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 Street Comfort 可調整式避震器改裝分享

剛幫看了一下,X系列只有V3可以用
還是考慮KONI吧如果你不喜歡原廠的

stuart33 wrote:
Bilstein黃桶+ Eibach短彈簧


真的、真的、真的

不能同意你更多了
我前一台車AUDI A4就是這樣配
非常夠用好用
而且耐用

雖然跟現在的KW V3比起來
還是輸一點

但是性價比好太多了

neither998 wrote:
KW要透過購買店家出保,全世界都2年保
所以過保要維修要花錢寄回,付費維修。


印象中店家有說
有修理包可以修(V3)

再推薦個避震器
OHLINS
如果有出該車的型號的話
坐起來比V3還厲害

liang1229 wrote:
印象中店家有說有修...(恕刪)


3D Design就是由OHLINS代工,而且BMW的車種都有,價格大都30幾萬日幣
我一開始找避震器的時候第一個是看OHLINS road & track
但可能因為太精密了,原廠建議maintain的時間是兩萬公里...
台灣如果有代理商的話我應該會想要買,幾年內免費maintain這樣
但就像Brembo GT 6活塞 BBK一樣,
夢幻逸品我通常都是只有流口水的份。

後來看到KW有出可用手機APP電調的避震器
叫DDC,車子一開始沒選配電調功能還得多裝一套系統
我想這應該是個趨勢吧,
後來看到價錢也是想一想算了。
有限預算又喜歡花錢在車上的只能選擇KW SC,
結果花的少得到的多,這是我分享它的主因。簡單又高效。

jesse0429 wrote:
買的X5 F15即...(恕刪)


看各大避震器網站 即使是強調舒適的 也都是說"不犧牲原廠舒適度"
但是哪只是廣告文而已 個人對於改裝避震器會和原廠避震一樣舒適 甚至更舒適感到懷疑
照道理只要降車身 彈簧行程變短 spring rate一定要上升 不然撐不住車重
彈簧spring rate上升 避震桶要抓的住 阻泥一定要上升 那行路感一定會變硬
少數原廠運動避震器確實比強調舒適的套裝避震器來的硬
但是沒道理改裝的可以跟原廠一樣舒適 除非舒適的定義不同
如果讓你不舒服的主因是重心變換的側傾 那改裝完確實會改善 但是遇到爛路一定會變硬
你可以拿騎腳踏車跟坐公車這兩個極端的狀況來比較就知道
一般腳踏車沒有避震器 過彎換車道比超跑還穩定 跑山路更別說 只能用行雲流水形容
但是平路光走個人行道磚就震到連人間肉球都沒用
公車剛好相反 走台北市區這種大爛路 完全是如履平地 但是一遇到彎道 落差 就晃到暈

個人認為改裝的目的不是要舒適 那是本末倒置
要的是運動性或視覺外觀 要舒適 原廠避震器最舒適
真要降車身 我也跟樓主一樣 推薦Koni 黃桶套裝 大直捲 低壓縮阻泥 個人經驗比原廠運動懸吊還舒適
但是重點是不要裝錯型號 裝之前一定自己要去原廠網站查型號
Koni彈簧 同底盤依前後軸重量不同 一般都有4-6種彈簧 有的高達8-10種 選錯效果就不一樣了
lacuna0517 wrote:
個人對於改裝避震器會和原廠避震一樣舒適 甚至更舒適感到懷疑(恕刪)


很多原廠避震器因為成本考量, 往往表現很差,
畢竟大車廠一年就生產幾十萬台以上的車輛,只要能省就會省下。

要做到低速能吸收碎震與路面不平的衝擊,高速又要沉穩 ,過伸縮縫不彈跳晃動,
過彎穩定不搖晃, 真的不容易,但確實是真有這種比原廠舒適 且操控又好的避震器。
細節我說不清楚,但neither998兄分析得很仔細了。

當然每個人對好的懸吊設定的定義不同,很多人當然覺得越硬 過彎越猛,
但我一出門就要連開三到六個小時的車,很多彎曲山路又沒耐心慢慢龜爬,
所需要的懸吊設定就是要同時有很高的舒適性與還不錯的操控性。
市面上不同的彈簧 避震器 幾百款,推薦一組又好開又舒適又不會太貴的避震器才是這討論的主要目的。
如果是推Ohlins, Nitron這類的高檔避震器,當然要有多好就有多好,但價格與後續維修都是很大的問題。
一般原廠避震器我大概跑二到六萬公里就衰退下課了,一年里程數大約三到四萬,太貴的真的負擔不起。

neither998 wrote:
我一開始也不信,抱...(恕刪)
原廠避震器的確很舒服阿!開50以下的直線很舒服吧
剛好我這台車在其他的速度就是,該軟則硬(伸縮縫,人孔蓋,波浪狀鋪面),該硬則軟(高速公路)
說實在台灣的"波浪狀鋪面"還真多,"補丁式鋪法"也很威
更煩人的是在入彎時來亂的"人孔蓋"
原廠品為了控制成本又須通過認證,
並沒有選用比較高級的材料/更精密結構
在耐用/性能上要超越原廠品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當然這額外的input就得由車主吸收了(不管選擇哪一種改裝品都是要花掉$$)

避震器的行程/彈簧係數在裝上之後沒辦法改變的情況下
我能夠選用可調整回彈阻尼的避震器是為了改變阻尼響應
在調整時如果能夠達成接近臨界阻尼般的欠阻尼響應
(彈簧如果選用良好,就能維持車高而不干擾行程
此時設計上行程由最高點降到一半所需的時間會正比於取自然對數後的阻尼係數倒數
白話文就是避震器最佳工作阻尼係數可以依照各人喜歡的速度範圍做調整)
我可以往欠阻尼的方向調整
越是under , 就可以越舒適
不管under了多少,諧振包絡優於原廠品的情況下
行路質感就是提升
波浪狀鋪面+補丁式鋪法被過濾掉
人孔蓋這種高頻input也可以化解的更好
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彈簧的軟硬是要經過筒身的搭配,沒有一定"軟"就舒服"硬"就不舒服的道理
當然,如果有更強大的街道舒適版,下壓/回彈/車高皆可調整,還是倒叉,又不會漏油,氣瓶外掛,價格又合理
那對台灣車友簡直就是佛心來的!

lacuna0517 wrote:
jesse0429 ...(恕刪)

原來如此,謝謝您這麼詳細的解釋。市區應該還是原廠更舒適吧

neither998 wrote:
原廠避震器的確很舒...(恕刪)


我們來談談避震器
避震器目的是吸收路面的衝擊(能量) 減少車體吸收能量的數量 因為車體接受衝擊 人就會感到不舒服
能量守恆 車廠再怎麼設計 都不可能違反物理原理
說簡單就是能量避震器不吸收 就是車體(乘客)吸收
這也是為啥改裝避震器後 幾乎全部底盤零件 甚至內裝壽命變短 異音發生的機率也隨之上升

避震桶用再高科技 再好材料都不可能承受重達一兩噸車體的重量
真的吸收能量減震的是彈簧 不是避震桶 利用型變位能撐住車重 抵銷路面的衝擊
當落差不大 低速震動時 因為衝擊量小 彈簧位移不大 能量輕易的被吸收 所以乘客沒有不適
當落差大 衝擊大 彈簧行程長 車體上下晃動幅度大 而且要多次上下晃動才能吸收能量 乘客就會晃到不舒服
減震桶的目的就是去抓度彈簧 減少彈簧的晃動
能量小時 減震桶沒啥作動 能量大時 減震桶利用阻泥阻力減少彈簧簡諧運動 將彈簧晃動幅度縮小
可以減少晃動的不舒服 當彈簧位移變小 少抵銷的能量經由避震桶轉化成熱能吸收掉
這就是原廠長行程避震器的作用原理 低速 落差小 爛路 沒啥感覺
落差大時利用低阻泥的避震器抓彈簧 也不會不適
一整個就是舒適 而且對車體零件衝擊最小 不會影響到其他零件壽命
因為桶身低阻泥 油封受力小 需要轉化的能量小 材質不用太好壽命就非常長
只要有改過避震器的就知道 原廠避震器最耐用 用個10萬公里以上沒問題
至於品質 目前各大車廠原廠避震器都是由避震器大廠Bilstein Sachs 等代工
說能用10萬公里的原廠避震器比只能用3-4萬公里的改裝避震器品質差 聽起來不是很合理吧

改裝避震器分為
1. 只改短彈簧
2. 只改避震桶
3. 套裝及High-Low Kit

1. 只改短彈簧 維持原廠避震桶 好處同樣是減少側傾 降低重心 增加操控
壞處是 因為桶身行程比彈簧長太多 所以低速碎震 避震桶幾乎沒功能 車體快速晃動
高速 落差大時 因為阻泥低抓不住彈簧 抓地力降低 影響操控
所以除非原廠避震桶可以配合 大部分都不建議只換裝短彈簧 要換也要換大廠有實測過的 或者是原廠品比較安全

2. 只改避震桶 就是增加阻泥強度 減少彈簧行程 壓縮時減少侧傾 回彈時減少晃動和保留抓地力 增加操控
不降低車高 不影響底盤幾何 問題最小 所以許多大廠都有推出類似產品
Bilstein B6, Koni FSD or Street or sport, Sachs..
壞處就是 減少了彈簧行程 多餘的能量必須由減震桶和車體承受 避震桶壽命下降 車子變硬變跳

3. 套裝避震器和High-low kit 是一樣的 差異在可調整的程度不同
有的高度固定只能調組尼 有的組尼固定只能調高度 不論如何和原廠比 彈簧變短 組尼變硬
為了不影響行程 都是用增高器調車高 好處是彈簧行程固定 有利避震器調整 壞處是彈簧行程得做的很短(這也是為啥koni不做高低可調, 都是為了舒適阿)
當彈簧行程固定 車高設定好以後 只剩避震桶阻泥的調整

車身上下振動 因為重力 彈簧都是先壓縮再回彈 一般所謂避震器硬 指的就是壓縮阻泥
壓縮阻泥係數越高 越硬 係數越低 越軟越舒適 就好像從高處落下掉到水裡或掉到陸地的差別
雖然壓縮阻泥高可以減少彈簧壓縮行程 繼而減少回彈行程 可以讓避震器反應快速 又幫助回彈不失抓地力 但是犧牲舒適度
而且讓阻泥油封去承受車重的衝擊會減少桶身壽命 所以壓縮阻泥通常設定在車體不觸底的情況下最舒適就好了
既然這樣 只要車重及彈簧長度確定 壓縮阻泥幾乎沒有調整的必要
這也是為啥市面上避震桶清一色都是壓縮不可調 只能調回彈阻泥
換言之 只要車身降越低 為了不觸底 壓縮阻泥就要越高 車子就會越硬越不舒適

回彈阻泥的作用就是避震桶最主要的作用 減少彈簧回彈時對抓地力不利的影響 跟重心轉移時車體的穩定性
最理想的作動 就是限制彈簧一次彈跳即回到基準面 但是這樣的動作對車體來說有一定的衝擊
就像緊急煞車時 你身體往前慣性運動卻被安全帶瞬間綁住一樣 車速越快 衝擊越大
所以回彈阻泥越軟 對車體的衝擊越小 越舒適 但是可能會有二次彈跳不利操控
阻泥越硬 彈跳變少 車子變很跳 不舒適
有的時候阻泥調過頭 或者搭配不當(只換桶身)壓縮到彈簧行程 衝擊變成桶身和車體承受 又硬 避震桶也很快就掛了
這也是為啥調整阻泥都建議從最軟的調到最硬

另外 壓縮阻泥不可調 會出現一個問題 就是為了讓車子降到最低時不觸底
壓縮阻泥必須以最低車高標準做下限 如果車身沒有調很低 那就相對偏硬了
所以市面上出現可調壓縮阻泥的避震器 最有名的就是KW V3
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有舒適度 這也是為啥很多人覺得V3 反而比V1 V2舒服
但是因為車身最少也降了2.5-3公分 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比原廠長行程彈簧+低阻泥的原廠避震舒服
倒是可能也比原廠運動避震器或不可調阻泥的套裝舒適
因為小弟上一台車選配原廠S-line 避震 車高竟然不到兩指 而且後軸很跳
不要說原廠避震 感覺還比Koni 套裝還硬

至於Neither大說的阻泥效應 只是在說明回彈阻泥介入彈簧行程的時機點
根據阻泥係數和閥門開啟調整桶身反應的時間
反應越慢 衝擊任由彈簧吸收 偏舒適 反應快一半介入彈簧行程就是硬
簡單來說就是回彈阻泥的軟硬 在不可調的套裝 這是Know how 可調的 就是看個人而已
當然阻泥的材質 散熱的效率 氣泡的產生都會影響效果 但不能說明可以變的比原廠避震器舒服阿

有一好沒兩好 要降車身又要舒適 要高速穩定又要低速舒服 這是理想
要舒適 又要操控 廠商不是沒有努力
早期利用漸進式彈簧設計 低速壓縮軟彈簧舒適 高速壓縮硬彈簧搞操控
但是避震桶跟不上 沒辦法搭配很好 效果欠佳
現在慢慢出現氣壓式避震器+電子懸吊 讓彈簧跟避震桶阻泥可以隨路況變化
市區爛路車身變高 彈簧行程拉長 阻泥變軟 高速則降車身阻泥變硬
這種高級貨一般人沒辦法享受 理論上應該能同時兼顧 但是卻壓不低價格 不實用
但卻證明一般非電子式的避震器是不可能做到又舒適 操控又好的 不然就不會有這種東西出現了(KW也有出喔)
一般避震器還是得在舒適和操控(車高)間妥協 不然就直上電子懸吊吧~~







李瑞瑜
大大請問一下,我的車子是g02 x3 40i原本有搭配電子懸吊,低速時路感就很強加略跳,如果換上KW DCC能直接解決這個問題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