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lak%E8%81%8A%E8%BB%8D%E4%BA%8B/%E6%88%B0%E6%A9%9F%E8%88%AA%E9%9B%BB%E6%9E%B6%E6%A7%8B%E5%B0%8F%E5%8F%B2/562182383970500/
仔細看完後才理解噴射戰機的分代標準與差異
看了這篇又去翻之前查資料時看過的一些IDF相關資料,這才彌補了原本不很清楚的一塊...航電
這領域也是國內航太產業最弱的一環
以升級後的IDF為例,在航電架構上的等級大約等於F-16A
就是這文中所描述的第二代航電系統:以MIL-STD-1553匯流排互相串連的分散架構。也就是一般被稱為線傳飛控的架構。
(線傳飛控fly by wire意思是用電器訊號取代早期的液壓操控,也可說是第一代的電腦控制)
1980年代以後,戰機發展陸續將電腦操控部位擴大,除了控制飛機飛行之外還包括雷達、火控、任務等等系統的整合。
這時候被提出來的口號叫做[玻璃座艙],意思是座艙面板是玻璃面板而不是指針。
也就是真實的駕駛艙越來越像是打電動玩具。
像是F-35的座艙長這樣

但F-35之前還有F-22,這是美國戰機製造商的初步嘗試,各系統整合。從外觀上有一個對外行人比較容易看到的結果是,整合機櫃。
飛機機首兩旁有電腦櫃,是插卡式的設計,可以因應功能插上不同版卡來變更軟體功能。
航電上則是更進一步有HSDB網路(換成fiber了),把網路速度從1553的1MB提高到20MB以上。加快的主幹線路可以提供子系統間更多資訊傳遞到駕駛艙或者是讓任務電腦可以判斷。(這時候大部分是把任務目標也顯現在螢幕上,所以叫玻璃座艙)
更進一步的是讓僚機也能分享資料(所謂LINK16),達成C4ISR的要求。
F-16V就相當於這個世代,所以V版本的F-16在航電上比升級後的IDF先進了差不多一個世代。
而最新的一代就是F-35(其實是還在發展中),硬體上是一堆偵測器的飛行器,透過不同軟體的變化來達成不同功能。這樣的演進類似於汽車轉變到電動車,可以想見後面還會繼續向全部電子化邁進。甚至於把AI裝上去把人拉出來,變成是遠端遙控或是乾脆直接由AI自己執行飛行任務。
高教機的自製比率在55%,主要在機身、機翼、機尾以及一半的發動機(合約限制)。航電、起落架、液壓、逃生、環控等系統自製率就低了。特別是航電系統(飛行控制、無線電、定位、雷達),幾乎是空白沒有廠商能切入。而航電在各國都是高度管控的技術,想要取得除了要花大筆金錢,還要得到那幾個政府的輸出許可。而台灣其實只能勉強得到美國政府的部分同意,歐洲各國都是對台封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