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lve 推出包括 Steam Machine/Steam Frame VR/Steam 控制器。
在 Steam Deck 遊戲掌機獲得市場上消費者的支持後, Valve 這下打算擴張自有硬體產品的版圖了,在今天上午宣布推出包括 Steam Machine/Steam Frame VR/Steam 控制器在內的三項硬體新品,其中基於 PC 架構的 Steam Machine 更是捲土重來,想要複製 Steam Deck 的成功經驗,以 AMD 客製化處理器/顯示晶片搭配自家 Steam OS,提供遊戲玩家有別於傳統家用遊戲主機的選擇(還可以裝 Windows 當作一般電腦使用喔,不過陳拔不知道這是不是賣點啦....)。
首先先來看一下 Valve 官方做的全系列介紹影片:
PC 架構家用遊戲主機:Steam Machine

首先先來看一下瞄準家用主機市場的 Steam Machine,採用方正的外觀設計,搭配正面下方的 LED 燈條,打造出有別於其他家用主機的設計(胖版的 XBOX Series X?),正面還可以讓使用者改換成不同花色的面板,增加個性化。雖然 Steam Machine 看起來胖胖的(尺寸 152 mm x 162.4 mm x 156 mm,基本上就是個正方體),但其實主機的上 3/4 空間全部都被大型的散熱鰭片與風扇所佔據,大概 Valve 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讓 Steam Machine 以較安靜/低溫的狀態下,持續提供玩家足夠的效能。

Steam Machine 的正面/背面介面配置,從背面配置圖來看上面那個大圓圈就是散熱風扇,以尺寸來看應該是 12 公分等級的。
既然提到效能,這次 Steam Machine 也跟 Steam Deck 一樣採用 AMD 客製化的處理器以及顯示晶片,處理器部分採用 Zen4 架構、6 核心 12 執行緒、最高運作時脈 4.8 GHz 的配置,TDP 則是設定在 30W。顯示晶片部分則是採用 RDNA 3 架構 28 CU 配置,TDP 為 110W,若是以一般 Windows 架構的 PC 來看,大約就是 1080p 解析度高階至 1440p 解析度入門的等級,但是在搭配自家 Steam OS 進行最佳化後,Valve 表示是 SteaM Deck 效能的 8 倍,可以提供 4K 等級的遊戲體驗(在 FSR 畫質提升技術加持下可獲得 60 fps 的表現),也可以進行串流遊戲的運算。

Steam Machine 的運算核心配置。
另外在記憶體配置部分,Steam Machine 提供了 16GB 的系統記憶體以及 8GB 的顯示記憶體配置,內部儲存空間則是有 512GB 以及 2TB 兩種選擇(不過陳拔相信應該是可以自行擴充),也可以另外安裝 MicroSD 記憶卡擴充空間。

連線與輸出入配置。
當然既然是 PC 架構,可以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也是 Steam Machine 這次所主打的特色之一,這樣對於空間有限的遊戲玩家,應該會更有吸引力一點(吧)。
Steam Frame VR 頭戴裝置

Steam Frame VR 頭戴裝置。
接著來看 Steam Frame VR 頭戴裝置,為無線、輕量化的 VR 頭戴串流顯示器,主要是跟遊戲主機(像是上面的 Steam Machine 連接,以串流的方式顯示遊戲內容。Steam Frame VR 的無線連接採用雙路 6GHz 串流,一路串流音訊與視訊內容,另一路則是連接 WiFi,兩個頻道不會相互競爭,提高串流品質。另外在顯示技術上,Steam Frame VR 則是提供了所謂注視點串流的技術,透過追蹤眼睛注視點強化注視範圍內的影像品質(換句話說就是注視點以外的範圍會降低),來達到更有效的串流頻寬運用。

Steam Frame VR 的串流新技術。
另外除了與主機串流顯示內容外,Steam Frame VR 其實也可以獨立運作,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 Gen 3 系列處理器、16GB 記憶體、256GB/1TB 儲存空間,並且搭載 Steam OS 作業系統,可以讓使用者獨立遊玩 Steam 收藏庫裡的支援遊戲。Valve 也推出對應的驗證計畫,可以在 Steam 收藏庫內直接顯示可相容於 Steam Frame VR 的遊戲款式。
至於在配戴舒適度部分,Steam Frame VR 本體加上頭部調整帶的重量為 440g,算是頭帶顯示器裡較輕量的款式,內建電池的容量為 21.6 Wh,不過 Valve 官方並沒有標示可用的電池續航力時間,這部分就等上市之後再說了。

而搭配的兩組 Steam Frame 控制器則是具備完整的控制器按鍵佈局,並且提供了空間追蹤/電容式手指追蹤功能,提供 Steam Frame VR 使用者與空間互動的能力。按鍵的配置則是跟一般遊戲控制器相同,縮短玩家上手的學習曲線。類比搖桿的部分則是採用磁性搖桿設計,跟 Steam Deck 的配置相同。
Steam 控制器

Steam 控制器。
最後來看 Steam 控制器的部分,最大的特色就是將 Steam Deck 那兩塊大大的觸控板移植過來,提供玩家不一樣的操作感受。當然 Steam 控制器的按鍵也能夠讓玩家自己進行設定,也可以匯入先前玩家自己的 Steam Deck 按鍵定義(如果有的話....)。另外 Steam 控制器也內建陀螺儀,可以讓玩家以不同控制器姿態進行遊戲操作。
至於在連線設定部分,Steam 控制器提供藍牙、USB 有線兩種模式,有線方式是透過自家的磁吸式的 Steam Controller Puck 提供,不用插拔可直接吸附在 Steam 控制器背面,不僅可以進行傳輸功能外,也可以直接對 Steam 控制器進行充電。

感謝分享&介紹,這一整套看起來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