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外匯存底與確保企業利潤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也導致了今日的高房價與低新
價格 - 成本 = 毛利
為了保持毛利持續成長, 當價格無法提升時(代工), 只好壓低成本(機器/材料/設備/薪資)
當機器/材料/設備價格壓無可壓時, 就變成壓低薪資
又因為低薪倒致青年創業創新不足(產業活力不足)時, 就壓低利率提升創業或投資誘因
而低利率釋出的資金, 多數卻不是用於創業, 而是用於投資(因為資金成本太低)
而且! 能從銀行低利大舉借款的,是既有的有錢人與財團
又因前面原因, 不容易找到具備明星等級的產業, 就算有, 規模也無法吸收龐大游資
所以資金就去投資抗通膨的有形資產, 第一首選當然就是房地產, 其次是貴金屬
於是房地產與貴金屬投資就大行其道, 有錢人靠這些投資抵抗通貨膨脹, 甚至還賺大錢
但卻排擠了年輕人的住房生育需要.... (即先把年輕人未來的錢先放到我的口袋裡抵抗通膨)
到此, 為了保持毛利, 且價格無法上升時, 壓低成本的壞處就一一顯現
當薪資成本壓得很低, 生活困難時, 消費能力低, 也造成物價難漲(不是不會漲, 而是漲了就很難跌下去)
此時就開始惡性循環.... (當然還有政府刻意壓低匯率, 這加進去又更複雜了)
這也是為何十多年來企業總毛利與GDP的佔比是持續上升的
但是薪資卻不動的原因
這也形成一個很難打破的桎梏
兩個關鍵
1. 政府長期政策都是確保企業利潤
2. 代工無法提升價值 (iPhone 一支 Apple 賺多少, 代工的鴻海才賺多少)
所以大家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就從高階人才開始出走
又因為代工思維要壓低薪資, 引進外籍勞工
變成輸出高階人才引進低階人才
更加深惡性循環
政府有沒有打壓物價? 我認為沒有
大眾物資漲幅其實很可觀
例如雞蛋, 20年前一台斤16元, 現在32~34元, 漲幅一倍
雞排一個30元, 現在50~55元, 貴一點的也有60的, 漲幅一倍
jaar1234 wrote:
台灣企業是人才不足...(恕刪)
前後矛盾,前面說台灣人才不足,後面說人才都出國工作.
可見"台灣人才不足",這句話已經被爛媒體與慣老闆洗進人民腦中了,
稍為思考一下,
台灣可是東亞最大的人才輸出國,隨時有七八十萬人到百萬人在外工作,
且大多都是教育精良的經營管理研發業務.少有體力勞工輸出,怎麼可能會有人才不足的問題.
台灣是低薪的人才不足,
原因在大多數台灣大中小企業,還在用三十年前的家庭代工廠時代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
貧弱的獲利能力,只能靠著壓低原物料,生產流程與人工的成本來維持.
當人力成本已經壓不下去,再壓連勞工個溫飽都會出問題時,
慣老闆付錢找媒體洗腦說台灣人才不足,向政府要求引進(東南亞便宜的)人才,
所以講久了,連我們自己都誤以為台灣人才不足.
其實是台灣的人才看不起台灣企業給的薪資.
P.S 政府規定外籍專業人才薪資要到47971元,
可見現在台灣大多數企業根本付不出這個價碼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