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達成財務自由的大大們, 可以分享一下嗎?

灰狼01 wrote:
樓主說的比較接近我...(恕刪)


其實灰狼大有房產,有股票,就算有做部分資產配置了,感覺灰狼大很排斥定存和投資基金,我如果像灰狼大那麼有錢,雖然我也不喜歡投資基金,可是我會留一小部分放定存。

pigstand wrote:
理性的人當然會選擇...(恕刪)


也許我沒有把我想表達的講清楚,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更幸福的生活。
有人視虧損為洪水猛獸,有的人享受風險。不管A,B,只要是符合自己的幸福的生活就是理性選擇。

您的理性選擇是從期望值最大化來看,我講的理性選擇是幸福生活的最大化。

生活玩咖 wrote:
A配置組合:80%可能年獲利400萬,但20%可能虧損200萬。
B配置組合:80%可能獲利250萬,另外20%可能獲利100萬。
期望值,念過高中的都有學過,理財投資靠的就是這個了,不過真正能應用的人不多。

投資學裡面風險的定義等同價格波動率,而這正是巴菲特所不能認同的,價格沒有大波動,又怎會有低點可買?這可是機會所在,怎麼學院派反而把他定義成了風險?

前陣子在理財投資板上回了一篇文,樓主提到了大家常說的一句話,那個樓主說:風險和收益率是成正比的。風險越高,潛在收益越大;風險越低,潛在收益越小,乍看之下很合理的一段話,不過卻是有個核心觀念的誤區。

風險越高不會帶來高收益,只會讓你死得更快而已,反過來說才是對的,高收益的投資,就要仔細斟酌是否伴隨著高風險。

追求收益是投資的目的,低收益不代表就是低風險,反之亦然,要看你對風險的定義為何?

我是覺得既然要投資,就是要有承受虧損的打算,也就是怕熱不要進廚房,該追求的是更大的期望值,這樣才更能承擔下一次可能發生的虧損。
刪...刪...刪...刪...刪...刪...刪...
除了之前的正職和投資專業。
退休後想要培養的次專業是歷史和哲學。(興趣之上,專業之下)
所以退休後的第二次國外出遊已經決定是土耳其。這個沒落的西方古帝國,歷經了古希臘時代,羅馬帝國時代,西台帝國,鄂圖曼帝國時代...
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埃及人,高盧人.十字軍東征,回教,基督教..這個曾經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太有歷史了。
以前是錢交了就等著吃喝玩樂,現在可以有時間在事前做一些功課。藉由旅遊和閱讀來玩歷史。
另外
藉由種菜來玩廚藝。
藉由運動來強身
藉由4+2騎車和郊外野餐來玩簡單生活
反而對於投資越來越無所謂了。不是不重視而是只做大方向的調整。前幾天美元趁29.7幾又加碼30萬美元高利定存。這配置趨勢有點像我2008年時。我2008年沒有虧損,不是厲害,而是0持股和滿手美元定存。
這幾天持股比例剩25%不到。持續調整到防守型持股。雖然如此,今年的獲利已經超過目標了。
巴菲特的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損。
(不是無法承受虧損,而是不要虧損)


ejan1969 wrote:
風險越高不會帶來高收益,只會讓你死得更快而已,反過來說才是對的,高收益的投資,就要仔細斟酌是否伴隨著高風險。
追求收益是投資的目的,低收益不代表就是低風險,反之亦然,要看你對風險的定義為何?


風險的定義有很多種,主觀的定義是指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客觀的定義則是指事故發生遭受損失的機會。
簡單講風險是事故發生的或然率。例如保險業的精算師就是風險控制專家,他會精算事故發生機率然後計算理賠率再決定保費設計保單。
高風險理當有高報酬,否則誰願意承擔高風險,像港口領航員薪資很高,工作危險性也高。反之,高報酬是否伴隨高風險,那可就不一定。
例如投資業就是高報酬但風險就不一定很高,若您知識夠豐富,很多投資風險都可規避,投資銀行就是此行專家。我們小戶人家也有方法規避降低風險。
最簡單就是適當資產配置,高級一點採用期權操作~~但這需具備更專業的知識。
投資要先認識自己的個性,並且了解行業操作規則,然後找對標的,如此才有可能賺錢。很多人輸就是輸在不認識自己,對市場也不了解。人是群體活動而且容易衝動易被扇動,因此市場往往超漲超跌。經驗不足或資金配置不佳者往往就是犧牲品。

灰狼01 wrote:
的確如是如此,我定存...(恕刪)


三不五時回來看這樓的文章
總是可以看到新內容得到新的見解
實在是棟好樓!

最近好好思考了一下未來的規劃
開始定期定額買了幾檔 ETF

但沒有財經背景,數字概念又奇差無比
實在是很容易被排山倒海的資訊淹沒

因為友人之間
聽到有在買基金的人不少
但看了各位大大們投資分配發現
「基金」很少被提到
想要請教一下這是為何?

另外 ETF 的選擇
除了看該檔的投資標的的未來性
我自己還會關心一下那些標的國的政治、經濟
這樣是多慮了還是原本就應該一併參考?


刪...刪...刪...刪...刪...刪...刪...

Nat507 wrote:
但看了各位大大們投資分配發現
「基金」很少被提到
我年輕的時候買過基金,所以對基金也算有些瞭解,後來為什麼不買了呢?

N大拋出這個問題,讓我自己也在想,是啊,為什麼呢?

我覺得可能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比較容易一點,就是買基金的好處是什麼?用這個去google,我找到了一篇:買基金的10大好處!,而這一篇差不多可以說明我的想法,我為什麼不買基金。

買基金的10大好處
一、相對安全的投資理財入門商品
二、標的種類較少
三、長期投資下賠錢機率較小
四、花最少的時間做財經功課
五、成本較低的投資
六、輕鬆佈局全世界資產
七、建立國際觀
八、可以專注在本業發展
九、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財商教育學習
十、最優雅的投資生活

上面幾點我同意的有:
三、長期投資下賠錢機率較小
賠錢機率較小是因為標的的分散,自己去分散個50檔,也一樣賠錢機率較小,問題是這樣意義不大,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不賠錢"。

四、花最少的時間做財經功課
這個想當然爾,跟團旅遊需要做的功課跟自助旅行相比當然是少了很多。

六、輕鬆佈局全世界資產
這個也是如此沒錯,要投資美國得去美國開戶或是複委託,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還有各種資產各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了。

不同意的有:
一、相對安全的投資理財入門商品
他的相對安全一樣是來自於分散投資,一檔基金本身都已經是分散投資,更不用說又投資了好幾檔基金,這是基金本身的性質,跟經理人的專業沒太大關係。

二、標的種類較少
剛好相反吧...我當初放棄基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標的選擇太多,重點是,那個經理人是個什麼碗糕,我根本無從理解起。

五、成本較低的投資
每年都要扣管理費,每次交易都要扣手續費,銀行還要收保管費,轉換還有費用,這樣叫低成本,那我真的是醉了。

七、建立國際觀
只能說,標準的美語補習班的廣告術語...不是會講英語就是有國際觀,不是買了南非幣,就代表你瞭解南非。

八、可以專注在本業發展
其它投資一樣可以,買基金一樣可以買到花很多時間在研究他。

九、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財商教育學習
你學會的是各種基金的篩選法,哪一家平台手續費比較低,哪一家銀行保管費有折扣,哪一檔基金室內扣的,哪一檔基金室外扣的,哪一檔基金管理費比較低等等的經驗,這樣子叫財商教育,應該是基金推銷人員養成教育吧。

十、最優雅的投資生活
想到我的錢要供養這麼多的基金公司職員,他們很優雅的去度假,我就優雅不起來。

我手上還是有基金的,有一些高收益債基金,會買的理由差不多就是上面我所同意的點,這個部位對我來說不是為了獲利,所以不賠錢這個理由就成立了,這些海外債券我不可能自己去購買,也不可能花時間去研究這些國家,所以買基金是很合理的選擇。

理財投資回歸到最核心就是"財商"兩字,這就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了,假如目的只是獲利的話,那選擇基金也OK,ETF更好,因為費用比較低,但是長期下來你的收穫就是戶頭的錢變多而已,"財商"是不會增加的。錢財是身外之物,"財商"才是可以帶著走的,錢可以交給小孩,但沒辦法教會小孩理財投資需要的財商,這算是我學習理財投資的初衷吧。

ejan1969 wrote:
我年輕的時候買過基金...(恕刪)


基本上,能直接投資的市場就不要透過基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