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chin wrote:
張大回台積電可以救台積嗎? 我們就拭目以待..
台積電這幾年的變化在內部的員工都可以察覺到, "績效" 無庸置疑的擺在第一順位看..
廠間評比看SPC紅黃燈, 看報廢率, 看 move, 看 MRB, 看 cost down 成效, 比加班費, 比人數 ....
看這些有什麼不好嗎? 一個公司其實可以由這些數值來做品質/體系改善..
但在台積電, 這些指標是不是變成一種惡性競爭的工具?
因為長官要 performance, 所以 cost down 要比別人多; SPC goal 別人看多少, 我們定更高的目標; 金融海嘯沒訂單, 所以強迫關機台總電源省電費, 結果要趕單開機電路板燒光光, 修理要幾十萬, 電費省1,2萬. fab change review, 星期一~五不能看, 非要星期六開無薪水的 review meeting.
有時候想想, 以前這些一年領2,3百萬的工程師, 現在當長官了, 領導一年領1,2百萬的工程師, 要求做的事情是以前的2,3倍, 人數是以前的1/2. 是因為現在的工程師實力太堅強, 還是以前的人太弱? 更別提以後可能連100萬都是奢求
台積電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 review meeting/ report 一堆, defense system, monthly/weely SPC, yield/ pre-yield meeting, FCCB/ pre-FCCB, staff, project meeting, direct project meeting. 上班時間就是開會, 寫報告. 趕 report 給客戶還要"責任制"的留在公司寫報告查資料. 客戶要 process improvement 也要額外時間 IEEE/ GOOGLE.
但公司的前景在哪? 更低的線寬? MEMS? LED? 太陽能? 工程師的進步又在哪裡?
假使一間公司只剩壓榨"基層"工程師來獲利. 但又不能給剩下的員工更好的待遇, 試問, 未來會有多好的獲利能力?
您真內行+本日最中肯



不是我危言聳聽,是真的已經到危急存亡的關頭了
(我接下來都不會買台積電股票~之前60衝那一波就全部脫手了)
不把這一群汲汲營營的高中低階主管汰換掉
只象徵性的輪調幾個廠處長
坦白說,意義不大
惡弊積習已深、單看數據來決定一個人的表現真的是各廠的精華啊
還有另一個問題....
試問,事先看好產品,把事情防堵好、規範好的人比較實用
還是放著等事情開天窗了'產品有問題了再來review、彌補來的好???
很抱歉,在台積,對看數字報表的人來說,前者一點貢獻都沒有,後者比較吃香
因為一來可以寫提案畫大餅、塞些吃不到的"效益"跟cost down
二來剛好安插自己的國王人馬去"解問題"、邀功...

台積電除了最喜歡提他已經名存實亡的"誠信"

另一句常用來說嘴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看的更高更遠"
沒錯~~這鬥爭跟扭曲的管理文化確實讓大家引以為戒
這是電子業的悲歌,不只台積電適用,也算是提醒從事電子業的網友從這一篇文章可以學點厚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