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最強騎最快的時期,
騎乘時都有在記檔位(當下齒比),
所以我深信功率是有用的,
但說真的那樣騎車沒樂趣,
會覺得自己是機器人,
而我騎車的初心是想要放鬆,
又可以悠閒的運動,
所以前面9樓我才會建議把訓練跟騎車分開,
騎車時保持樂趣訓練時專心訓練不用注意路況,
這樣騎車才能長久,
訓練也會比較有效率,
但如果你不甘於只是歡樂組,
哪長時間騎行訓練也避免不了。

這一個月真不知道怎樣了,
一堆雜事要忙,
每天都很晚睡,
一大早又要早起,
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
精神差到也不想訓練了,
這才覺得能出門騎車也是種幸福。


Laiyian
不特別注意我的踏頻容易就超過100,我還有過那種以為我在巡航結果一往下看踏頻在100以上的經驗,你說你自己算的真的準嗎,你的算法就像是把汽車時速表的轉速部分拆了然後只看時速區推轉速你覺得這樣有意義?
Laiyian
然後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的踏頻會那麼高,在分享一個東西,我原本以為自己在運動時心跳在130-150結果戴上心跳帶後才發現自己在騎車是的心態可以跳到180左右
Laiyian wrote:
我今天才剛入坑彎把公...(恕刪)


練迴轉 練間歇 練耐力 練衝刺 練爬坡

不管練什麼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騎到不要不要的時候
記得不要停 多撐一下
每撐一次
就會進步一點點
累積起來就會變強了
Laiyian
謝謝建議
想不到簡單一句話的問題演變成功率計之爭阿。個人經驗應該是體感>踏頻>心率>功率,各項裝備可以依程度依序加上去。

要用功率訓練必須要找FTP,如果一個初學者叫他死命地騎一小時去算FTP有意義嗎? 搞不好多休息一個禮拜馬上變強10%,這樣要如何用功率做課表?

同路段用體感、用齒比來看訓練成果其實意外的有用,搭配固定踏頻去看的話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舉例來說同樣200公尺的坡你以前只能用80轉34/28完成,騎一個月後可以用85轉34/25完成,這是很明顯的進步。如果再搭配心率來看就可以知道85轉34/25 心率160完成,變成85轉34/25 心率150完成,這樣也是進步。

評估訓練成果的方式很多,並不是沒有功率就不知道考試的答案。跟做實驗一樣,設定參數與變數去評估成果其實可以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變強。
fish005 wrote:
想不到簡單一句話的問...(恕刪)

高手領 初學者入門阿
如果沒人幫他分析數據 也是蝦練
天天練 3休1 4休1等
FTP這東西
在成長期的訓練員大概2個禮拜要更新一次

還要搭配重量訓練(如果骨骼還沒定型 不建議做超高負荷的重量訓練)
在心虛說一點..........還要搭配飲食

如前面說的
初學者體感很重要
有天分的 快一點 幾個月就可以進階到中階了
這時大概知道需要甚麼了
訂什麼神級訓練單 都是浮雲

之後如果上了卡之後
又要重新 適應一下 提踩畫圓出力的體感節奏
(原來樓主已經上卡了)
84865426
如上卡的FITTING不對容易傷膝蓋阿 要注意騎完後 有沒有膝蓋不適
Laiyian
我上卡後膝蓋沒有感到不適
更:今天喜提零速摔一次(人真的不能犯賤,今天會摔是因為嘗試用不習慣的腳脫卡)
jcchiou
deleted
Laiyian
當時摔其實只是因為先讓不習慣的腳脫卡結果習慣性的往反方向倒所以摔了,我習慣左腳下車,所以習慣左腳先下卡
要效率就是訓練台
不過學生沒空間東西又貴可以等工作後再說
優點是時間多那就多騎

轉速、時速、心律有這三個很夠了
找一段夠長的平路或緩坡訓練
基本的轉速90、心律維持Z2區間(大概就130~140)、速度隨便
能持續騎1~2小時隔天還能繼續
過一陣子發現同樣速度心率會過低那就加重齒比
一周可以練個3-5天的話持續二三個月有氧底就有了

練到一二個小時平路可以破30的話
去參加大拜拜類活動大概都是前20%的人了
cchi
對,目標就是踩出像樓下chinya大那種漂亮的圖形,平路獨推均35應該是前5%的人了
Laiyian
了解
cchi wrote:
要效率就是訓練台不過...(恕刪)
我可以試試,不過我的rpm好像有點偏高,這是我刻意控制rpm騎行的分析圖(中間有衝刺時的rpm)
cchi
新手要注意是因為通常都踩太慢,一般只有偶爾在騎車的人都覺得60rpm就踩很快了結果都在重踩然後說膝蓋會受傷…
Laiyian
我覺得60rpm踩起來不太舒服,除非真的沒力想省力才會維持60rpm左右,要不然我rpm都維持在7、80以上
瘦的狠 wrote:
其實我最強騎最快的時...(恕刪)
還有你的那張圖表放到我的車上鐵定不會準,因為我的車是8速車而且齒比是11-28
昨日外騎獨推數據,我覺得RPM以自己踩踏感覺舒服即可,不用太刻意去拉高或調低,我不管平路山路都幾乎保持100左右。


cchi
很漂亮的圖形~外騎時我也只看路況沒在顧踏頻,反正身體習慣之後怎麼踩都會是那個範圍
jcchiou
deleted
跑步有月跑量衡量,例如 一個月跑300KM
騎車當然也有距離衡量,例如:一個月1000公里或是爬升多少公尺

先有基礎體能 再去談之後的"訓練(課表)"........

"騎車運動"跟有"系統性的練車"......還是有點差異.......
phae4jaz
其實就算不特製課表,光60%~80%心率1hr,每個禮拜2~3天就夠進步很久很久了(如果做不到大致規律頻率長度強度的時間練車,其實也就不用想說什麼系統不系統的,這種狀況想太多反而可能會因挫折而減弱動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