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周一揚言將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實施10%關稅,使全球前二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報復戰進一步激化。川普在聲明中表示,他已經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處研擬開徵這項新關稅的中國商品,並表示此舉是對中國決定對500億美元美國商品開徵關稅所進行的報復。
=============================
原本不列入關稅清單的TV,如果是2000億美元,那就躲不掉了。今天京東方,TCL嚇跌7%多不是沒道理。但向來反傾銷稅只會發生在為保護國內相關廠商,反之的反壟斷懲罰只會對那些國內沒有的產業祭出。今天如果美國是TV或面板大國,那不用等到2000億,前500億就會將TV列入,所以目前對TV課稅是記七傷拳,傷了中國TV和面板廠,也傷了美國消費者。但是如果真是如此,還是要看課稅的定義,因為貿易逆差是爭議點,所以中國組裝出口一定是課稅基礎,可以預想幾種情況:
1. 只要在中國組裝出口的,不分品牌全課,
2. 對使用中國面板,中國組裝出口,不分品牌全課。
3. 對所有中國組裝出口的中國品牌課稅。
4. 對使用中國面板,中國組裝出口的中國品牌課稅。
情況2,4 直接打擊中國面板廠,對台廠是有利的,1,3則是有利有弊。
===================
面板驅動IC屬於成熟製程,要買設備、找人才投資生產不難,近期8吋晶圓代工漲價,又有京東方帶頭加快大陸驅動IC自製化腳步,雙重夾擊下,對台灣驅動IC業者而言壓力不小。
驅動IC採用的製程相對成熟,多在8吋廠投片。近年來,大陸驅動IC廠也陸續推出較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台灣業者分析,大陸競爭對手,目前較為不足的仍在於良率。
就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幾乎全球主要面板廠都會設立屬於自己的驅動IC廠。近期傳出大陸官方對京東方下達,超過五成驅動IC使用國產品的指示,並下達「良率不好沒關係,先用再說」的指令,國內半導體業者預料,此舉將有助大陸驅動IC業者加快提升良率。(這一段很有意思,所以之前是保留一手沒有認真開發了嗎???)
另有業界人士分析,儘管驅動IC門檻不高,但對良率與品質要求甚嚴,因為只要其中1顆IC出問題,面板就無法運作,倘若中國官方要求京東方的面板驅動IC要有逾5成採用國產晶片屬實,中國恐將面臨很大的風險。
群創股東會明日將舉辦,會後馬上召開董事會,先前在一連串的人事異動中,就傳出董事長王志超將在股東會後辭職,主導新廠籌建及面板事業布局,董事長一職則由曾任台泥國際總經理的洪進揚接任,據了解,新舊董事長、總經理蕭志弘等高階主管將一起出席會後記者會。
鴻海 (2317-TW) 集團去年宣布在廣州興建 10.5 代廠,及在美國建面板廠等計畫,外傳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有意讓王志超專心籌畫新廠,相關新人事的布局,預計也將引來股東關注。
=====================
2015年, 友達在6月股東會前,公司在 5/11 就先對外發出重大人事聲明稿,李焜耀請辭, 董事會改推派 彭雙浪 當董事長.
2016年,群創也是在 6月董事會前, 5/13的董事會,段行建辭群創職務 王志超兼任董總.
這次群創似乎要讓 超哥先開完2018年股東會,再來請辭,並改選董事長...消息怎麼先走漏.
空降一個面板業外的新人來當 年薪幾千萬 的董事長,後面應該會像 北農實習生那樣精采吧?
中國電視內需市場早就被玩爛,市場過度飽和,無法再大成長,大陸業者現在和規劃中產能 是大陸內需市場的2倍...大陸業者的產能必須設法對外輸出,才能消耗龐大的產能.
但大陸面板業的技術和財務結構 仍是不如台韓,國際競爭力差.
在中國市場,大陸業者有政策獎勵保護,有5%關稅保護.. 走出中國後,大陸業者就沒有了保護傘,得要面對外國關稅保護的現實.
美國向來嚴重抗議,中國用官方資金補貼鋼鐵,太陽能,面板...等國營事業,對其他國家 民營企業,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和低價傾銷.
在 川普強力施壓下,這種國家補貼的貿易競爭手段,未來或許會有改善.
=============
我今天一早掛$13.1 ,看來是買不到了..
===================
6/6 新聞
〈債市違約潮來襲〉國企支撐也一樣 陸債「剛性兌付」信仰再遭打破
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為後盾的中國國儲能源集團 (中儲能) ,才在去年以高價收購香港寫字樓地標,但上月底中儲能卻傳出了無法兌付債務利息;投資人一般認定有「中國國企」作為背後力量的中儲能,應該不會打破剛性兌付的信仰,但事與願違的是,在北京政府的去槓桿壓力之下,中儲能也已傳出無法兌付債務本息。
據韓媒最新消息指出,中儲能週二 (5 日) 已向購買中儲能債券的韓國投資者表示,將償還上月底拖欠的 3.5 億美元債務。
據了解,參與香港中儲能海外資產投資的 7 家韓國金融機構,已於 6 月 4 日拜訪了中儲能總部了解狀況,討論 5 月份未償還債務的違約風險。
這起違約案提高了以「中石油」作為背後支撐的兩套離岸債券交叉違約之可能性,其中包括在韓國發行的價值 1650 億韓元 (1.53 億美元) 的資產抵押債券。而這起案件同時也引發了韓國債務市場上的「中國恐懼症」,對中國企業添加了欺詐和虛假的負面形象。
韓國一家機構投資者稱感覺受騙,因為以中石油做後盾的中儲能,理應不該有違約風險,並且中儲能的信用評級也較高,高評級債券居然出現違約,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據了解,在中儲能違約前的 3 天,兩大韓國投資商還給予了商業本票和高信用評級,而 5 間金融機構也購買了中儲能的債務票券,每張約 150 億韓圜至 600 億韓圜。
目前韓國方面希望中儲能償還所積欠的 1650 億韓圜債務,但中儲能目前仍未償還,中儲能現在希望透過增資的方式,來緩解財務危機。
給予中儲能投資級「A2」評級的韓國評級機構 Nice,以及首爾信用評等正面臨外界的嚴重批判。他們提道,中儲能為國營企業本應無違約風險,因此給予中儲能較高的信用評級,目前 Nice 已將中儲能評級降至「C」評級。
而購入債券的 5 間韓國金融機構,已考慮法律途徑要回所欠的款項。
6/19 新聞
標普:陸債務槓桿過高 GDP 2.5倍
今年以來,大陸國內債券市場違約情況顯著增加,其違約規模較去年同期大增41%。而標普全球評級的資料,到今年年底,中國債務總量可能將達到GDP的250%,高於2012年的170%,也加深市場對於中國債務槓桿過高的憂心。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儘管中國官方大力整頓不斷攀升的債務,不過今年以來,中國債券違約數額卻是不減反增。據統計,2018年迄今,中國國內債券市場共有13家債券發行人發生違約,合計違約公司債規模為20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加41%,2017年同期發生違約的發行人為11家。
面對今年債務違約攀升,多家機構也將此視為警訊。報導稱,尚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駐香港的固定收益負責人Mark Lo稱,他們預計到中國債券違約還會上升,也將修正中國債券違約率預期。
報導稱,中國今年以來債務違約上升,主要源自官方對影子銀行系統的整頓。由於大型銀行偏愛向國有企業提供貸款,很多私人企業因無法從銀行滿足貸款需求,只好轉而從常規銀行體系之外的途徑獲得貸款。
中國媒體觀察者引述彭博的報導,中國海航集團目前承受債務約人民幣 6000億元(約新台幣2兆7540億元),不過政府同意為這件事止血。引發外界質疑,認為政府對海航與安邦集團的態度不同,凸顯海航的背景不簡單。
官方對海航出手相救,讓中國網民質疑「海航到底是誰的公司?」
海航近年透過貸款融資,在海外大舉收購企業與房地產,總額高達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47兆元),因此陷入資金緊縮危機,隨後不斷拋售資產與股權,去年底還傳出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不過,一樣大舉以槓桿收購海外公司,並有公司經營問題的安邦集團,中國政府對此則是另一套做法,監管機構於今年2月宣布接管經營一年,安邦前董事長吳小暉一審被判18年徒刑。相比於安邦,海航得到的「優待」相當明顯。
================
6000億人民幣可以 讓中國打造 5個 最先進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包含大小船艦和戰機,武器...)
京東方也是有 幾千億人民幣的債務, 不知 他的後台靠不靠硬,將來官方願不願意出手相救?
用此角度來看爲何川普不計後果得罪各盟邦,堅持對鋼鐵鋁製品課高關稅,看來就比較合理。否則沒錢又無法提高舉債上限,1.5兆美元基礎建設預算如何來?如果此推論正確,那麽”無故“的對中國面板提高關稅就不無可能。這種從自己民衆榨出油水的事偏偏又不能明講。所以就演變成今天這局面,由鋼鋁無差別式(不論國家地區)提高關稅的滴水不漏可看出這點。至於藉口是啥就不是很重要,不當補貼,智財,2025 ...貿易逆差都無所謂啦。
偏偏 富邦 又是大買 3.4萬張, 難怪我 一早掛的 $13.1 買進,尾盤還是沒法成交
....成交量 8.8萬張,外資就賣出 6.6萬張,高達 75%.
外資這種賣法,如果 沒有富邦承接的話,友達今天股價可能已跌破$12.8了
只好明天再接再厲..也許改掛$12.8 買進, 不知有沒有機會?

外資在大盤賣超 213億,外資明天還會繼續嗎?
台幣大貶 1.8角, 來到 30.186....,
大陸
京東方 股價大跌 8.7%,剩 $3.57
TCL 股價跌 4.92%, 剩 $2.9
韓國
LGD 股價跌 2.71%, 剩 $19750, 已經是2012年後的 股價新低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