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股:年年除權息,本金零成本不管股價,大賺
高收益債基,月配季配高利息,不管股價,養老?
(銀行定存)保本低利息,投資資產總額一定增加
(定存股)不保本高利息,股票資產總額有增有減
買進後股價天天變別算股利報酬/被動收入
本金下跌虧損負報酬;本金保本不跌正報酬
如果我的定存股無法增加我的(股票資產總額)
減碼投資,放銀行定存更好,保本資產總額增加
所以我的定存股操作原則:先求保本,本金不跌
個股求保本=每月1次月底檢驗(持股的月K)
本月是上漲月=加碼買/續抱,上漲月絕對不賣
本月是下跌月=減碼賣/續抱,下跌月絕對不買
本月是盤整月=多空都賠錢.空手旁觀持股續抱
持股減碼賣=下跌月+本金報酬率(-15%)
本金報酬率=本月月底股價/重估此股成本-1
重估此股成本=每月月底檢驗是否修改數字
.取A:此股去年底持股成本/配股---(如A>BC)
.取B:今年買進此股成本價/配股---(如B>AC)
.取C:買進後最高月K收盤價/配股---(如C>AB)
範例:1支股票,年初100,今年配息5+配股0,
.今年加碼110,最高月K收盤125,
.本月底,重估此股成本是125
如本月底的收盤價是125.成本是125
--本金報酬率0%=125/125-1
--成本不跌+股息,此股表現佳,續抱加碼
如本月底的收盤價是105,成本是125
--本金報酬率(-16%)=105/125-1
--下跌月+成本跌破15%,表現爛,考慮減碼
如本月底的收盤價是115,成本是125
--本金報酬率(-8%)=115/125-1
--本金下跌回測,空手就旁觀,持股就續抱.
這個調整才是關乎你長期存股的績效,從一而終,20年前身家全押台積電然後子孫3代從此無憂,這雖然是現實會發生的情節,但也不要幻想自己就會是這樣的幸運兒,存股投資還是要穩扎穩打,保住基本盤,超額利潤就交給老天了。
有志於長期存股的人,一定得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調整之術,一套可執行的、跟數字有關的持股調整之法,樓上退休老人的方法是一例,我自己也有另一套,我有一個持股上限法,就是15%,這是參考巴菲特來的。個股持股比重超過15%之後,我就會開始做調節,不是立刻,但是會漸漸減碼到15%左右。下跌中的持股,我參考的是營收跟本益比,這是比較傷腦筋的做法,退休老人的方法比較不傷腦筋,不過我自認只是"退休中年",哈哈,有腦筋可傷,就加減傷,免得無事可做,像黎智英早起怕無聊只好吃安眠藥繼續睡。
調整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績效,好不容易抱到金雞母,一次賣光當然很爽,報酬率爆表可以拿來現,但是卻可能錯失後面3代不愁吃穿的可能性。但是不逢高減碼卻有可能一場紙上富貴、望股興嘆,心理老是OS:想當年xxx股飆到多高,我要是全賣了,現在應該躺在海島曬太陽了。營運衰退的股,看到股價直直落,要砍掉真的是錐心哪,像退休老人這樣弄一個機械式的做法也不錯,我則是運用心理戰勝法,用換股的方式(我不是賠錢賣,我只是換股,降低心理上的障礙),觀察評估決定要減碼出清,我會開始尋找新標的,賣股的同時就買進新標的,下一個情人也許會更好。
~長期持有的股票我是當資產看待,(和ejan 大類似).我 在意的是公司體質,獲利能力和前景。而股價變動是第二層考量。理論上公司獲利不變而股價下跌的話。我是會加碼的。例如去年到今年的第一金在15元我就加碼不少。
~ 長期持有的股票公司,我最多不會超過三家。目前我的長期持有股票只有兩家。要買就買自己相信最安全的。我不是散彈打鳥型。
~ 風險: 過去幾年基本上,我投入股市的資金是小於過去十幾年股市所賺的。也就是說本金都已回收變成存款。所以心態上就比較輕鬆。這些長投的資產真的把他們當作資產。
~ 風險,長投資產我不確定我是不是會停損,但我會停利。如第一點,如果我的股票公司體質和獲利不變,但股價漲多了。我會轉到其他相對沒漲的。
~ 成本,一般我不太會去計算成本,而會去計算資產總價值。重要的是每年資產總值是上升的。
~長持股的報酬率計算,因為是資產,我就是以配股配息的殖利率當報酬率。股價跌我是這樣算,股價漲我也是這樣算。

我之所以會把每年配發的股利,拿來降低持投的成本

等你抱了幾年股票之後,持股變成零成本了,根本就不會在乎漲跌了,每年還是照樣領息;當然也要隨時注意此股的財報,是否值得一直續抱,如果它的獲利已不再出色了,甚至每況愈下,配不出股利來(已經不適合天長地久囉),即使已經是零成本了,我還是會絕然和它分手,不留戀。

ps.中鋼便是如此。。。之前也很愛這支,但是...唉!別怪我,因為它不爭氣,只好留一張領紀念品,等哪天它恢復元氣了,我再來找它陪伴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