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的操控,真的不是很好!以前開朋友的上一代 320i ,那個底盤的紮實度、避震器的遇到不平的路面與坑洞的反應是:硬中帶點Q感,現在F20開起來的感覺,一整個就是進口 TOYOTA 的調性,難怪現在連BMW的油電混和車都跟 TOYOTA 合作,這兩家公司越來越像了,一整個沒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沒事去學TOYOTA幹嘛呢?
我看連操控都要跟 TOYOTA 看齊了。這透露一件事情,既使連 BMW 現在都以舒適為導向的消費者低頭了。畢竟不是每個人在開車時都想要硬底子的底盤。
我曾經看過兩個案例:
案例一:我朋友開 Toyota Camrry,坐上我的車(VW Siricco),他說:這是什麼車呀?很硬喔,碰到坑洞!很不舒服耶,真是一部爛車。
案例二:一個 Mobile01 的網友,從 Camrry 換成 F10 的 520 i ,他說:520i操控真好,他覺得他沒有選錯車。
上面兩個案例,如果拿TOYOTA與BMW比較之後,會發現一些事情:
從TOYOTA換到BMW的人,如果喜歡多點操控的人:會覺得BMW操控很不錯,比較起來稍微硬一點。
所以大家都想去吃TOYOTA的市場大餅,去 Share TOYOTA 的 Market Share,但是就像很多熱愛 BMW 的使用者說的,這家公司已經沒有自己的格調了,就像Apple 在Steve 離開以後,已經沒有創意了!只能搞搞LCD尺寸大小啦,外表材質換一下啦,但是革命性與開發性的創造,已經看不到了。
連車內的布置與裝潢都比不上 Audi 與Benz !我越來越能體會 Audi 業務跟我講的話:Audi與BMW在國際市場上是競爭關係,Audi會去吃 BMW 以前硬底子操控的市場,但是 BMW 想放棄硬底子,去吃 TOYOTA軟調性底盤的市場,但是內部裝潢與備置沒有什麼改變,不像 Benz 的金屬與星茫風格,也沒有Audi的金屬與科技感,走一個 "Me too",你有我也要有的路線,但是作的又不徹底,從產品設計看得出來他們的 R&D 部門,真的計窮了,沒梗了。
這種狀況下,自然可以看到很多偏操控的人,開始放棄 BMW 改投 Audi 的懷抱(偏偏 Audi的變速箱又有一堆鳥問題或吃大量機油的問題讓人卻步),真是無奈。2012年5月初,小弟因為Audi變速箱與機油問題放棄該廠牌的車子,投入 BMW 的產品,買了第一台 BMW車子試試看,結果不是車門異音,不然就車體生鏽!冷氣風箱不時的外部進氣與內部循環亂跳,不依照我設定按鈕指示進出風。
VW Sirocco 高低差不多,他的避震器就比較硬Q,第一時間不會在碰到坑洞時有太大彈跳。降低車身是一個好方法(改短彈簧),但是原廠只要修改他彈簧長短與避震筒特性,基本上在出貨的時候可以把側傾抑制的很好的,但是BMW並沒有這要作,只是把車子的屬性朝向 TOYOTA 的方向邁進,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事情。
PS:我朋友再談論 BMW 的操控時,每一個都會被我Chanllenge一下,但是他們所講的操控,也只是存在他們存封已久的記憶 (2000~2008年那個時間點)殊不知,現在的 BMW 只是一台有 BMW牌子 ,但確擁有 TOYOTA 身段的車子。
PS:幾本上這個車廠的車子現在就只剩下一個 Mark 品牌了,除了品牌以外呢?他的價值是什麼在哪裡呢??應該只有黃皮膚的人比較吃這套吧?說也奇怪!在LA的華人、舊金山的華人、加拿大的華人,就很吃品牌這套,問什麼呢?為什麼只有黃皮膚的人特別吃這套??不是白人不吃這套,但是黃皮膚的人特愛。這就一般人覺得這是一部高級轎車高級品牌,連媒體都這樣認為,但是他明明現在沒有操控應該擁有的特性,更遑論什麼高級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