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Sony的高階機種是使用友達面板, Panasonic和Toshiba的高階機種是使用群創面板.,這三家日系中低階機種,銷量較大.則會用LGD IPS面板.LGD面板價格有競爭力.品牌廠利潤才會好.
很多人辛苦的搭飛機去日本扛回來Toshiba的名貴機種,其實內裝是群創的面板,但被Toshiba精心調教過,
另外台灣的顯示晶片市佔高達9成.國際大品牌很多是使用台灣的面板和晶片.
就像,台灣北部人可以接受台塑汽油,中南部人就偏愛中油.有些地區對品牌會有迷思.
大陸人對品牌知名度有迷思,以前買電腦,一定指名要intel,現在買電視,會指名要三星,LGD,夏普面板.所以樂視,小米,鴻海夏普的電視行銷時,都會標榜是日韓面板,才會熱賣.
台灣的面板在大陸市場身價會矮一截. 其實台灣的面板不輸日韓,三星日系都愛用台製面板,價廉物美,搶貨搶的兇.
三星電視只有不到3成使用自家面板,三星的面板多賣給大陸彩電品牌.LGD的廉價RGBW 4K面板賣給二三線小品牌.台灣的Benq和奇美,也愛用LGD 的廉價RGBW 4K面板,這樣整機價格可以壓低促銷.
夏普連連虧損,可能無力投資新技術,在4K的技術上,好像落後台韓一段距離了.夏普後來自家品牌的4K電視,也改用台灣面板.
夏普SDP產能使用率很低,好像庫存還一大堆,只能低價交給三星和鴻海去低價促銷.
京東方的IPS(FFS)面板越做越好,價格又低,Sony去年有些中階 4K 主力機種,開始用京東方IPS 替換掉 LGD IPS.
pqaf wrote:京東方的IPS(FFS)面板越做越好,價格又低,Sony去年有些中階 4K 主力機種,開始用京東方IPS 替換掉 LGD IPS.
IPS因為先天限制,在暗色場景無法表現出層次細節,還記得那時候用VIZIO的IPS面板
看蝙蝠俠的黑暗騎士,整個畫面都是死黑看不清楚,IPS的高階機種怎麼調就是沒用
IPS這幾年已經淪為低階面板
常常Sony的同一系列,高階用VA面板,低階用IPS,這點對做VA的友達還蠻有利的
至於台日技術差異,段行建在今年4/18接受訪問有提到:
段行建指出,目前跟夏普的團隊關係不錯,台灣的經營方法有很多是日本夏普可以借鏡的,群創在 IT、IE、自動化是比較強的,至於先前外界認為夏普可能有技術外流的疑慮,事實上目前並沒有,反倒是台灣的管理經驗流到日本。
………
段行建認為,日本在技術開發上比較穩健,進入量產也比較穩,這部分台灣可向日本借鏡,各有好壞,但大部分是互補,以技術來說,在 IGZO 及 OLED 上,群創及夏普就具有互補性。
http://m.cnyes.com/news/id/3784449
不過友達在奇美電時代,技術力就比奇美電好,群創認為夏普量產技術比較穩,不代表友達就會輸給夏普
幾年前我認識一個成大光電碩士,到友達也只能在產線修理亮暗點,後來該碩士覺得忙到早餐麵包咬一口,下次再看到麵包的時候已經是晚上,這種生活他無法忍受,已經考上中油了,不過現在聽說進雙虎,要求沒那麼高了
Chiefoflaw wrote:
IPS因為先天限制,在暗色場景無法表現出層次細節,還記得那時候用VIZIO的IPS面板
看蝙蝠俠的黑暗騎士,整個畫面都是死黑看不清楚,IPS的高階機種怎麼調就是沒用
我過去總以為韓國面板頂呱呱,對台灣面板不以為然.也不碰台灣面板股票.
幾年前,我家要添購電視時,我看01上面很多網友的推薦LG,我就放棄買價位比較便宜的Benq VA,買貴一點的LG IPS.
心想買知名大品牌準沒錯,沒有仔細觀看比較,就付現買回.
(Benq 早年CRT monitor品質很爛,我買3台17吋 $1.5萬CRT,一年後,全都壞了,自費修好,過了半年又都壞了,讓我過去對Benq很感冒)
買回家一開機,我馬上傻眼...LG反光嚴重,暗部細節不清.對比極差,看電影或打Xbox360超級痛苦.超級後悔.我才了解01上的葉佩雯真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體驗過LG的爛電視後,我覺得,台灣的面板機會來了.我開始深入了解台灣的面板產業後,決定買進友達股票.買到無法自拔...

如果友達能讓我賺大錢,我真要感謝當年LG的爛電視,點亮了我的財路.

永豐金中正從5月開始就鎖定友達,已經操盤快2個月,常常大買大賣,當沖卻都做白工沒賺到錢...似乎刻意在壓盤.
有些看盤軟體,發出警示,自動抓出永豐金中正,大量進出友達,持股卻沒有增加.
今天另外還有 烤雞市政 和 永豐金,這兩個劵商,當沖各5000張左右.
永豐金中正的客戶,上次被懷疑是陸資炒作大同,這次不知又是何方神聖在玩弄友達.
============
網路文章....
從授粉到長成小釋迦的樣子,其實只需要短短一星期的時間,再過幾個月就會長成比手掌還大的釋迦

vul34622 wrote:
P大是昨天嗎 今天沒...(恕刪)
自營商當冲一樣是0.3%沒有減半的優惠。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2416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