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日本不做鏡頭?


程青蛙 wrote:
講成這樣?台灣產業幾乎都快兵敗如山倒了
現在大概剩下半導體與光學產業還撐得起場面

結果你又說什麼奴性新鮮肝...
難道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還要繼續墮落下去嗎?
整個暈倒傻眼,那是別人的努力換來的不是奴性好嗎?


我也覺得什麼都扯奴不奴的很煩
德日等國的技術實力也是打好基礎年復一年累積出來的
現在台灣人的思想真是越來越糟糕
NQQegg wrote:
應該這麼說鏡頭是玻...(恕刪)

好專業解説,不知亞光在車用鏡頭上能否日後像大立光—様在手機鏡頭領先同業
will7000 wrote:
投資思考邏輯不同有...
巴菲特公司不發現金股利 殖利率是0(恕刪)


巴菲特自己挑選長期穩定獲利發放股利現金的公司為標的
自己卻一毛錢都不肯發給股東.兩套標準.

車用鏡頭使用環境
需接受
風吹,日曬,雨淋,溫差大

環境溫度變化大
只有玻璃材質的熱漲冷縮堪用
所以
玻璃在車用鏡頭是必需的
3~4年後,就裂化,霧霧的
必須換掉

以後,每台車都會有鏡頭
所以
有一定的量

回到原點:
製作車用鏡頭的機台+技術 大家都有
只是 良率 不同而已
:)
台灣的銀行對信用良好的大客戶,放款的利率 只有1.3%,大立光很容易就可借到100億投資新廠房. 不需要靠保留盈餘去再投資.

但台灣兩稅合一,除息後,個人所得稅高達45%...大立光董座假設領了100億股息,可能有40幾億要繳給國庫.大股東當然不樂見.

讓很多上市公司董事會不願大幅配息,而是把大部分的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可以用來(現金股利分配/收購庫藏股/添購廠房設備/彌補虧損)

車用鏡頭的量
手機鏡頭的量
100%是兩回事

全世界
也不是只有Tesla的車用到鏡頭
目前or未來10年
還看不到Tesla的車量數目
會超越非電動車的數量

打進Tesla車用鏡頭供應鏈
不是代表
車用鏡頭的出貨量是世界第一
增加一點說明:(並update至前文)

有關於模造玻璃,非小弟之專長,大概只有聽別人說過

光學玻璃模造技術發展受到阻礙的主要因素有二:
1. 超硬的精密陶磁模具加工不易,耗時太長 (通常非球面透鏡模仁(含模座)製造過程需約30個工作天),且鑽石刀具耗損嚴重,極不經濟。
2. 玻璃模造生產流程中,模具和玻璃材料在高溫下接觸並受到極大的壓應力及剪應力,極易加速模具的磨損,使得模具使用壽命受限(模具若未經過表面處理或處理不良僅能維持約50道次的模造加工),也因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如果要增加模具壽命,大概只能用鍍膜法: (好幾年前聽到的,最新的技術應是機密)
1. 先在碳化鎢模具上施以粗加工
2. 鍍上較厚的Ni-P(或Ni-B)合金當作精密切削層
3. 於Ni-P合金厚膜上精密切削加工,製作出精密的模仁
4. 拋光移除多餘的Ni-P層以維持模造鏡片的厚度
5. 於拋光後的Ni-P合金模仁上鍍上Pt-Ir 系列的合金當保護層。
當然現在的鍍膜有很多種,除Ni-P, Pt-Ir外,還有DLC, CBN,..各有優缺點…

至於鍍膜的技術,大概就是磁控濺鍍, E-Beam蒸鍍, CVD,…

在模造溫度520℃的操作下,這種模具的使用壽命可達10000道次以上。

問題是,聽說日本人在10年前的模具壽命就可以達4萬道次…
台灣的亞光很早就投入沒錯,可是差日本人…

傳說良率:(N年前的資料)
阿本仔: 40-80%???
台灣: 15-30%???

都是幾年前聽我朋友的哥哥轉述的,他也是聽來的,現在的台廠技術應有提升....
再補充一下:(update至前文)

我朋友哥哥說:

如果沒有一點機械背景,對於0.3um的上下模合模的同心度0.3um只是覺得很精密很難,但是對於有一點相關背景,用平常的機械設計/組裝的知識來判斷,簡直是不可思議:

原因很簡單

模具要能上下合模後,一定要能打開,總不能合模後上下模拔不出來吧!!!

好了,機械設計中
公差的配合
有鬆配, 滑配與緊配
傳統的想法,要精密定位,公差要很小,一定是用定位銷,可是定位銷都是緊配打入定位孔,這樣的同心度0.3um雖然是很機車的公差,但憑著Hauser這種頂級的治具研磨機來加工,小心做還是可以達到這種機車的要求

問題是
0.3um的公差是上下模合模的同心度
也就是上下模可以滑動,然後合模在一起同心度要0.3um…
要滑動,但傳統的精密定位只有緊配,這是矛盾的事
傳統的定位孔與定位銷的緊配設計要揚棄
所以….(這就是know how了~^^~)
懂超精密模具設計的人應多少會懂
只會死讀書,或是不會變通的人,就沒本事克服了,機械設計真是充滿巧思…
除了巧思外,還有加工的本事…

小小的手機塑膠鏡片,處處充滿巧思與本事

如果容易,怎麼會只有大立光良率高???

NQQegg wrote:
再補充一下:(update...(恕刪)


看大大的聽說, 專業到不行
還得細細思考, 才能有些會意
相信聽說時, 一定有抄筆記
大家都知道, 人有聽過就忘記的毛病

總結是不論如何專業, 能把大立光推到顛峰的股價
不是技術問題, 是外資的財力!
NQQegg wrote:
再補充一下:(upd...(恕刪)
很好奇 能否請益的是 這模具會是大立光自己做還是ODM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