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7NeverStop永不放棄-塔塔加之探索新中橫攻略篇

2009.05.17NeverStop永不放棄-塔塔加之探索新中橫攻略篇

因為車齡才半年多的我,此次參加塔塔加之旅,有些心得想跟各位大大分享。
提供資料與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
1.背水袋,可減輕車架上的水壺。或是攜帶兩的水壺,並裝滿水。
2.要帶防寒風衣(風雨衣也可),山上溫度只有15度左右(中午12點時)
3.每兩小時就補充糧食...不能等到餓了才吃(那就來不及囉)
4.好天氣的話,前40K會熱到暈,後10K是冷到爆。還好當天是陰天,非常適合騎車。
5.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配備。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 1.主辦單位選擇提早二小時出發,目的是為了更安全。理由很簡單,輕晨車少。

* 2.所以一定要前一晚抵達,八點多就需要就寢,以補充睡眠。
* 3.早餐一定要吃,避免空腹。
* 4.最好有支援車隊,以備不時之需。
* 5.山上極冷,最好戴輕薄外套避免受寒。
* 6.補給水是一定要的。
* 7.另外若許可,攜帶防抽筋藥。
* 8.補給站提供水及香蕉麵包,可以適當飲用。
* 9賽前前夕,一定要讓自己補充必要的養分。
2009.05.17NeverStop永不放棄-塔塔加之探索新中橫攻略篇
如同上圖坡度圖,我們可以將此次比賽分為ABCD四段。

* A段:水里國中至神木段。此段上上下下,有如烏來福山起伏,平均坡度2%
* B段:神木村至第一補給站。此段緩上坡,有如北宜公路。平均坡度4.37%.
* C段:第一補給站至第二補給站,平均坡度3.51%.有如坪林段或風櫃嘴前段。
* D段:第二補給站至塔塔加段,平均坡度5.46%也就是最陡的一段。有如武嶺段。

以下是我個人的配速,提供各位大家參考:

一開始,我從出發點至神木村均速維持在20KM/Hr.
到了B段結束時,已經降到17KM/HR.
過了C段起點,抽筋不斷,沿路休息拉筋。均速維持在8~10KM/Hr.
D段也是與C段相仿,空氣較稀薄,均速已經降到6~8KM/Hr.
出發前,沒有好好的暖身,保持較佳的狀態。5小時50分12秒,我自己覺得很滿意,比預定的還要早到達,但也讓我有進步的空間了!


不知道其他人的攻略如何? 希望藉此提供下次想要進攻武嶺前的參考。


===============這是分隔線=============

引用攻略1出處:
dale12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7&t=1020647&p=3#11926553

引用攻略2出處:
marsdesign第十七樓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7&t=1020647&p=3#11926553
引用:
chihpao
附上高度及坡度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7&t=1020647&p=3#11926553


Jacky 武嶺跟塔塔加不同 武嶺一路都是爬坡 沒有下坡 再來武嶺的高度比塔塔加更高 (3275公尺) 坡度更陡 氣溫更彽 所以要攻武嶺 真的要好好的準備一下喔

這幾次跟你騎車發現你有一個習慣 就是.......你會爆衝 意思是 你的速度忽快忽慢 切記 長距離的騎程 均速 很重要 忽快忽慢 這只會拖累你 讓你更快抽筋 切忌切忌

距離武嶺還有3個月 好好的準備 你可以輕鬆過關的 加油喔

古之惡來 wrote:
Jacky 武嶺跟塔塔加不同 武嶺一路都是爬坡 沒有下坡 再來武嶺的高度比塔塔加更高 (3275公尺) 坡度更陡 氣溫更彽 所以要攻武嶺 真的要好好的準備一下喔

這幾次跟你騎車發現你有一個習慣 就是.......你會爆衝 意思是 你的速度忽快忽慢 切記 長距離的騎程 均速 很重要 忽快忽慢 這只會拖累你 讓你更快抽筋 切忌切忌

距離武嶺還有3個月 好好的準備 你可以輕鬆過關的 加油喔.(恕刪)


謝謝大大的指教。

A段時因為坡較緩,所以速度相對的比較快。

我了解大大的意思,是不是說一開始不要衝太快,保留體力到後面嗎?

可是我覺得我前半段並沒有衝的特別快,只不過後面不是抽筋就是沒力,其不大動吧!
均速 =平均速度 問問阿涼或是小山吧 (糟糕 有點透露身份了)
如果稍微有點爬坡的經驗
應該大致上會知道自己多陡的坡可以騎多少速度
尤其像塔塔加這種中長程的山路
就不能像十幾公里的爬坡那樣猛加速
除非你的肌耐力夠

我過神木橋的前半段大概都維持在25~30左右
短爬坡大約用17帶一點抽車
長的爬坡就降到14用低迴轉速龜過去
即便是這樣過了神木橋還是稍微感覺腿已經堆積了一些乳酸
後面我就維持迴轉速大約75~85
讓腿的出力不會很緊繃
也不要刻意去超車
照著自己的節奏騎

最重要的是當感覺到腿已經有酸的感覺
而坡度沒有減緩的時候
先降齒比、放慢速度,讓腿不再需要出那麼多的力對抗這麼重的齒比
或者可以站起來小抽一下車
這是讓你變換出力的方式
讓大腿可以稍做緩和
萬一酸痛的感覺沒有減緩甚至開始有隱約要抽筋的感覺
建議下馬休息一下
哪怕是三十秒、一分鐘都對肌肉的舒緩很有幫助

不要死撐活撐到已經抽筋的時候
就已經來不及了
我喜歡騎機車、鐵馬、開車亂跑 收集路標是我的興趣 灌里程是我騎車的動力 http://www.wretch.cc/blog/nasdaq12682
過了幾天才想到

攻略這檔事應該是看個人的

對於在下這種極度怕熱的人
上山根本不需要任何保暖衣物
幾個下坡海拔還低,不至於會冷
當天我穿7分薄車褲+短袖車衣+nike排汗吊嘎還是猛冒汗
非常後悔,應該全部輕裝來減少流汗,或許補給站都只要帶一瓶即可
再不就是第一補給站裝兩瓶就直殺終點
還聽到路人說"挖!這麼冷還滿臉汗!"

此外....在下心肺完全不足
中段以後速度奇慢如龜(7:30........)
稍快就喘不過氣
跑完肌肉酸痛很少
比平常練騎稍酸罷了
早知道前段應該騎快一點
Jacky1111 wrote:
1.背水袋,可減輕車架上的水壺。或是攜帶兩的水壺,並裝滿水。
2.要帶防寒風衣(風雨衣也可),山上溫度只有15度左右(中午12點時)
3.每兩小時就補充糧食...不能等到餓了才吃(那就來不及囉)
4.好天氣的話,前40K會熱到暈,後10K是冷到爆。還好當天是陰天,非常適合騎車。
5.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配備。


我對於1,3這兩點有不同的意見.

1.盡量不要背水帶,背一個重量在身上絕對比較累,大一點的單車水壺也都有700cc左右,兩個就1400cc了.

3.每兩個小時吃就太慢了,可以的話..接近1個小時的時候就要吃東西,我自己的方式則是大約30分鐘左右就吃一點,畢竟騎車運動的時候,沒有多好的食慾.
我是大壞人 wrote:
我對於1,3這兩點有不同的意見.

+1

身上背東西我覺得會影響我的騎乘姿勢,上次我也有背,結果背到後面,肩膀好酸,就沒辦法專心騎車。
這次我們車隊有個高手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想說背個腰包來裝補給品,結果他半路就出現腰痠,導致他後來成績就大幅下滑。

另外補水補熱量我也是大概五公里就喝口水,十公里就吃條小巧克力。原則就是密集的小量多次補充。
千萬別等到口渴或肚子餓沒力才要補充,因為這些東西要轉為能量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配速部份,賽前有高手跟我說,他覺得我的強項在爬坡,那就把體力留在過第一補給站後,前面就咬住某個速度跟你差不多的人就好,不要想獨走。我那天就大致依照這樣的策略在騎,感覺中後段體力就還算充沛,也不會太餓太累太渴,所以進補給站花的時間就很少,自然大多數時間就都可以拿來騎。

肌肉的應用,如果有上卡,就前後肌肉,大小腿跟鼠蹊部肌肉都拿出來輪流用,就這樣西哩呼嚕的維持住大約80~90的回轉數,然後就到了。

這次的成績就比上次進步了兩個半小時
沾醬油之王就是我
Jacky1111 wrote:
如同上圖坡度圖,我們可以將此次比賽分為ABCD四段。

* A段:水里國中至神木段。此段上上下下,有如烏來福山起伏,平均坡度2%
* B段:神木村至第一補給站。此段緩上坡,有如北宜公路。平均坡度4.37%.
* C段:第一補給站至第二補給站,平均坡度3.51%.有如坪林段或風櫃嘴前段。
* D段:第二補給站至塔塔加段,平均坡度5.46%也就是最陡的一段。有如武嶺段。...(恕刪)

修改別人的圖拿來發表最好註明資料來源與出處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7&t=1020647&p=3#11926553

D區這一段平均坡度5.46%,其實還好不陡,只是許多人前面都把體力耗掉了
再來它的坡度根本無法跟武嶺比


今年二月去武嶺一趟實際演練,果不其然
清境→翠峰 這一段耗掉太多體力,撐到鳶峰之後就開始邊走邊騎了
剩下的坡度約5~6%,在平時是不會放在眼裡的,但這時候連牽車都會累,偶爾還要休息一下

關於該不該背水袋,見仁見智
像這類的活動都有補給點,平常多測試自己的能耐,了解自己對水與食物的需求程度
以我為例
第一次參加3P 還是菜鳥,身上背2公斤的水加雨衣,車上掛著2瓶水
結果全程喝不超過2瓶水(沒事全副武裝上陣替自己找麻煩)

接著是上武嶺,背包不裝水了,都是防寒衣物(氣象局說合歡山6度),結果到清境時水早喝光了(這時覺得小7真好)
在武嶺只要一件薄風衣就夠了

第二次參加NS的300K只裝一公斤的水,預計只要能撐到官方第一補給點就好了,
結果天氣比預期的熱,約40公里就喝光了,還好有原住民的補給點,到了晚上在回程的關山,
水袋的水又喝光了,又笨笨的買了2公升的水,卻沒想到氣溫越來越冷,水的需求很低,
而這2公升的水幾乎原封不動背回終點,已經很累了,還背這些東西越過舞鶴爬回鯉魚潭

這一次跟它賭了,不再背背包了,想辦法撐到補給站就好了,一切輕量化,回程還得自己騎回來,
雙腳爆了會很痛苦,難道要信用卡拿出來call道路救援嗎?

回來的感想,要是腿力像那位瑞士的老外,也不用這些攻略了,來參加活動只要一瓶水
像是來郊遊的,輕輕鬆鬆騎玩全程

提共自我的攻略經驗當然是造福人群,不過真的取用別人的文字資料或者是圖片檔案,還是註明一下來源吧。

雖然樓主有加上一些自己的經驗敘述,但部分文字一字不漏的複製過來,看了真的不是很舒服。
小弟所寫的文原文在17樓
提供2008年的挑戰資料與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
1.背水袋,可減輕車架上的水壺
2.要帶防寒風衣(風雨衣也可)
3.每兩小時就補充糧食...不能等到餓了才吃(那就來不及囉)
4.好天氣的話,前40K會熱到暈,後10K是冷到爆。
------------------------
大大所寫的文
提供資料與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
1.背水袋,可減輕車架上的水壺。或是攜帶兩的水壺,並裝滿水。
2.要帶防寒風衣(風雨衣也可),山上溫度只有15度左右(中午12點時)
3.每兩小時就補充糧食...不能等到餓了才吃(那就來不及囉)
4.好天氣的話,前40K會熱到暈,後10K是冷到爆。還好當天是陰天,非常適合騎車。
5.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配備。
-------------------------

希望這純只是巧合,您的分享經驗當然是給大家更好準備下一場賽事的重點,但還是要尊重依下他人的心血,至少也要標明出處與來源。
謝謝。

Mars Design & Photo Studio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