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往路上看到這篇文章非常有啟發油是這段話
接下來你能接受四年15萬公里的地獄式訓練嗎?能斷絕和朋友間的往來,變成一個即使颳颱風,仍繼續在山中訓練的人嗎?」黃金寶說:「能!只要您做一天教練,我就做一天運動員!」

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120312014377

黃金寶的伯樂 沈金康也是傳奇 (654)

Posted 2012-03-12 16:47 記者 許瑞瑜 |分類:自由車,人物,小故事
4人推薦 我也推薦
香港黃金寶與教練沈金康。林嘉欣/攝影。
圖說:看到愛徒黃金寶(左)的故事上了台灣優質兒童刊物「地球公民365」,教練沈金康與有榮焉。 林嘉欣/攝影。(點選最下方任何一張相片,即可進入幻燈秀喔!)


附註:這是筆者於2009年,為「地球公民365」雜誌撰寫的文章,收錄於「地球公民365」雜誌第55期,版權屬於「地球公民365」,經同意轉載於此。

民生@報許瑞瑜/特稿

●沒有沈金康這位慧眼識英雄的「伯樂」,黃金寶、黃蘊瑤等香港自由車名將,就不可能成為在世界車壇叱吒風雲的「千里馬」!被媒體稱為「父子兵」的沈金康和黃金寶之間,亦師、亦父、亦友般的師徒情誼,也是自由車界的佳話。

提到第一位在世界自由車錦標賽中勇奪冠軍、穿上象徵自由車界最高榮譽「彩虹衫」的亞洲車手黃金寶,不能不提到他的中國籍教練沈金康,因為,來自上海的沈金康,就是讓黃金寶站上世界賽最高一層領獎台,背後最大的推手。

率領香港車手黃金寶等人完成勇奪亞洲自由車賽冠軍、亞運自由車賽冠軍、世界自由車錦標賽冠軍等多項「不可能的任務」,香港自由車隊總教練沈金康,本身就是位傳奇人物!

大家都知道,自由車必須用腿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本身是自由車選手出身的沈金康,竟然是位殘障人士。

沈金康在1974年入選中國自由車代表隊,前途一片大好,未料1980年一場車禍,讓他的運動員生涯意外畫下句點。

意外發生時,沈金康和隊友正在上海太倉的一座橋上練習衝刺,一輛卡車突然迎面疾駛而來,由於在他後面還有好幾位隊友,如果沈金康自己閃開,後面的隊員就會被卡車撞上,千鈞一髮之際,騎在最前面的沈金康決定剎車並往後退,雖然自己的左腿因此被輾斷,但也保住了隊友。

這場車禍撞毀了沈金康的運動員生涯,但並沒有撞毀他的鬥志,「天並沒有塌下來啊!」既然運動員這條路走不通,躺在病床上的他決定重拾課本,進行截肢手術之後,沈金康考上上海體育學院,畢業後又考上北京體育學院研究所。

車手夢已碎,但沈金康對自由車運動的熱情仍在,他把當選手時所學到的專業技術和實務經驗,和在研究所中吸收到的各種先進訓練方法、運動科學等知識相互驗證、結合,在擔任上海自由車隊教練時,獲得極佳的訓練成效,並在1985年,成為中國第一位通過票選方式,產生的自由車國家隊總教練。

1986年亞運會,由沈金康率領的中國男子自由車隊,在100公里公路團體賽中,爆冷打敗之前成績比中國隊快了近四分鐘的衛冕軍南韓隊,拿下中國自由車選手在亞運會上的第一面金牌,讓現場的南韓選手哭成一團,沈金康笑說:「看到南韓選手哭成那樣,搞得我們連慶祝都不好意思慶祝。」

接下來的八年,沈金康率領中國隊愈戰愈勇,拿下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讓中國的自由車運動實力大幅往上提升,也把自己的教練生涯推上巔峰。

1994年廣島亞運會前六個月,沈金康受中國國家體委委託,外派到香港幫忙,沈金康抱著考察的心情踏上了征程,展開了這一段「奇幻旅程」。

為什麼說是「奇幻旅程」?因為對已經習慣中國自由車隊幾近職業化訓練方式的沈金康來說,香港真的是讓他驚奇處處:「車隊不僅沒有辦公室,連器材都沒有,更誇張的是,沒有半個專業隊員 ,全都是本身有職業的業餘車手,根本無法統一訓練。」

但沈金康沒有因此打退堂鼓,除了把招生條件降到最低,積極招兵買馬外,沈金康想起在1991年亞洲青年自由車賽時,為香港拿下冠軍的車手黃金寶,但打聽之後才知道,黃金寶1992年集訓時和隊友發生衝突,被逐出香港代表隊,無緣角逐巴塞隆納奧運後便不騎車了。

惜才的沈金康決定很可惜,找到黃金寶時,發現阿寶的身材已發福成「肥寶」,而且已經21歲了,早錯過練車黃金時期,最諷刺的是,黃金寶是當時香港唯一一位願意全天候接受沈金康訓練的車手,雖然明知困難重重,沈金康還是接下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身為教練,沈金康並沒有因為車手條件不好,就隨便訓練一通,他很認真地針對黃金寶的狀況,為他量身訂做訓練課表,以一對一、職業化的訓練方式,讓之前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黃金寶,在六個月後的廣島亞運便勇奪第四,寫下香港史上最佳成績,也啟發了黃金寶企圖衝擊金牌的不屈鬥志和企圖心。

為確認黃金寶爭奪亞運金牌的決心到底有多強,沈金康先問阿寶:「接下來你能接受四年15萬公里的地獄式訓練嗎?能斷絕和朋友間的往來,變成一個即使颳颱風,仍繼續在山中訓練的人嗎?」黃金寶說:「能!只要您做一天教練,我就做一天運動員!」

這句承諾為師徒的圓夢之旅跨出第一步,為了提升黃金寶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沈金康多次帶著阿寶到高地訓練中心訓練,還按照黃金寶的體能狀況訂定完善的訓練計畫,除了例行的重量訓練外,並挑選難度不同的山路訓練他的爬坡能力,黃金寶練車時,沈金康就騎摩托車跟在後面,左腿常常被義肢磨到發炎。

沈金康的苦心並沒有白費,兩年後,黃金寶勇奪亞洲自由車賽冠軍,1998年並如願抱走曼谷亞運會金牌,「亞洲車神」美譽加身。

2006年釜山亞運,黃金寶再度在公路賽掄元,在大部分人眼中看來,黃金寶的自由車生涯已「登頂」,但沈金康卻認為黃金寶的成就應不只於此,還有進步的空間。「在奧運公路賽上,亞洲選手的條件很難突破,而且要靠團隊作戰,對單打獨鬥的阿寶很不利,如果讓阿寶轉戰場地賽,或許能再殺出一條生路。」

沈金康這個想法,讓阿寶內心天人交戰不已,因為公路賽是他的最愛,而且場地賽選手和公路賽選手,所需要加強訓練的部位、訓練量以及方式都大不相同,轉項對黃金寶和沈金康來說,都是一項嚴苛考驗,也有很多人質疑,黃金寶已經是公路車界的「亞洲車神」了,何必冒這麼大的風險,轉戰不熟悉的場地賽?

外界這些疑問,沈金康都審慎評估過,也很清楚,為了這個重大的改變,他和黃金寶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要面對多大的風險?但身為教練,他必須看得比大部分的人,包括黃金寶都還要遠,也相信,以自己對黃金寶的了解,他知道應該怎麼做,對黃金寶才是最好的。

也因此,儘管剛開始時,黃金寶心中難免也有許多問號,但因為對教練的信任,阿寶還是選擇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決定跟隨這個改變他一生的教練再拚一次!

2007年,黃金寶在在世界自由車場地錦標賽勇奪「捕捉賽(Scratch Race)」金牌,成為第一位穿上「彩虹衫」的亞洲車手,2008年再接再厲,再添兩站世界杯自由車場地賽冠軍,技驚全場,也證明沈金康並沒有押錯寶!。

對於媒體以「父子兵」形容沈金康和黃金寶,沈金康笑說:「我對阿寶,比對兒子殘酷得多。」事實上,他花在黃金寶身上的時間,也遠超過自己的兒子,沈金康的用心和「帶兵帶心」的哲學,正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沈金康不只教黃金寶騎車,也教他為人處事的道理,「我們之間有個約定,內容不健康的廣告和活動不接,但有關社會公益性質的活動一定要接。」使得騎技精湛、形象極佳的黃金寶,成為香港人眼中的英雄和年輕人學習的對象,也成功吸引愈來愈多的香港年輕人加入車隊,解決了人才荒的問題。

在黃金寶這個成功的典範激勵下,近年來鄧宏業、張敬煒、胡健燊、張敬樂等好手也逐漸竄出頭,女將黃蘊瑤並在2008年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杯自由車場地賽,勇奪領先計分賽冠軍,成為首位奪得世界杯自由車賽冠軍的香港女將,為彈丸之地香港訓練出兩位世界冠軍的沈金康,執掌兵符功力令人折服。

更多自由車報導
感謝分享

今天亦在台南站看到本人真面目,不枉此行
snm123 wrote:
偶然在往路上看到這篇...(恕刪)



WOW 原來選手要每日騎100喔 , 我寒假練習材每天40公里壽山+平路而已


還有年齡 我19歲 明年也快20了 也錯過訓練黃金時騎了吧
遊俠觀天下 wrote:
WOW 原來選手要每...(恕刪)
每天 40 km 也很多了
Stallings wrote:
每天 40 km 也...(恕刪)



也只有寒假而已 , 平常都住學校宿舍至有周末有時間 , 暑假來玩一天50~60K 好了


有人住高雄嗎 約騎~ 我最近才開始騎腳踏車 車齡半年(去年9月到現在 累積里程2100了 1000是寒假騎的)
Stallings wrote:
每天 40 km 也...(恕刪)
遊俠觀天下 wrote:
也只有寒假而已 , ...(恕刪)
60 km 其實不短不長
你可以平日跑 30 km,周六跑 150 km,周日跑 60 km
難怪40歲了還是一哥。

距離黃衫整整只有兩秒之差。強!
之前就有聽說金寶前輩苦練的事跡,他真的是貨真價實的"人品定優劣,苦練決勝負"典範!!!
金價不簡單~~~~~~
snm123 wrote:
偶然在往路上看到這篇...(恕刪)
之前也看過不少有關沈金康教練的文章及電視節目.
說真的, 這樣的人生也不容易過...
這樣的一個人, 是註定要成功的.


---------------------

這裡找到一篇是有關沈教練的文章.





沈金康——中國曾經最好的自行車運動員,中國乃至亞洲公認的最好的自行車教練——他的人生已經註定和自行車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聯繫。而他的生活與命運,也正是因為自行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奇妙的變化。

  淩晨1點,除了樓梯左側的房間,深圳龍崗婦女兒童活動中心10層的燈都已熄滅。窗簾半掩著,書桌前的沈金康戴著耳機快速敲打著鍵盤,耳機裏放著進行曲,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工作習慣。左小腿的褲角軟趴趴地垂著,裏面是空的。那條白天用來支撐的鋼腿靜靜地立在床頭,燈光下發出幽藍的金屬光澤。

  斷腿處一陣刺癢,沈金康卷起褲腳,膝蓋下部的殘肢在終端被縫合起來,碗口大的傷口周圍一片小紅疹。每到夏天,這塊與假肢的相接處便會產生過敏,即使過了這麼多年,皮膚仍然無法適應汗水的長時間浸泡。一天近10個小時的站立,他的斷腿承受著遠大于健全人的壓力。

  看著蜈蚣狀的傷疤,沈金康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擦上止癢藥後,繼續做著訓練計劃。30年前的那場噩夢,總在以各種方式籠罩著他。

  1973年,沈金康開始從事自行車運動,在此之前他只是上海郊區的一名普通知青,但是出於對於自行車的熱愛,他一直在堅持參與自行車運動,連騎三輪車幫鄉親買菜的機會都不放過,這也使得他在上海市自行車隊的隊員選拔中最終脫穎而出,並且在一年後進入了國家隊。那時的他,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最好的自行車運動員,拿遍了國內所有中長距離公路賽的冠軍,正在一心準備衝擊亞運會金牌。這一切,都在1980年7月8日的那個清晨戛然而止。

  江蘇太倉,沈金康和其他7個隊友在山路上進行著教練佈置的150公里耐力訓練,在50公里橋上衝刺時,一輛卡車突然迎面而來。“我的成績最好,處於首位,旁邊7個運動員成梯形排列。我如果往右邊靠,自己一定會躲過,但會撞倒其他運動員。”沈金康選擇了急刹車,讓其他運動員從車和橋樑的一個安全通道過去,第7個運動員過去的時候,車撞了過來。

  “車輪從我的左腿上碾壓了過去,因為當時正在進行衝刺訓練,心跳達到了180/分鐘,動脈血管破裂的瞬間,血一下子噴湧而出。”沈金康的表情一如既往的淡定,甚至還掛著一抹微笑。“感覺不到疼,只覺得很悲傷,眼看著雪白的骨頭露了出來,血肉支離破碎,只連著八公分的皮。教練還沒到,隊友看著我哭成一團,司機怕承擔責任就悄悄跑了。”

  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努力想解開腰帶束住傷口止血,但是腰帶結成死扣,取不下來。拽下鞋帶,用力一拉,又斷成兩截。沈金康想到了備用的自行車內胎,傷痛源於自行車,但最後,也是自行車救了沈金康的一條命。

  救護車從10公里外的嘉興呼嘯而來,車上的簡單處理後便前往上海,由著名斷肢再植專家陳中偉操刀手術。但面對一團血肉模糊的“腿”,陳中偉也束手無策,保命,只能截肢,他盡可能地地為沈金康保住了膝關節。
  “你要堅強。”每個來探望的人都會這樣說,但這幾個簡單的讚揚的字的背後,是沈金康極度的軀體和精神之痛。“沒有眼淚,哭有什麼用?”沈金康笑了。

  沈金康出身于上海一個幹部家庭,從小受到要獨立的教育。“一直不習慣去依賴別人,年輕的時候,在沒有當運動員之前,自己閑著沒事想去賺點零花錢花。在火車站下貨,一車皮貨物大概是40噸,一天卸完,100塊錢一車皮,有時候是鋼鐵,有時候是沙子,最多賺過4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當最後完工拿到錢後又都交給了家裏。”

  這種獨立的成長經歷讓沈金康車禍後的第三天就捧起書本,開始為高考做準備。那時手術的麻藥剛剛過去,傷口開始鑽心地痛。躺在床上,沈金康總覺得腿還在,甚至有時還能感覺到腳趾在動,但是掀開被子,被刺眼的白紗布層層包裹的半截斷腿又把他拉回了現實。

  “痛苦的不是意識到自己失去腿後,而是在傷口長好後,滿懷希望地安裝上義肢之,卻發現義肢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它畢竟是條假腿,不是有血肉的軀體。”沈金康說。為了讓義肢盡可能地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沈金康超負荷地做著康復訓練。每天八個小時的步行訓練,讓他很快適應了這個身體的新部分,但代價是左腿與義肢的結合處,每天都是血肉模糊。

  “剛戴義肢訓練的那段時間,我總是做夢,每天都夢到自己辛苦的訓練,但自己怎麼也走不好,總是摔跤,那無論對心理還是身體都是一種巨大的折磨。”但至今為止,沈金康卻從來沒有夢到過那次車禍的場景,“已經發生了,就要面對現實,除此我沒有其它選擇。”

  次年的高考,沈金康成功考取了上海體院。“不能繼續做運動員,還可以選擇做教練。在我們這代人心中,為國家奉獻一切的想法始終是第一位的。對我來說,雖然腿被截肢了,但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情根本不可能就這樣停止。”從體院本科畢業後,他又在北京體育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

  讀書的同時,沈金康成為了上海男子自行車隊的主教練,運動員時期的經歷讓他思考了很多。“運動員付出的是體力,而教練員則是用腦子來訓練、提高運動員,這就意味著教練員必須要站得比運動員更高。“他開始嘗試將自己所學的科技手段運用到自行車運動中,在中國,沈金康是第一人。

  在指導上海隊的過程中,沈金康摸索、累積了大量經驗,將血乳酸控制、心率監控、無線對講等等先進技術第一次帶到國內,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兩年內就幾乎包攬了男子自行車所有項目的國內金牌。而且由於他在訓練科技與手法方面的諸多創新,不少運動器材廠商甚至轉過頭來主動邀請他去給自己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講解,他撰寫的關於“心率控制訓練”的文章也因此拿到了國內體育科研方面的最高獎項。


  1985年,沈金康通過投票選舉進入國家自行車男隊當主教練,這是國內第一次公開投票選教練。“每個省市投一票,結果我滿票通過。”走馬上任的沈金康給中國自行車運動帶來了一場革命,他身邊的人,漸漸熟悉了“血乳酸控制”、“心內監控”等等此前聞所未聞的名詞。

  其實那次接受任命並不輕鬆,連續幾屆亞運會沖金未果,中國自行車運動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再拿不到金牌,這個項目的地位就沒有了。”而這個時候離亞運會比賽只有9個月的時間。而且當時男隊主攻的項目是100公里男子團體賽,成績比衛冕冠軍韓國隊慢2公里以上,將近4分多鐘,而比賽地點又設在漢城(現稱首爾),中國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9個月之後,首爾,幾乎所有的韓國人都認為這塊金牌非韓國隊莫屬,甚至准好了頒獎儀式。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以上海籍運動員鄔偉培為首的4名隊員贏了韓國人2分鐘,硬生生從韓國人的手裏奪走了這塊金牌。
  “頒獎儀式上那叫一個慘烈。”沈金康回憶說,三四百人的頒獎現場,韓國人哭成一片。“搞得我們都不敢慶祝。”沈金康說。中國隊在亞運會上的第一枚自行車金牌竟然是在韓國人的哭泣聲中掛在脖子上的。

  就這樣,從奪得第一塊金牌到幾乎包攬亞運會男子自行車項目金牌,在沈金康的帶領下,中國自行車隊在短短8年時間裏成了當之無愧的亞洲霸主。沈金康也完美地從中國最出色的自行車運動員轉身為中國最出色的自行車教練員,並且最為成為公認的亞洲最為出色的自行車教練員。

  …………………………………………………………

  教練可以成就運動員,反之,運動員也成就了教練。沈金康和黃金寶就是這樣一種關係。兩點,回復完最後一封郵件,沈金康躺在床上時,仍然沒有一絲睡意,有關阿寶,是他想得最多的事。接手阿寶16年,眼看著他從一個男孩變成年近40的老隊員。

  1994年,沈金康受國家体委委託公派到香港半年,希望能在廣島亞運會上幫忙香港隊爭取前六名。而最開始的情況讓沈金康嚇了一跳:沒裝備、沒辦公室、沒經費,甚至沒有一名可以自由支配訓練時間的專業運動員。

  “只有一個打氣筒,還有一個露天的長滿了雜草的自行車館,有時被當做停車場使用。”每每提到這個片段,沈金康都會大笑起來。

  香港隊員出去比賽,往往都是以機場為集合點,賽後也是在機場分手,大家各奔東西。由於大家白天各自都有工作,訓練集合時間更是定不了,有時是下午3點,有時是5點,甚至晚上12點。即便這樣,一支隊伍所有人也沒有湊齊過。

  為了招收隊員,沈金康提出:只要年齡在15-30歲的香港公民,熱愛自行車運動,能全天訓練,就可以成為香港隊的一員。“如果在內地,一定會有一大批人來參加,然而在香港,只有一個人來了。”那個人就是黃金寶,已經發胖的黃金寶。“總算有人願意跟著我訓練了。”沈金康打趣道。

  一個司令一個兵,沈金康帶著黃金寶上路了。沒有隊部,他們住進廉價民房;買不起營養品,沈金康自己動手買菜做飯。讓沈金康欣慰的是,黃金寶非常熱愛自行車運動,每堂訓練課都按教練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

  不過,黃金寶只能在中午和晚上訓練,上午和下午,他要到商場當電器推銷員,掙錢養家糊口。沈金康瞭解到黃金寶的家境:他出生在沙田貧民家庭,自幼父母離婚,家裏有姐姐、哥哥和弟弟,都沒有體面的工作,經濟非常窘迫。香港普通運動員不能從政府拿薪水,沈金康把自己的工資分一半給黃金寶,對他說:“拿去補貼家用吧,以後不要去商場打工了。要想出成績,就要全天訓練。”沈金康還找到自行車協會為阿寶籌集薪水。


  艱苦的條件沒能阻止阿寶6個月後在廣島亞運會上奪取第4名。得到自信的黃金寶表示要在下屆亞運會上奪得冠軍。這就產生了這場很多人都知道的這場經典對話。

  “想拿冠軍,那麼接下來的4年,你就要騎滿15萬公里,還要留出一年專門練戰術,你將沒有假期。這些你能做到嗎?”

  “我能做到,只要您做一天教練,我就做一天運動員。” 阿寶說。

  也是因為這句話,亞運會後沈金康決定留在香港。那四年裏,只有兩個人一起練。為了鍛煉阿寶的心臟,沈金康帶他去雲南山裏,接受系統的高原訓練,平均每年要去五六次,每次一呆就是二三十天。

  黃金寶練得苦,做教練的也不輕鬆。“剛開始的時候條件很差,我在前面騎車,沈教練騎著三輪摩托車跟在後面,肢戴得膝關節發炎了,咬咬牙第二天還是照樣上路。”每到中午,沈金康讓黃金寶在床上休息,自己盤腿坐在水泥地上撰寫訓練計劃。沈金康的身體力行也刺激了黃金寶的鬥志。

  果然,1998年曼谷亞運會上,黃金寶不負眾望奪得了200公里個人公路賽的冠軍。之後兩人還攬進了數不盡的亞洲冠軍。

  “在山裏的時候,我們只能住招待所,有時候還自己做飯。”說起當年的艱苦,沈金康卻是一副輕鬆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日子很有色彩,儘管苦,但是值得回憶。”

  沈金康不僅讓黃金寶在場上成為了明星,也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影響了黃金寶的做人方式。
  “他改變了我的思維,教會了我怎樣做人。”黃金寶感慨地說,“香港人很忙,生活很實在,容易太注重金錢。”但是沈金康教會了阿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就是在賽場上,沈金康的做人方式也影響著黃金寶。“有些車隊的教練會在比賽中讓隊員故意去拉人犯規,但是沈教練絕對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黃金寶因為失誤沒有拿到名次。但是比賽結束後,他卻對媒體說:“我覺得我離奧運會越來越近了!”沈金康對弟子的這番話很是感動,他覺得阿寶技術上成熟,精神上也成熟了。

  相伴16年,但兩人沒有私底下吃過一頓飯,“我們講好了,他不能請我吃飯。教練和隊員之間應當保持一段距離,這都是為了訓練的出效果。”對於自己和阿寶之間的關係,沈金康說:“肯定不像父子,父親是不能狠下心來讓兒子這麼苦練的,但某些方面超越了父子,老實說,我對兒子的關心遠遠不如對阿寶的關心。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很少回上海,連兒子高考報讀專業,我都沒時間管。”

  “現在一年在香港或者上海的家裏都呆不了幾十天,不知哪里是自己的家。”沈金康笑著說。如今,已經55歲的他仍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無論帶隊訓練還是出去比賽,總是保持在路上的狀態。

  在香港生活了近16年的沈金康,至今還沒有辦理永久居民手續,他說自己老了肯定回上海,事實上,上海體育局也很多次向沈金康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回上海執教,傳說中,沈金康只要點頭,除了教練的待遇,還將得到副局長的名位。但沈金康都擺手拒絕了。“現在我還想陪阿寶多幹幾年,再帶領香港隊多拿幾項冠軍。”

  …………………………………………………………


  沈金康的成功不僅僅是培養了黃金寶這樣的亞洲車王,從零開始將中國香港隊打造成亞洲強隊,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一手建起了目前國內唯一的一支職業化自行車運動隊——捷安特女子自行車隊。

  “翻開國際自行車聯盟的比賽,全部是商業比賽,商業比賽是不邀請國家隊參加的。”沈金康告訴記者,在中國國家隊無法變身職業隊參加商業比賽;況且,參加商業比賽需要大量的資金,這筆資金又從哪里來呢?

  沈金康想到了一個有些瘋狂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支職業車隊,參加每年幾十場的商業比賽。2006年,中國第一支職業車隊——捷安特女子公路自行車隊在沈金康的一手操辦下正式成立。

  車隊成立之初缺少好的運動員,沈金康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國家隊退役的運動員,但沒想到領導表態,“我把國家隊最好的運動員送給你!”事實上,由於國際自行車商業比賽拒絕國家隊參賽,中國自行車隊每年可參加的比賽只有亞洲錦標賽、世界錦標賽少數幾個比賽。國家隊隊員參加職業隊,每年可參加的商業比賽有上百場,極大地彌補了實戰經驗的不足。

  中國的女子自行車過去曾是亞洲冠軍,但是在沈金康職業隊成立的前幾年,中國隊和冠軍一直無緣。當沈金康的職業隊“接手”國家隊後的第二年,便將丟掉了數年的冠軍重新奪了回來。

  沈金康還記得,職業隊剛剛成立在新西蘭參加比賽的時候,上場6名隊員,只有2人騎完了全程,其他的都被淘汰,無論是體能還是比賽經驗都和人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比賽的時候還常常摔倒,牙齒都摔掉了好幾顆。”沈金康笑言,這些年來,牙齒是摔掉了不少,但摔出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職業隊。

  可以說,沈金康見證了隊員怎樣一步步融入歐洲自行車運動的潮流。“以前是出了問題請人家來幫忙,現在找我們幫忙的也有了。”沈金康感慨地回憶,以前隊員到了歐洲一定帶著國內的電視劇碟片,沒有比賽的日子就躺在屋裏看片打發時光,而現在隊員和國外的很多運動員成了朋友,交流也多了起來;以前運動員語言不通,地形不熟,不敢出門訓練,而現在,“他們可以翻山越嶺去訓練。”

  這一切其實都是“逼”出來的。因為職業車隊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北京奧運會中國女子公路自行車隊主教練鄔培偉是沈金康一手帶出來的學生,也是職業隊的助理教練。有一天,沈金康在香港交給他一本護照和一個電話號碼,讓他一人乘飛機抵達都靈,然後獨自駕車翻越阿爾卑斯山到法國某地的機場接隊員並立即趕赴西班牙參賽。這是一個必須數十個小時內完成的任務,否則隊員就會因遲到而無法參加比賽。那是鄔培偉在職業隊的開始,這個任務當時看上去簡直不可能完成。

  結局是鄔培偉竟然獨自完成了這項任務。這個故事近乎傳奇,也近乎瘋狂,然而沈金康笑著對記者說:“這就是職業隊。”

  但職業隊也意味著國家並不承擔一分錢的費用,這意味著從建立職業隊之初,沈金康就要獨自承擔整個車隊的生存和發展的重任。

  “一名運動員的服裝一年下來沒有兩三萬元是不行的,一條自行車輪胎就要六七千元,一副眼鏡就要兩千多元,這樣算下來,一支隊每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沈金康算著帳。為了籌集資金,沈金康托了很多關係。除自行車公司的冠名費之外,隊伍還先後獲得了來自其他贊助商的贊助,包括專業戶外與運動腕表品牌Suunto。如今,沈金康的職業隊已經發展到男女公路自行車和男女場地自行車共4支隊伍,每年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參加幾十場商業比賽。他的4支職業隊已成為中國自行車運動的人才庫和訓練“基地”。


  隊伍逐漸富足,沈金康本人仍然是之前的生活狀態。幾件換洗的運動服,一身出席正式場合的西裝。但是外界卻有很多猜想, 400萬人民幣,這是很多教練對沈金康全運會獎金的一個大概估計。沈金康大笑起來。“香港的法律規定教練員不可以拿運動員的獎金,否則要坐牢。運動員的所得和教練沒有任何關係,我的收入就是和香港隊合同上的數字。”


  看著大陸教練動輒數百萬的獎金或者房產的獎勵,沈金康沒有任何羡慕的感覺。“那次車禍我是死裏逃生,如果沒搶救成功,可能就沒有現在的我,還談什麼獎金。人活著,要有自己的信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