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個人喜好的效用曲線所產生出來的一個特例
不足以作為推翻的論述

食物 跟 高級食物 在經濟學中應給予不用的定位
食物所指為維持生命之所需
高級食物則要列入其他消費品
---
至於肉類食物比重,這個倒是可以重新思考
時代背景的改變,肉類的攝取在某些國家/社會的確會不適用
venginton01 wrote:
先別說經濟學不能被推翻,新的理論推翻舊理論思想是時代進步的表徵
經濟學裡頭有個論點,稱為當一個家庭的總收入用於食物的供給越大,代表這個家庭越接近貧窮,我要推翻這一點。
從我個人在飲食方面開始有了很大調整後發現,當我常選擇昂貴的飲食做為主食時,我的月收入超過3/2用於吃的這一塊,約7萬多元/月,我用了大部分月收入在吃的上面,但我不屬於貧窮階層,那麼該如何劃分?
新的論點應該是:
當一個家庭總收入用於購買肉類食物越多時,代表這個家庭收入越高,反過來則是當一個家庭總收入用於購買碳水化合物(麵、飯)之類的食物越多,代表這個家庭的收入屬於貧窮。
簡單的說就是肉類食物如果要能填飽肚子需花費更多金錢來購買,主食以肉類為主,花費會更多是必然的。
而貧窮的家庭通常選擇便宜的食物做主食,也就是麵及米飯,如果主食為碳水類食材,則可以花費最少金額卻能有效填飽肚子。
而蔬菜類則趨於肉類及碳水類之間。
我認為目前經濟學的論點已經過時,應該以這個論點來探討貧窮與富有的認知,也可做為個人對自己財務狀況的一個認知。
以上的論點不該將劣質肉類如重組肉放入討論,因為這是特例,重組肉不會是富人的選擇,卻是貧窮家庭的選擇。
在座各位可以嘗試驗證這個理論,你們可以將主食改為蛋白質(肉類、蛋)及蔬菜,會發現為了讓肚子有飽足感是需要付出更多金錢的,往往一餐個人會需要200以上的花費,而改為麵或飯則百元左右即可達到這種效果。
我必須提醒,碳水類食物對身體血糖的嚴重影響是長期的,如果為了健康少量碳水就行了,但不能斷碳水,飲食均衡才是正確。
最後是我個人認為對投資有效的知識是金融與貨幣,經濟學反而沒多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