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自行車賽事活動未來何去何從

其實賽事品質、報名費倒是其次,重點是不管什麼活動,
大家追求的是和朋友、家人的一同參與感,但自行車活動的門檻太高,
要說服朋友、家人投入太難,沒有人參加自己也索性不參加,
結果就是自行車活動賽事越來越冷門,所以前面才提到二次台灣自行車風潮,
讓自行車活動有爆紅的錯覺,風潮一過也就雲淡風輕。

看看隔壁路跑比賽就知道,一堆阿里不打的賽事路跑距離不達標,
補給站爛到有剩且收費也不便宜,但還是一堆人搶著報名,
就是因為沒有入門門檻,隨便穿500元布鞋也可以上場跑,
也不用穿幾萬元名牌車衣,只要隨便運動短褲+T恤就好,
可以輕易的糾家人、朋友一起參加,所以台灣路跑活動才能持續不斷地辦下去,
一年隨隨便便都上百場。
龍貝爾
Ahoo Chen 但是租Ubike....也要有堪用的車啊... 我是覺得主辦單位是否應該想想 把單車活動回歸到休閒組 例如單車逍遙遊我就覺得辦得還不錯
阿總0531
一般地方鄉鎮單車逍遙遊還真的不錯。有吃有拿還有餐盒。金主爸爸夠力還會抽獎。而且免費全家都能參加
sn245763 wrote:
如果是鄉民視野,自行車炒過二次,
第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失業潮,加上油價高漲帶動周末自行車運動,
那時候主流車款是小折、小徑和一般平把自行車,這個熱度大概在2012就消退。

第二次是香港電影『破風』在2015暑假上映,這次吹的是競技公路車風,
那時候常在河濱看到民間車隊十幾台在輪車,隨便攔十台腳踏車有十台都是彎把公路車,
週末大稻埕、風櫃嘴、中社等熱門點,都是公路車海,休息的地方基本上都沒位置,
這個熱潮大概吹到2018消退。

金融海嘯小折2008年起~2012消退
『破風』公路車2015年起~2018消退
今年2024了
是不是該再來一波呢
Ahoo Chen wrote:

哪像現在出現個畸形的風潮上保母車為了就是能"完賽"。
這句話的意思是
要"完賽"才能上保母車
否則回程要自己騎是嗎?

為了可以上保母車
所以大家都要努力"完賽"
eric62
阿,不就是北高雙塔為了那個獎盃
阿總0531
安全第一。騎不完上車很好保護自己。有沒有騎完全程自己知道
Nokia3 wrote:
越來越少人願意花個一二十萬搞一台尚可的公路車
花一二十萬搞的公路車只有尚可
那還是去大賣場買1~2千塊的單車
去河濱公園騎騎就好了
mobet66
極端一點,20買三級車⋯嗯⋯我對級數的認知跟不上時代了嗎[冷]
jsmz
其實,花個一二十萬,也只能在河濱公園騎騎而已[笑]正常人也不太敢在大馬路上放心騎公路車!?如果不小心倒地就背後面的汽車摩托車亂車碾過!更慘
biz1a2b3c wrote:
自己維持騎車習慣已10...(恕刪)


疫情影響很大沒錯, 對企業對民眾其實都是,疫情後能堅持下來的,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是有實力有熱情的


但台灣其實單車原本就是一頭熱,因為很多年前【石油暴漲】,帶動一波騎車代步的風潮,汽油太貴才是主因

當時政府硬體也沒有投入太多,在白線旁畫個單車符號就變成單車道了

汽油降價後,人民又跑回去開車騎車了,政府也就沒了動力(雖然原本就沒做什麼),鐵馬驛站、兩鐵列車什麼的,全都沉寂了

簡單說單車就是回到邊緣化。要是沒有石油暴漲,腳踏車原本就不在民眾/民代/政府的核心價值內

因為台灣所有人是在交通部的【大汽車主義】之下成長的

馬路如虎口、行人要當心、小車要讓大車

我們就這樣在錯誤觀念之下建設及教育,【一錯就是五十年】

觀念的改變,教育永遠不嫌晚,但看我們官員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開始??


結論就是

台灣要從文化層面去改變,從大汽車主義走向人本交通,才有可能長遠地帶動單車活動

所以最近的行人地獄議題,也是有助於單車活動

只有當人們開始排斥私家車時,行人及代步工具才會被重視


但交通部內上下那群土木工程系的官員,他們懂人本交通? 他們重視人更甚於重視水泥? 我是強烈懷疑

大家自己可以去查查交通部底下各局處的主管都是什麼學歷

可憐
biz1a2b3c wrote:
台灣的自行車賽事活動未來何去何從

這項運動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了
10萬才能買到一些人眼中的入門級款
台灣年輕人又是重視物品等級的世代

買哀鳳15 MAX PRO 可以炫耀3個多月
買一台10萬UP的腳踏車,很多路人大多不識貨
YT一堆網紅時常再秀新車難道就沒有廠商再贊助嗎?


只能說這項運動會越來越貴族化
AG-72
年輕人:實力不重要,裝備一定要PRO,不然我還不敢騎出門
龍貝爾
AG-72 年輕人不講武德 說好輕鬆騎....
所有路線平常自己就能騎了,有封路的賽事也就環台賽和KOM
環台賽一般人也沒資格騎
報名費越來越貴,給的東西大部分稍資深點車友都用不到也不想要
補給自己帶或進便利店也不用進主辦的補給站
當天遇到下雨或寒流要嘛硬上不然就認賠,有時想硬上都還可能武嶺盃變翠峰盃,自己挑戰還能挑天氣
紀錄有STRAVA就夠了,證書當天騎完PO出來後基本上就是一張廢紙
在這種狀況下誰想要花上千元去參加?
Freshness wrote:
當時政府硬體也沒有投入太多,在白線旁畫個單車符號就變成單車道
鄉下地方還是這樣沒錯喔
繳貴貴的報名費,換來一件藥劑做成的低級排汗衫,大部分是醜又不合身,易臭難洗,拿來當抹布也不好用.
有人願意穿這種東西參加活動,真是了不起
eric62
我都拿來當內衣穿
DIRAC10 wrote:
報名費越來越貴,給的東西大部分稍資深點車友都用不到也不想要
大概都給些什麼東西呢

DIRAC10 wrote:
有時想硬上都還可能武嶺盃變翠峰盃
還有翠峰盃

DIRAC10 wrote:
證書當天騎完PO出來後基本上就是一張廢紙
可以裱框~傳承三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