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近年積極將 PlayStation 遊戲移植到 PC 平台的 SIE 索尼互動娛樂,好像新作推出沒幾年就能在 PC 上玩到,本月中 5/16 於 Steam 上推出的《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反倒隔了 4 年,相對是久了一點 而這款第三人稱開放世界動作遊戲的 PC 版則是由主導《漫威蜘蛛人》系列移植的 Nixxes 開發,除完整收錄「導演剪輯版」內容外,也導入多種圖形設定、可自訂鍵鼠控制、影格率解鎖等 PC 平台相關功能。那由於 Martin 編已經就《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線上合作的奇譚模式分享過深入的體驗,本文 JB 就把重點放在新推出的 PC 版體驗上,對故事或遊玩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小惡魔遊戲板的精彩評測:

《對馬戰鬼》上市前體驗 置身時代劇中見證「武士魂」
《對馬戰鬼Director's Cut》體驗|效能、劇情全面完善的真作品!
《對馬戰鬼》奇譚模式解析 舊酒繃出嶄新樂趣!


根據 SIE 的功能預告揭示,《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這款動作遊戲支援了 21:9、32:9 比例的超寬螢幕,以及 48:9 三螢幕顯示,同時具備 NVIDIA DLSS (深度學習超高採樣)、AMD FSR 及 Intel XeSS 畫質提升和影格生成功能,當然,玩家亦可使用無線控制器或 SIE 自己的 DualSense 控制器來進行操作,後者還能享受到觸覺回饋與自適應扳機的沉浸式體驗。

  最低配備 建議配備
作業系統 Windows 10 64-bit Windows 10 64-bit
處理器 Intel Core i3-7100
或 AMD Ryzen 3 1200
Intel Core i5-8600
或 AMD Ryzen 5 3600
記憶體 8GB 16GB
顯示卡 NVIDIA GeForce GTX 960
或 AMD Radeon RX 5500XT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或 AMD Radeon RX 5600 XT
儲存空間 75GB 可用空間 75GB 可用空間
這邊也以表格整理《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最低與建議的需求規格,本文 JB 便以我手邊使用、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的電競筆電 TUF Gaming F15 (2023) 來進行示意與效能測試。順帶一提,JB 也把本作安裝到手邊的 Steam Deck 和 MSI CLAW A1M 遊戲掌機上,前者顯示為不支援,後者雖然可以開啟遊戲但無法進行控制...目前可以當作 Nixxes 沒有針對掌機優化吧?

主畫面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進入奇譚模式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連接 PlayStation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隱私設定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登入 PlayStation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的遊戲主畫面如上,可以發現到它多出了一個「登入 PlayStation」的選項,初次啟動遊戲會問玩家要不要「連接 PlayStation」、也就是將 Steam 與 PSN 帳號做綁定,如果你像 JB 一樣只玩單人模式的話,倒是可以直接選擇跳過~但具備線上功能的「奇譚模式」就必須登入 PSN 才可以遊玩...

遊戲設定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滑鼠和鍵盤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預設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慣用左手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近戰切換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近戰切換(慣用左手)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鍵鼠按鍵對應(一)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鍵鼠按鍵對應(二)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而從遊戲設定介面可以看到它支援鍵鼠與控制器,「滑鼠和鍵盤」設定裡的鏡頭靈敏度預設為 50,以滑鼠進行視角移動簡直超級靈敏、只是微微動一下就視角就轉太多,在調到 5 之後才接近用控制器遊玩的程度。至於「控制器」設定則提供預設、慣用左手、近戰切換、近戰切換(慣用左手)等 4 種操作模式,是說控制器預設的圖片竟然是上一世代的 Xbox 手把...下面 JB 都是用最新的 Xbox 無線控制器來遊玩,但它就沒有 PlayStation 自家 DualSense 具備細緻的觸覺回饋 這部分主要體現在拉供的張力和斬擊力道。《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可操作按鍵非常多,且常常會擠在一起,例如說左 Shift 為奔跑(這很常會切換到中文輸入法,但就是微軟的鍋了...)、左 Ctrl 為閃躲,個人覺得不太好按。

顯示設定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DLSS 影格生成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圖形設定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由 Nixxes 移植的 PlayStation 遊戲設定均大同小異,「顯示設定」裡面可以看到更新率的上限為 165Hz,並有垂直同步、HDR 功能以及最重要的「提升方式」,後者提供 NVIDIA DLSS、AMD FSR 3.0 (沒支援 FSR 3.1 稍嫌可惜)和 Intel XeSS 三個選項,就我的 RTX 4060 電競筆電筆電當然是 DLSS 了,接下來還可以針對提升品質、動態解析度縮放、DLAA 深度學習反鋸齒與「影格生成」功能去做調整,另外也有壓低系統延遲的 NVIDIA Reflex 低延遲功能供啟用。而在「圖形設定」裡倒是沒看到光線追蹤相關的選項,比較細項的就只有紋理、陰影品質、地形細節,以及螢幕空間反射、螢幕空間陰影和環境光遮蔽等,JB 建議直接切換預設模式即可。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版 - DLSS 影格生成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版-DLSS 關
JB 以筆電原生的 2560 x 1440 解析度搭配最高的「非常高」預設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來錄製遊玩片段,上面的兩支影片分別為開啟 DLSS+影格生成(超高效能)及 DLSS 關閉,肉眼就能看出兩邊畫面的視角轉移、動作場面順暢度上明顯有差。透過 NVIDIA FrameView 監測的幀率,在開啟 DLSS+影格生成下平均幀率落在 101~115fps 之間,而 DLSS 關閉的情況下則是 37~42fps,提升幅度相當有感 另外還有個細節值得注意─雨滴落下與燃燒的火焰,隨著平均幀率的增加,看起來亦更為流暢真實,若是使用 RTX 40 顯卡的玩家,強烈建議一定要開啟 DLSS 與影格生成功能以取得更佳的遊玩體驗~

場景一(非常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一(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一(中)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一(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一(非常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JB 也截了 3 組畫面來做不同圖形設定的比較,「非常高」圖形設定下不僅光影逼真,影子邊緣與對比強烈,場景中的地形、植被也更茂密...這部分可以從遠處的樹林、地上石頭的細緻紋理看出來,而在「中」圖形設定下水面開始出現浪花與波紋,在「低/非常低」圖形設定下就沒有了。

場景二(非常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二(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二(中)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二(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二(非常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再來看到夜間潛入蒙古軍營的場景,各位可以直接比較「非常高」和「非常低」兩個圖形設定,在故事舞台對馬島頻繁出現的芒草上,後者無論是貼圖或材質都呈現一個略假的狀態,而「非常高」不僅更具層次,甚至還有些許月光的映射,此外,芒草的密集度上也有顯著的區別,隨著圖形品質的提高,遠方木牆上的紋理與對比也將更加清楚、光影亦強烈得多。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上圖「非常高」圖形設定下,遊戲主人公境井仁躲在暗處時不免還是會看不太清楚,或許開啟 HDR 高動態範圍來遊玩能夠稍稍改善吧?

場景三(非常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三(高)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三(中)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三(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場景三(非常低)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第三組則是境井仁的回憶畫面,這邊圖形設定高低的對比就更一目瞭然,樹葉與植被在「非常低」圖形設定同樣呈現一個幾乎沒有陰影深淺、非常突兀的狀態,圖形設定越高,則植被更有層次感,雖然我手邊沒有 PS5 可以做平行比較,但根據外媒的說法,PC 上的「高」陰影設定大概等同於 PS5 的表現吧?至於遊戲中人物的臉部與服裝,只要不是「非常低」圖形品質我想應該都不會差太多的

黑澤模式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黑白選單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作為《對馬戰鬼》賣點之一、向時代劇大導黑澤明致敬的「黑澤模式」也保留了下來,在遊戲設定裡啟用後,畫面就會加上一層別具特色的黑白濾鏡以提升沉浸感,跟幾年前推出的黑白武士動作遊戲《幽冥旅程 Trek to Yomi》相比,集 PlayStation 資源及技術開發的本作,在質感、灰階層次上也是更貼近日本時代劇氛圍的。

拍照模式(天氣)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拍照模式(文字)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拍照模式(風向)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拍照模式方面,《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同樣提供豐富的選擇,玩家可以自由喬鏡位、時間、天氣、風向等,或是針對環境中的種種自然因素進行調整,又或是加上各種「印章」打造出電影海報般的精采畫面分享在社群上,按下拍照則會直接存到 Steam 的截圖資料夾裡。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相信會入手《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的玩家,有不少是玩過 PS4 / PS5 原作、而要進行二週目重複遊玩的,但本作的過場動畫還是不給跳過,對於前面提到的這類玩家來說,多少還是稍有不方便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對馬戰鬼》這個問世 4 年的 PlayStation 作品,即便是交由移植經驗豐富(本作為第 5 款)的 Nixxes 來操刀,但還是有幾個地方需要留意...首先就是 PCI 頻寬,基本上頻寬越高則幀率表現越穩定,如果你的顯示卡只有 8 通道、或使用只支援 PCIe 3.0 的舊板可能就會遇上一些問題,另外顯示卡的 VRAM 最好也要有個 8GB (或以上)會比較好,而沒有遊戲掌機支援(或拿到 Steam 的 Deck 相容性認證)也是《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稍嫌可惜的地方,畢竟現在這樣的遊玩情境也成為一種新趨勢了...

若直接拿 PC 跟 PS5 比較,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可調圖形品質和幀率了,PS5 的過場動畫鎖在 30fps,遊戲場面最高則是 60fps,換作是 PC 平台就沒有這個限制。至於 JB 這次使用的 RTX 4060 電競筆電,2560 x 1440 原生解析度下沒開 DLSS 只有 40fps 上下,若啟用 DLSS 與畫格生成就能達到破百的平均幀率了,對於這幾年推出的中階電競筆電來說,玩起來都十分流暢。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體驗|效能更不受限的移植佳作!
《對馬戰鬼 導演剪輯版》PC 版以我這次的體驗來說,畫面細節算小贏 PS5,平均幀率則能突破主機平台的 60fps 限制,流暢度就看玩家遊玩設備的實力與天花板了,但要在圖形品質全開下兼具流暢度,就需要影格率解鎖如 NVIDIA DLSS、AMD FSR 或 Intel XeSS 功能的幫助,這部分 Nixxes 也都有考量到,但如果能加入即時光線追蹤功能(且擁有《電馭叛客2077》在 PC 上水準的話),JB 覺得或許就是款接近完美的移植作品了吧
當初衝首發,玩完並沒有覺得是神作,個人覺得是普通中庸之作
等了許久終於見到
畫質真的沒話說 很經典
真有興趣的話

等Steam 打折比較值.................
4年真的隔很久
是說現在不只電影
連遊戲都有導演剪輯版
果然好料的都留給性能無極限的PC
感謝分享心得及美照
對馬戰鬼移植到PC畫質簡直大進化
會想要再重新遊玩體驗
NS的玩家情何以堪…..
導演剪輯版感覺就是讓玩家可以對GAME有更深的體驗,是可以玩看看的
硬盤要好大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