些
產品在親水助劑上若品質不佳通常洗滌後排汗效果越差.
接下來進入正題了
吸濕排汗布的標準何在?



整個重點就在於




吸濕排汗布料評估方法介紹----斜體字可省略不看



吸濕排汗織物應具備吸收汗液並迅速傳導遠離皮膚、蒸發乾燥之機能,其評估方法包括擴散面積、乾燥速率,後又補充隔濕能力、吸水速度、蕊吸高度等,茲將吸濕排汗的試驗方法介紹如下: Ø擴散面積 評估「水滴於織物上擴散的速率,亦即織物瞬間吸水(汗液)並傳導的能力」。其操作概要為:試樣正面(或雙層以上結構織物之「吸水層」布面)向上平放,以顯微攝影機(CCD)鏡頭對準試樣,以精密滴管(0.2~1ml)在滴管尖端距試樣表面1公分高處,一次滴下0.2ml水。使用影像處理分析系統記錄滴下後90秒之水滴影像,並計算擴散面積,以mm2表示。取五處不同位置重覆實驗,平均後得出隨時間而變化的擴散速率曲線,以第20秒的擴散面積(mm2)實驗結果換算「擴散面積指數」進行評級,擴散面積指數=第20秒的擴散面積(mm2)×布厚(mm)/0.2×10-3。 Ø乾燥速率 係評估織物吸收水份(汗液)後之乾燥速率。是將調整後之5×5cm2正方形試樣,正面向上置於微量天秤(精度0.001g或以上),以電腦連線記錄乾布重Wf(g)。在試樣正中間處以精密滴管(0.2~1ml)於滴管尖端距試樣1公分高處滴下0.2ml水,開始記錄布樣濕重Wo(g),設定實驗時間長100分鐘,並記錄期間每隔一或十分鐘之重量變化Wi(g)。
現在我拿3件1000以下與1件2500以上都是號稱排汗紗.有的吊牌沒知名度有一個台灣的有個寫日文的






以上是簡單的一個測試方法.其實各家的排汗紗都有不同的效果呈現
當然有人說應用內側做實驗才是正確.但本次測試樣為夏季短袖商品.無所謂的外布要防風等功能
經大家反應後本人也試過內部測試.僅有一件與棉混紡的商品變的更差.推論該商品為求保有棉感之舒適將棉紗做
於內側導致吸水性更為不佳.其於商品擴散能力幾乎和正面無異.
但如何分辨的出好壞.坦白講實在肉眼看不出來


每家都寫的可飛天鑽地的.車友们也是有看沒有懂
而且廠家店家也不敢和我們承諾.效果不好包退


車友消費者往往是弱勢.................



況且未洗滌時也無從判斷經洗滌次數後排汗效果是否有差異.


國內製作平價廠商很少注意到這問題.只單純買了排汗布就下去製衣了.若能夠有家製造商能夠在製衣前嚴格的
對於布料做吸濕排汗測試與起球度.色牢度.與洗滌後吸濕排汗測試.{其實這花不了多少錢}相信所製造出來的商品
一定會受肯定.並且在消費者購買時能夠讓我比較或測試相信大家就算再貴個1.2佰也願捨得花吧.
但多數服裝公司可能不做如此想.很多公司還沒設計師用copy比較快.
更慘的是若設計師本身也不喜歡運動.如何體會使用者需求------{這是一位車友和我提到的.他說在美國唸室內設計時
教授要求學生要自己煮飯.理由是若不親自煮如何了解主婦對於廚房的需求與問題呢?}
所以台灣有好的布廠.也有好的工廠但也沒搞出個好的品牌.讓要買的消費者真的霧殺殺.上網查的理論那多.但真要下
手也不知到買什麼好產品.
曾經我買過德國系列的布來做成衣.在製做前不僅原廠提供此布該有的所有報告.並且在製作樣品後還要送測.要生產
時還派亞洲駐區技術顧問來看整個製程有無需要援助的部份.也讓我見識到外國廠商對於自家商品的堅持與細膩度.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台灣的市場不大.不用做到如此-----這讓我想到一段周潤發與劉德華的對話---變影劇版了

有次還未很紅的劉德華問當時走紅的周潤發一個問題.因為劉德華有人建議他來台灣經營這塊市場.但他擔心以後會不
會影響他在中國的發展.當實周潤發一個冷笑說:你傻b啊你連市場目前都沒有.還考慮到以後到中國發展的問題呀--


相同道理連台灣的小市場都沒辦法佔有了.還談個什麼未來發展啊....................


題外話多了勿見怪-----------------------------
不過我的建議是挑選台灣大廠的吸濕排汗布 如中興.台南紡織的都有一定的水準以上...........
比一些不知名或寫一堆外國文的好的多了
寫這篇平價的原因是大多數人不見得都會買高價車衣.有的只是單純需要一件排汗衣罷了
但市面上產品很多有的1.2佰有的近仟元.好壞有時穿了才感受的到.........................
台灣的消費市場很怪.沒人敢保證自己的商品.總怕別退貨就是找麻煩是澳客



外國就不會這樣了.通常不滿意就退而且沒有晚娘的臉孔.在台灣有時候臉皮薄的就吃虧.沒吵就沒糖吃


最後一個建議
買排汗衫尺寸要挑合身的不是寬大的這點請特別注意



唯有布料貼近皮膚才會吸汗.不然布料那有那麼厲害可隔空取汗.............................
這是上集-------------下集是要針對coolmax與polartec頂級排汗商品做一個比較.等數據與測試報告出爐再與各位分享..............................
再補充讓人很抓狂的一點
有的排汗紗明明就效果很好.但實際效果不好
原因是有的布商很差勁.非全用品牌的排汗只用了一部份.其它用別的
但吊牌照掛.難怪會被騙
現在好像不被騙都很難....................................
話說吸濕排汗的衣服坦白講還真的不太喜歡穿
真的有刺刺的和悶熱的感覺
和純棉不同的是
棉纖維表面有許多毛羽.與皮膚接觸時還留有空間可透氣
與皮膚接觸時非常的舒適

但排汗衣多由polyester製成.無毛羽所以觸感不佳.這也無法改變太多.所以高單價的車衣也儘量往棉的觸感去改進
舉個例:若在一個悶熱的空間中.非大量活動時.由於棉的透氣性佳感覺不至於太悶熱.但一旦穿的是吸濕排汗衣時就明
顯的比棉還要悶熱多了.所以吸濕排汗衣也並非每種場合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