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參考答案:為何要先課證所稅?

vaquero wrote:
您口出惡言,不斷人身攻擊,有意義嗎?這樣的情緒管理,很難讓人相信您不會追高殺低。

最後還是強調:資本市場不等於股市,台灣目前資金環境非常寬鬆,對一般公司而言,籌資不是大問題。..(恕刪)


這次你猜對了
我就是追高殺低,行情來就追高殺低
追高殺低的 技術
你這個初學者,門外漢
不會也是理所當然。


最後還是強調: 你還是很外行。股市不等於資本市場沒錯, 但資金寬,並不能取代股市集資的優點。股價高,集資成本跟能力 可以比 借貸低甚多。



vaquero wrote:
您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您的回文,全部在強調「流通量低股票出不掉」。不就是剛好印證我在本文Q3的論點?

你也一定忘記了,您對成交量的看法,可以用在空方,當然也可以用在多方。成交量低,大股東撐盤不是更容易?「買」個50張,也可以把行情「上」拉3-5檔,不是嗎?

所以我說了,成交量本身就是很中性的東西。你只站在空方,各種論點正好呼應我的看法。



您認為您對低成交量
低週轉率的看法是正確的嗎 ?

供需決定價格
交易成本會影響到週轉率
並不是價格低究依定會有人進來買
CAPM中 未來個股本益比下修的機率很高
加上流動性的不足
要進出的人會考量到流動性風險的貼水

另外套利者也會因為無量無法套利
甚至避不了險
又獲避險套利成本升高

這些都在在的會影響到未來個股的評價

因為這樣股價下跌
大股東會這樣就更容易護盤更容易買到低點嗎 
可以花一點點小錢就拉各3-5檔嗎 

成交量很中性這句話我是看不太懂
是對股價的多空影響不大嗎 
業內作手主力甚至法人代操  更甚者各個財經首長
應該沒有人不重視股市的成交量
量能的重要性不低於價格

<

Q4: 股市成交量少,企業籌資不易。不是有害台灣經濟?
A4: 經濟??? 財政缺口再下去連軍公教薪水都成問題了, 經濟??? 誰管你經濟~
現任內閣是財政內閣~不是財經內閣,OK?

五都升格多增加了22000個公務員
一年要多花200多億
缺錢啊

上市公司倒是你家的事
我先發公務員的薪水先



hoamon wrote:
無證交稅、證所併綜所這也是我的理想。

但還是實際一些吧! 臺灣散戶不懂這些租稅正義(為他們著想,還被他們罵到臭頭)的事,所以只好拿一些甜頭來換。

我甚至接受用千分之一證交稅來換分離課稅的證所稅。

法案可以不用一步到位,畢竟我們是民主國家,得要妥協。



如果政府初來解釋
目前的證交稅隱含千分之一的證所稅
這部分隨著證所稅的上路而調降
我相信
多數人會同意
民怨也會很低
也沒有重複課稅
也符合劉小姐講的公平正義

問題在於
既然已經有證所稅的意涵了
為什麼還要再課一條證所稅
一稅兩課
這符合公平正義嗎 

如果降證交稅
本來不課外資就很難看了
那外資可海翻囉
老子講的,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放眼望去,
就看到 一些人,
舉著 不公不義 的大旗,
高呼抽大戶股票稅,
私心籍此打壓股價,
然後趁亂小撈一筆。


vaquero wrote:
資本市場不等於股市,台灣目前資金環境非常寬鬆,對一般公司而言,籌資不是大問題。



銀行爛頭寸多不代表一般公司容易籌資
小弟公司最近才跟銀行新增一筆貸款
利率高得很
3325km wrote:
你這個初學者,門外漢
不會也是理所當然。...(恕刪)

有時我還真希望自己是初學者,那代表我還年輕。股票賺再多錢,也買不回年輕二字。

只有年輕人,火氣才這麼大。一聽到不同的意見,就說人家別有居心。
shean9019 wrote:
您認為您對低成交量
低週轉率的看法是正確的嗎 ?...(恕刪)

正不正確,要看您心中怎麼想,我提供的不過是跟一些人不同的看法而已。這版上大多數的留言都是為理念而戰,只要理念不同,統統都是錯的。

您的問題也可以反過來問:高成交量,高週轉率就一定是好的嗎?您一定不敢這樣說,因為泡沫經濟不就是這樣子?

我對成交量中性的看法是這樣子的:就單一股票而言,您很難「單純」從成交量判斷後市。您聽過「新低量會有新低價」,但也有「窒息量是反彈先兆」的說法,這兩者都經常發生,不是嗎?你用CAPM要怎麼解釋(特別是後者)?

事實上也是可以的。

現在放大到整個股市。您大概沒注意到,我對證交稅完全沒意見?也就是說,如果證所稅實施後,會影響整體股市成交量,再降證交稅就好。降稅永遠比增稅快速簡單多了。我想這也是政府要把證交稅與證所稅分開處理的原因。

在沒確認證所稅的影響之前就降證交稅,我不覺得有其必要。因為沒必要把現在股市的成交量,認定為實施證所稅後的成交量。現在降證交稅,一些傻傻的散戶看到量出來了就跳進去,等於是幫要繳證所稅的大戶換手或出貨。

最後,不管是任何人(包括政府)的說法,我都是心存保留。股市開放成交量大,當然有它的好處。但也並不是絕對。這版上一天到晚就有人鼓吹什麼「蝴蝶效應」,往往是在恐嚇(政府選舉也常幹這招)。如果真正作過統計的話,會發生蝴蝶效應的機率,應該會比被雷打到還低。

3325km wrote:
股市不等於資本市場沒錯, 但資金寬,並不能取代股市集資的優點。股價高,集資成本跟能力 可以比 借貸低甚多。


股市集資的優點,我沒有否認。但方便錢往往也是隨便錢。市場上有一個說法:老是伸手跟股東要錢的公司不是好公司。我在Q4的回答也強調,上市公司增資的動機往往不是「為了公司成長」這樣一個單純的目的。

此外,我也舉過很一些世界級的公司,根本沒有上市。至於新上市公司,你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比如說,有很多新上市上櫃公司,上市上櫃的表現往往不如上市上櫃。按照道理來說,資本增加了,公司獲利表現理應變得更好才是,但結果往往相反。

其實,很多公司上市,都是大股東覺得公司成長的差不多了,想要用股票換鈔票,才來上市。

所以,別把股市籌資功能看得那麼偉大。 我在Q4的回答也說過了,如果要課證所稅,在世界主要市場成長都放緩的時間點是最好的時間點。因為這個時候,因應公司成長所需要的籌資需求最低,資金環境也通常最寬鬆,對市場的衝擊會最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