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una0517 wrote:
3. 你不知道買車花了多少錢在商標上面


+1

簡單說,這篇發在這邊根本就是找死
Life is poop,pee,fart. Taste your own

bluesystem wrote:
忘了看到有爭議性文章的時候, 先看看發文者的歷史記錄....


這位版主發的每一篇文還真是充滿爭議阿= =.....(想衝人氣?)
絲絨黑 wrote:
(1). 德製184ps 馬力加速輸給(或是嬴不了) 日制181ps ??
(2). 柴油 38.8 kgm扭力加速輸給(或是嬴不了) 汽油 23.6kgm 扭力???
(3). 8速 自排竟然嬴不了 6速 自排???
(4). 就算同門的汽油2500cc 汽油523i(204ps馬力)在400m 的末速度也超越馬力較小的柴油520d.
(5). 還以為B柴520d 有38.8kgm 的強大扭力(等同3800cc汽油引擎???)
可以所向無敵, ,...(恕刪)


前面幾位大大講的廠徽, 操控及行路品質, BMW當然無庸置疑, 小弟就不再贅言. 不過提出一些觀點讓大家參考.

現在多數車廠已經使用SAE淨馬力了, 這是美國人規範的測量引擎功率的一套標準, 而德制馬力(縮寫為ps)和SAE hp是無法換算的, 也沒有誰的單位大或小, 可參考這裡.
Horsepower
有趣的是, 當多數車廠換用SAE馬力標準時, 有些車數字變大, 有些卻變小.

加速看扭力不是很準, 畢竟引擎到車輪還經過了變速箱, 最後到輪胎的扭力大小變化太多了. 我們還不如用比較簡單的觀點來看: 馬力其實是功率單位, 也就是"作功的速率", 所以馬力大的引擎意思就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供較多"動能"給車輛, 也就是"加速快". 當然還要看車重.

但是內燃機引擎也沒辦法在低轉速就有大馬力和大扭力, 然而我們看到的引擎馬力都是"最大馬力", 是在某個轉速區域才有的馬力值. 一般人不大會拉到4,5千轉起步吧! 所以光看馬力其實也沒辦法完全知道加速好壞. 所以有些柴油車加速比汽油車快(例如Audi A8 4.2FSI 375ps和A8 4.2tdi 350ps, tdi馬力較小, 車重較大, 但0~100硬是比FSI快了0.2秒)實在是因為柴油引擎在較低轉速就可以發揮較大的馬力, 另外油電車起步快也是如此, 因為電動馬達在一起步就可以有最大的馬力.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 去試開過最準.

ariete wrote:
而且從美國的撞擊測試來看,七代還比六代堅固"很多",
有時候還真的不得不佩服Toyota的結構設計人員的設計功力


很抱歉! 您的舉證有問題。
大家都知道,美加的豐田是幾個SRS? 台規的又是幾個SRS?
美國的撞擊測試能適用於台灣的CAMRY?
光是焊接方式與焊點就不知道與台灣是否相同了
美加的CAMRY的安全性大家會比較放心啦(我自己在加拿大也常開CAMRY)
台灣的? 我不敢想囉!

ariete wrote:
其實六代Camry的四缸車型也有約1530kg重,跟同級的FF房車差異不大
七代車重是為了Hybrid車型會增加100多公斤
因此做了輕量化設計,車重比上一代四缸車型減少約70kg左右,
所以會有相當不可思議的1465kg車重
而且從美國的撞擊測試來看,七代還比六代堅固"很多",
有時候還真的不得不佩服Toyota的結構設計人員的設計功力
(恕刪)


重不是一定就是剛性好~
每年各車廠新車出來
不就是宣稱用高剛性鋼板,硼鋼....
還有電腦輔助設計
計算車體受應力應變的分佈
車室是要做成剛體,用彈性力學去計算
車頭車尾是潰縮區,用塑性力學去計算

日本車的專長是要省油
所以日本人一定在這方面斤斤計較
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省
重要的地方要加強
車子零組件那麼多
都是車廠設計的功力

像台灣的納廠才剛起步
這一點的功力不會比知名大廠強

重量輕剛性不差
工字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剛性/重量比
絕對比整個實心的鋼條好太多

問題是工字梁的抗扭是單方向
車子的許多零件的受應力應變的方向都不一樣
要通盤設計要很多know how與人物力
大廠幾十年下來
都會有個樣子

日本人靠省油起家
要通過撞擊測試,又要省油
一定比歐美廠要用心

德國人比較保守
不一定會像日本人這樣斤斤計較~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qk8888 wrote:
前面幾位大大講的廠徽...
但是內燃機引擎也沒辦法在低轉速就有大馬力和大扭力, (恕刪)


傳統柴油引擎是高壓縮比與長行程
在低轉速下會比汽油引擎好很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bluesystem wrote:
真的要比, 找輛底子...(恕刪)

找台大家最討厭的、公認底子很差的頂級船:6代 Camry 3.5L
上個TOM's全套拉桿+套裝避震器,高速穩定性絕對好到不能理解;
再加個TRD機械增壓,馬力就可以上到350hp,
改裝費用約在40W左右(機械增壓約25W,拉桿約10W,避震器約5W),車價約55~60W
頂多加維修費花120W就可以獲得一台100-200隨便開也是15秒內的勁駒
不要說520D,沒拿個300hp馬力的車出來都跑不贏這台重度改裝的船(改成這樣應該從船升級成"艦"了)
但是這樣有意義嗎??鑰匙拿出來也不會從牛頭牌變藍白螺旋槳
正咩也不會在你的Toyota上哭泣,只能天天在路上讓99%的車看不到車尾燈
還有跑不到500km就要進去加油站報到噴錢(國外數據一公升大概只能跑9km,而且是順順開......)

說實在的,0-100跑八秒多的車,動力就很夠用了
把Camry 3.5L改成這樣的頂級"旗艦",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rogerkuo2001.tw wrote:
日本人靠省油起家
要通過撞擊測試,又要省油
一定比歐美廠要用心

德國人比較保守
不一定會像日本人這樣斤斤計較~


這樣說來,也就是證明了,為了省油,日本人會用心想辦法偷輕.
結果德國人比較笨? 只會著重"基本安全性"? 卻不想法子減輕車重?

再看看是姐妹車的CAMRY 2.4車重1520KG
與LEXUS ES240車重1595公斤.
同個引擎與底盤,連變速箱都一樣,
車重差了75公斤? 您會認為CAMRY比ES240
這兩台的鋼板與結構會是相同的嗎?
哪台比較安全呢?

搞過機械的都知道,德國貨的品質絕對比日本貨強.
這就好像:
日本車,先講求省油,再講求安全.
歐洲車,先講求安全,再講求省油.

注重安全的人,會選擇哪個? 答案呼之欲出了.
德國與日本製的差異這邊舉一個小弟工作的例子:
公司有買德國製和日本製的鑽頭,德國是整隻鎢鋼鑽頭,日本的是在銑刀的部分用鎢鋼,而本體還是以鋼為主;這大概能表示出兩大國之間對工藝的看法;
德國是很紮實的製作他們的產品,日本則是在可以省略的地方做精簡,但並不會影響其工作性(但也許比較不耐用)
像車子這種產品,除了性能外還有他的文化;畢竟很多人是為了品牌而購買,在錶的世界也是如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Vm6PNearEU&feature=player_embedded

I don't have a Camry...but the Toy-O-TA Camry is never a "boat" until a driver made it a boa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