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期債券價格下跌而提前賣出:債券價格反應迅速,根本很難提前作賣出或買進決策,當壽險公司要賣的時候,債市上的買家早就知道這個訊息而開低出價了,且賣出之後你怎麼可能又可預期能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進?像11/11、11/14亞債價格大跌,11/15buyer進場,價格又漲回來,壽險公司真有那麼神可以預測到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變化及匯率變化而低買高賣?
2.仍需考慮價格下跌風險:試想一個極端情況,當無風險利率等於或高於壽險公司手上持有債券的殖利率,若壽險公司資金需求造成該債券需賣出仍需承擔價格下跌風險。
3.壽險公司產品線:大家討論到保單給附的成分多以固定給付為主,但若是利變型保單則複雜度更高-----思考看看,同為利變型保單若A保險公司的舊保單年給付1%,但B保險公司因市場利率上升而新發行一張年給付10%的利變型保單,你會不會將A保險公司的利變型保單解約去買B保險公司的利變型保單?那現金流會不會造成保險公司的營運風險?
市場上解讀美國金融股上漲原因是美國金融法令預期鬆綁,會讓當地中小銀行重新發展較熱絡的金融交易,這跟台灣銀行或壽險是相關性不高。
現在我們很有可能是倒果為因:因為壽險股大漲而開始用債券投資的角度來解釋;實際債券投資的情況很複雜,個人認為壽險股會大漲是因為股市投資人過度樂觀看待,搶進台灣壽險股,一切仍須看全球通膨是否有跟著起來才是重點,等海水退潮就知道哪些人在裸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