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 ETF 定期定額時,開始思考股利要怎麼運用比較好。
常見的做法有幾種:不再投入,直接把股利花掉;有人在除息日就再投入,希望減少空窗期;有人等股利真正入帳後再操作;也有人選擇放著,等市場下跌再進場。這些方式各有道理,但長期下來差異還是值得思考。
現在很多券商(像永豐豐存股、元大、凱基等)都有提供「股利自動再投入」的功能,看起來最方便,也能避免資金閒置。
不過小額投入時,手續費、金額門檻以及稅務都需要留意。
如果追求複利效應,直接交給系統自動化可以省心;若想精打細算,手動累積到一定金額再進場,則能降低成本。
我自己偏向讓錢盡快回到市場裡滾動,覺得長期下來效益更大。但也能理解有人寧可等到股價回檔,再把股利一次買進,這樣操作起來比較安心。
想了解大家的經驗,你們實際上是依靠券商的自動再投入,還是自己控制時機?長期存股的情況下,哪一種做法最能把效益放到最大?
個人積分:1508分
文章編號:92290838
文章段落
個人積分:523分
文章編號:92290961
個人積分:2554分
文章編號:92291221
如他們是光靠(股息)$致富的
而不是靠極為精準,投資眼光
華爾街沒人會說他們是股神
請問在台灣你認識哪位富翁
除了那些出版書籍投資達人
有哪位他是光靠存股致富的
問你/親戚/朋友/同事/鄰居/
有哪人靠存股致富的嗎有嗎
反而靠不動產致富人卻很多
反而買到飆股致富人卻很多
反而去做網紅致富人卻很多
然而那些小資族存股很多年
該上班人還是得去上班工作
光靠存股不用上班鳳毛麟角
烏龜在地上爬行的致富方式
就算把股利再滾進還是超慢
除非不是小資族滾進才會快
否則財富積累速度超級緩慢
實在太慢了很多人就放棄了
又小資族又定期定額又想要
效益最大化就算過了三年後
你也很難看到有很明顯差別
所以發文討論這種事很多餘
除非買的是飆股就另當別論
我舉例來說你
曾做過(指數選擇權)的買方
進場3小時就賺進4倍的錢$
你還會再想要,用啥存股嗎?
且使用的錢,比你存股的錢少
實際上不用花費你很多錢的
但是差別就在你不會做而已
或差別就在你不會判斷行情
剛開始賠掉小錢就當作學費
等你學習好了再也不想存股
不然去問做選擇權的人看看
他想不想用存股方式來賺錢
能倚靠選擇權賺錢的沒有人
會跟你一樣想用存股來賺錢
不管他做選擇權買方或賣方
人類腦袋裏思維
才是能最大效益化的武器
當你腦袋裏想的是存股事
有人當網紅教導人做投資
你做存股賺的錢都沒他快
像似這類大網紅在社群上
你隨便一滑就能夠看得到
至於投資能力如何誰知道
反正他未必是靠投資賺錢
所以做人不要太過死腦筋
金錢它自然就會源源不絕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