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4> 國機國造概念股,漢翔,適合長期存股嗎?

這周末碰巧看到這篇文,航電架構小史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lak%E8%81%8A%E8%BB%8D%E4%BA%8B/%E6%88%B0%E6%A9%9F%E8%88%AA%E9%9B%BB%E6%9E%B6%E6%A7%8B%E5%B0%8F%E5%8F%B2/562182383970500/

仔細看完後才理解噴射戰機的分代標準與差異
看了這篇又去翻之前查資料時看過的一些IDF相關資料,這才彌補了原本不很清楚的一塊...航電
這領域也是國內航太產業最弱的一環

以升級後的IDF為例,在航電架構上的等級大約等於F-16A
就是這文中所描述的第二代航電系統:以MIL-STD-1553匯流排互相串連的分散架構。也就是一般被稱為線傳飛控的架構。
(線傳飛控fly by wire意思是用電器訊號取代早期的液壓操控,也可說是第一代的電腦控制)
1980年代以後,戰機發展陸續將電腦操控部位擴大,除了控制飛機飛行之外還包括雷達、火控、任務等等系統的整合。
這時候被提出來的口號叫做[玻璃座艙],意思是座艙面板是玻璃面板而不是指針。
也就是真實的駕駛艙越來越像是打電動玩具。

像是F-35的座艙長這樣


但F-35之前還有F-22,這是美國戰機製造商的初步嘗試,各系統整合。從外觀上有一個對外行人比較容易看到的結果是,整合機櫃。
飛機機首兩旁有電腦櫃,是插卡式的設計,可以因應功能插上不同版卡來變更軟體功能。
航電上則是更進一步有HSDB網路(換成fiber了),把網路速度從1553的1MB提高到20MB以上。加快的主幹線路可以提供子系統間更多資訊傳遞到駕駛艙或者是讓任務電腦可以判斷。(這時候大部分是把任務目標也顯現在螢幕上,所以叫玻璃座艙)
更進一步的是讓僚機也能分享資料(所謂LINK16),達成C4ISR的要求。

F-16V就相當於這個世代,所以V版本的F-16在航電上比升級後的IDF先進了差不多一個世代。

而最新的一代就是F-35(其實是還在發展中),硬體上是一堆偵測器的飛行器,透過不同軟體的變化來達成不同功能。這樣的演進類似於汽車轉變到電動車,可以想見後面還會繼續向全部電子化邁進。甚至於把AI裝上去把人拉出來,變成是遠端遙控或是乾脆直接由AI自己執行飛行任務。

高教機的自製比率在55%,主要在機身、機翼、機尾以及一半的發動機(合約限制)。航電、起落架、液壓、逃生、環控等系統自製率就低了。特別是航電系統(飛行控制、無線電、定位、雷達),幾乎是空白沒有廠商能切入。而航電在各國都是高度管控的技術,想要取得除了要花大筆金錢,還要得到那幾個政府的輸出許可。而台灣其實只能勉強得到美國政府的部分同意,歐洲各國都是對台封鎖的。


漢翔工會27日具名力挺漢翔董座與總座續任
"
2019年02月27日 13:16 工商 劉朱松
針對近日報載在新式高教機出廠前,漢翔董事長廖榮鑫及總經理林南助,恐均將被更換,漢翔企業工會理事長于正道、漢翔岡山廠企業工會理事長王誌評,及漢翔勞工董事許崇銘等3人,27日具名聯合發表聲明,祈求小英政府能傾聽民意,尊重公司勞工心聲,讓公司現有團隊持續為台灣國防工業加油。


他們代表漢翔全體員工,對於漢翔董座及總座,恐遭更換傳聞,表達強烈抗議,並發表四大理由,力挺漢翔董事長廖榮鑫及總經理林南助續任。

一、漢翔公司已是上市民營公司,最高管理人異動請依《公司法》法規及公司治理原則,不應把漢翔,作為政治酬庸的工具,以維持公司所有員工及廣大投資人權益。

二、漢翔公司身負「國防產業、國機國造」重責大任,2019年9月高教機即將出廠,2020年6月首飛,在此重要關鍵時刻,要更換漢翔領導高層,實在令全體員工錯愕與不解。

三、漢翔董事長及總經理,領導全體員工打拼,業績屢創高峰,推動航太產業供應鏈及智能製造,為全台的航太產業能力提升而盡心盡力,已受到業界一致好評。

尤其,漢翔近年來在董事長及總經理的領導下,已與國內外各大飛機製造商建立良好關係,實屬不易。若以F16性能提升案為由,歸責漢翔,工會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將實際情況公諸於世,以正視聽。

四、漢翔2019年適逢成立50周年,除肩負台灣國防產業自主的責任外,在國際民機業務也嶄露頭角。展望未來五年,漢翔手中累積千億元訂單,實在是正確的領導與全體員工的努力成果。

綜合上述理由,工會堅決反對政府以如此粗暴的方式,更換漢翔董事長及總經理,並不排除發動大規模抗爭行動,尚祈小英政府能傾聽民意,尊重漢翔勞工,讓公司現有團隊持續為台灣國防工業加油。
"
總經理也要被換?? 這是不可接受的...
所有權經營權無法分開的話,這公司也不用投資了

現在是不打算選2020了是嗎
漢翔雖然是台灣航太最大咖,但遠不像台肥中油等可以躺著賺
事實上航太製造是辛苦錢,高資本支出,風險也高,一但選錯科技,就可以拖垮整家公司
空軍雖然是佔一半營收的大客戶,但是客戶就懂得經營嗎? 老饕未必能當大廚
從空軍找退役將領接董座,一來不知道當事人的行事風格能否適合公司,二來當使用者跟當經營者是兩回事,三來還有一半是民航業務

副參謀長退伍的將軍是不是能彎下腰去跑業務,還真是很難說,就算能也需要一段時間轉換心態吧

我原本有38張,2個交易日下來還剩下20張
如果連總經理也想換,那我剩下的幾張也要砍掉了

我倒真要看看蘇貞昌嘴上說完之後,實際上會採取什麼行動

傳漢翔總經理自中科院挖角

之前華錫鈞還在管航發時,航發就有次從國防部改隸中科院
華在自傳裡有提到沒想到研究單位的中科院內部派系爭鬥有那麼激烈(類似意思)
但華是個樂觀派,也提到改隸中科院後研究經費比較容易取得

但後來改成漢翔之後,原本航發與中科院兩邊系統鬥得很激烈
我曾經挖出PTT上有人PO文為父執輩任職漢翔所遭受的不公對待抱屈
說穿了背景就是兩邊不合,不是我這派的就讓他去做到死

現在蔡政府把資源都灌注在中科院身上,中科院就開始把手伸到相關單位了
但是,從一個外部股東的角度看來

我第一反對把航太相關研發從漢翔切給中科院,第二反對非股東的中科院伸長手介入漢翔的運作
事實上我覺得不該限制漢翔投入航太相關研究,如果台灣政府真有心想要在航太領域取得發展
就要把研究單位排除出產業經營,那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思維
研發要的是越多越好的投入,經營是要不斷平衡投入與產出

漢翔從虧到盈花了多少稅金,為什麼會虧那麼多年
不計成本開啟各種專案是最大原因,從經營面來說就是把自己當成錢花不完的國家研發單位,燒錢沒節制
現在好不容易有點積累,又想要回頭走原本的老路嗎...

其實研究單位裡面派系鬥爭才激烈
因為效益在研究單位裡面是個屁,只要有做出成果,誰在乎你錢花多花少
事實上研究過程的費用掌控從來就是管理上的大難題
(台灣產業界在研究上面很吝嗇,最主要原因就是沒能掌握研發費用的效益)

在這種環境之下,用錢砸出成果,可比承認自己研究不如人要容易多了
更別說,
如果別人要花一千萬,你只要一百萬就能做到,以後你就永遠只有一百萬經費

這樣的體制結果就是最會要錢的人最容易出頭
這種狀況目前全世界都是一樣
唯一的辦法是引入外部成本觀念來把關
這就為什麼,美國人的軍事產業全部都是民營企業,而不是官方撥預算的單位

基礎研究需要國家預算支持,因為效益太遙遠,企業會迴避
應用研究需要用企業型態去進行,因為分辨市場效益不是國家機器能做到的

見微知著,台灣如果還是只會放任研究單位無限制膨脹
那蘇貞昌只怕就真的只能拿掃把去打仗了






據軍方可靠消息透露,繼漢翔公司董事長廖榮鑫將退休,並由副參謀總長胡開宏接任,漢翔總經理可望由中科院挖角專業人士出任。

市場會怎反映這人事大變動呢
剛剛趁這波拉上34賣光所有持股,結果只有小賺一點點而已
相對投入研究的時間跟精力,感覺有點廉價


我個人不喜歡馬萬鈞,沒什麼原因,就是從蒐集來的資料看看後感覺不喜
另外就像前一篇說的,我不認為讓中科院來主導就叫偏重研發
既然對大股東的決策不認同,小散戶只能賣股眼不見為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