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koei wrote:
不知P大對於報導中...(恕刪)
pqaf
2016-12-02 11:39 wrote
這就像一箭之遙,只是概略的形容距離遠近.
這只是業界通用的形容方式,概略的形容產能增長變化.
8.5代廠 從9萬~15.5萬都有人蓋,台灣之前蓋的甚至只有4.5萬片(友達)和 6萬片(群創)基本入門款.
面板平均尺寸從 1吋變2吋(4-1), 從 9吋變10吋 (100-81), 兩者增長的面積也大不相同.
8.5代玻璃基板(2200mm× 2500mm) x12萬片x 12個月有 792萬 平方米的規劃產能,扣掉使用率,良率,切割率,歲修後,實際年產能大概只剩7成多,550萬平方米.
平均尺寸從 44吋變45吋,需要多0.02平方米,每年出貨量 2.4億片,需增加480萬平方米.
幾年後平均尺寸從 49吋變50吋,需要多0.029平方米,每年出貨量 2.4億片,需增加696萬平方米.
所以,業界才會形容 平均尺寸每增加一寸,需要耗掉一座8.6代廠.
規劃產能 不等於 實際產能.面板廠 可視市場供需價格,主動調整產能利用率,也可能因切入新技術或新尺寸,導致實際的產能流失.比較不容易通過規劃面積,精確算出 供需鬆緊.
大陸業者很擅長生產32" HD電視,華星光電甚至高達8成的營收是靠32",實際產能/規劃產能比高達77%. 但大陸業者切入 48",49",55" 4K後,良率大跌,玻璃切割數也大幅變少,京東方明年雖會增加不少新產能面積,但京東方明年的出貨量卻會大幅衰退14% .
品牌業者(或 市場消費者) 原本要買10萬片小面板,在買不到小面板或利潤太差,就得被迫買大面板,在產能面積增長有限的情況下,同一片玻璃切割大電視的產出量更少,市場更吃緊. 人為動態操控,也會影響平均尺寸變化和產能變化.
昨天講過了,32吋三年前是市場主流尺寸,需求量最大,32吋價格漲跌,具有指標意義.大陸業者的出貨量主要是32吋,但今年55吋成為市場占比最高的主流,大陸業者,把G8.5更多的產線,拿來生產55吋時,就算再多2座新廠,也補不了主流尺寸轉移過程,所造成面積消耗.
面板要排線生產,包裝,組裝,測試,海運,過程費時,無法隨叫隨到,面板廠和彩電廠都要備齊大量存貨.
58台上周拿出一個2016~2020年的供給 需求成長率表,一般人看到是 2018~2020年,每年新產能成長率大於需求成長率. 但其實除了看供給和需求之外,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個重要變數 庫存 在做緩衝避震, 把供給和需求的成長率用累計乘法來算,要到2020年共需才會平衡, 2016~2017年的供需缺口太大,是拿戰備庫存來暫時弭補供需缺口,
2018年後的新產能,就得拿去回補庫存,讓庫存回到正常水位. 群創以前的存貨水位高達350~500億,現在淡季卻只剩240億,庫存太少也是不健康,到了旺季,就要搶貨搶料,加班,走空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