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我有個疑問
未來幾年內除了既定的擴產計畫
LCD廠可能不會再有新的大型8.5、10.5代廠建設
這樣的話日韓機台設備商營運不會有問題嗎
中國會不會透過緊縮投資讓設備商經營困難
進而收購完成上游壟斷
這樣的話就算未來印度、墨西哥等
這些人力成本更有優勢的國家想要加入戰局
也會因買不到先進的機台無法競爭
小小鈞鈞
vendor還會有保養的業務,就像你買車,總會有零件要替換吧
會飛的蟑螂
設備商,沒有設備只會為了只有友達跟群創服務, 還有更多多光電廠或很多電子廠設備需要服務, 是你想的太狹隘了,如果只這兩廠早就餓肚子的
a34349a
大致上八大的買賣超跟外資正好相反, 八大的金額大概只有外資的1/10~1/4, 所以就知道外資跟投信賣多少, 1000張以上大股東剩58.59%,只比202005(股價 7.5元)的58.23%略高.
Carolny
可實際上我從玩股網,從近60日的數據只買餘10萬張而已,這個60萬張的數據是真的嗎?
台灣有很多廠商會至美國設廠,人力成本早就算在裡面了,當然要自動化,不然承受的了嗎?
友達看法


群創看法


--------------------------------------------------
看看雙貓(虎)在股東會年報看法,大陸TCL和京東方難得有市場訂價權,會輕易放棄嗎????
至於最重要價格,目前只要維持不大跌,應該會有不錯營收吧????????
景氣循環還是成長股,只要不落入景氣循環就很有機會
看多看空都歡迎,投資請自行判斷審慎考慮!
產品如果沒有差異性,就只能拼價格。就像石油產品一樣,每一家石油公司生產的95汽油其實性質差異很小。但石油公司已經找到了生存之道,那就是不要拼價格,因為降價只會兩敗俱傷,讓消費者佔到便宜。所以大部分的石油業者寧可降載操作,也不願意降價求售。問題是:全球的面板業者有沒有這種共識?
frank1253
最近蘋果都變貴了, 應該與海運業者有關係, 運輸成本增加。
陀螺不打轉
美國敢對大陸實行反壟斷?做與不做跟台灣面版都沒關係,台灣面板可是吃過這種虧。
yoiwiles wrote:
看看雙貓(虎)在股東會年報看法,大陸TCL和京東方難得有市場訂價權,會輕易放棄嗎????
至於最重要價格,目前只要維持不大跌,應該會有不錯營收吧????????

全球的面板市場,

中國區約占 22% ,
北美區約佔 19%
整體中國海外地區約佔8成.

全球的LCD面板產能

中國業者( BOE+TCL+HKC+夏普廣州) 約佔 70%. 遠遠超過 中國市場的內部需求.

中國當年藉口缺芯缺屏, 砸大錢扶植面板業,但國家真正的目標,並非只是自給自足就好,而是想靠面板幫國家創匯.
中國市場有限, 中國生產的大量面板 ,主要是要 銷往海外賺取外匯.
中國過去投資1600億美金發展面板產業, 一大部分的錢是拿去向 台日韓 設備業者購買大量生產機器,造成巨額外匯流出.
中國現在外匯存底剩3.2兆美金,中國面板今年出口值約 400億美金,(去年中國出口值223億)
如果中國業者大幅降價一半, 國家應該不樂見 外匯收入大量減少.

面板如果降價, 爽到的是 海外地區的60億消費者, 中國得負責吸收這上百億美金的損失.

Cavendish Lab wrote:
問題是:全球的面板業者有沒有這種共識?

OPEC 想操控油價, 要看幾大會員國 是否有共識, 還要看俄羅斯 和 美國頁岩油要不要配合演出,

但面板產能壟斷在中國手上,他們共產黨的計畫經濟,想操作面板市場報價輕而易舉,只要工信部有命令,下面的BOE,TCL,HKC 就得配合上級指導,不需要浪費時間,找別人搓湯圓,取得什麼共識.

工信部若想當好人,補貼海外60億消費者買到低價面板,就會指示中國業者降價.

陀螺不打轉
外匯存底3.2兆,扣掉美金借款、外企金額,只有4000億左右是自己能掌握,中國政府很缺美金,那面版能跌價嗎
多頭報馬
中國大陸經濟面臨崩潰,市場消費能力恐怕大幅消頹,不知是否會影響面板需求,令人擔憂!
友達 6/24(四)現金除息, 有些小資族可能 想提前call回借劵, 自己參加除息,明年才能享有 8.5%的股利可扣抵稅額,小資族的所得稅率可能是 0%,現金股利超過2萬,只要付擔2.11%健保補充捐. 股票張數不多,借劵利率低於2%的小資族,自己參加除息,可能較有利.

等領完下個周末2天的借劵利息,6/21 夏至(星期一) 早上, 會不會出現很多人Call 回借劵,禿鷹拉高利息找新劵的情況.

等除息過後,借劵利率可能就會大減,禿鷹也會大量還劵.
a34349a
20203股價最低6.1元, 股東人數370,367, 本周股東人數538,041創歷史新高, why? 因為散戶深信面板轉骨了, 這裡缺乏警示消息
a34349a
看一下我一直在喊融資張數(不是金額)大增的壞消息https://norway.twsthr.info/StockHolders.aspx?stock=2409
DISCIEN CEO崔總對面板的看法(老共的華西證券投顧)
會議要點:
未來兩年面板從供需角度看仍將保持相對穩態。
在大尺寸化、新技術應用(白板交互、廣告牌等)以及高世代線降維打擊帶來的產能退出情況看,樂觀預計未來需求端新增44M平方米,相比於2022-2023年新增供給34M平方米更多。
在領導者主動市場,可以通過供給端來適當調控,或需求端相對放緩,因此整體供需仍將保持相對穩定。

供給端是領先者的有控制擴產:
過去十年產能一直快速增加,但是之前領先者是韓系,作為追趕者的大陸廠商追趕產能,是自下而上的產能增加。但是去年開始產能增加主要以領先者為主,是自上而下的產能增加。2023年比2022年增速放緩。
按照樂觀理論值預計,2022-2023年出貨面積兩年新增34M平方米,整體達到216.4M平方米。按照面積維度去看,產能跟面積之間由稼動率、良率和切割效率來調整。在非常理想情況下,到2023年整體增加34M平方米,達到216.4M平方米。按照常規面板出貨量275M平方米,需要平均尺寸達到53.4寸才能完整消耗所有產能,但是從2021年47.2寸每年2寸增長,難度還是較大。
按照每年2寸大尺寸化假設,2022-2023年平均尺寸增加可以消耗31.7M平方米,佔新增產能中34M平方米的大部分。
需求端:(傳統TV穩態波動及大尺寸化)
回望過去,眾多擾動因素下,TV整體出貨量仍保持相對穩態;展望未來,整體TV出貨和需求在穩態波動。作為耐消品,TV出貨量相對穩態,波動幅度不超過4%,但整體競爭格局並不太平,包括2016年中國互聯網品牌的衝擊、2017年價格高位和2018-19年價格處於超低位置,和2020年疫情影響,儘管干擾因素眾多,但波動較小。
展望未來,
1.面板端基本由大陸主導,但是全球TV品牌端還處於秩序重構期,還是韓系全球主導,大陸品牌往外走。目前大陸市場慢慢成熟,但大陸品牌在北美的競爭可能延伸至在南美和歐洲等新興市場競爭,來刺激需求。
2.此外發展中地區的大尺寸話更新需求;
3.內容豐富和獨一無二的家庭共享屏幕地位。
需求端:(創新應用快速增長)
IFPD,DS和拼接屏(VW)是當前增速最快的新應用市場。2021-2023年增量小號面積約等於一座滿產8.5代線。
IFPD中1/3以上都是86寸LCD,對產能消耗非常恐怖,全年出貨量超過100萬台。
供給端(大世代線結構變化)
大世代線巨大優勢會加速韓台系65/75寸的產能出清,他們可能會將這些產能轉向其他包括車載、工控等領域。有台企6-7代線去年一年之間大尺寸各降低30-40%產能,整體約1.8M平方米。
供給端(韓係不斷跳票是權宜之計,退出是大勢所趨)
目前主要是為保障VD供應鏈,但去年庫存持續下跌,為了保證危機供應鏈安全,所以要求SDC不斷延期。
三星顯示,很多冗餘人員沒有撤退,稼動率也不高,營利性很低,更多是危機保障
隨著產能增加,供給恢復,預計年底至明年年初,SDC的供應鏈保障作用會大大減弱或消失。從利益最大化分析,預計明年下半年完全退出。
供給端:新技術會降產能
廣州和韓國工廠都在擴產7代線產能,LCD轉OLED,大家普遍用Mask(曝光機)參數代表液晶面板工藝流程長度。一般LCD是4-5mask,白光oled是11Mask,生產時間邊長2-3倍,產能降低1/2-1/3,整體轉化率約為2.5:1,出貨面積預計降低3M平方米。
整體消耗產能比新增面積更多,代表動態平衡而非緊缺,如果緊缺大尺寸化或新應用會放慢。
2022-2023面板市場是動態平衡狀態,在這種動態平衡下,有以下三大重要解析需要注意:
1.領先者主動增加產能強化優勢,沒有追趕者,高寡占度不斷提升話語權。所以預計價格不會像以前產生惡行價格競爭。
2.華星和京東方大尺寸產能聚焦,“世代隔離”尺寸供應存在結構分化。另外兩家作為全球TOP4,55寸以上產品比重都在10%以下。55/65/75寸的產品集中度非常高,Top3都是BOE、華星和SIO(55寸華星第一)。
55寸作為分化點,兩端主導廠商可能也不一樣,55以上還是以10.5代線為代表的2-3家廠商為主,50、43、32寸相對分散。
3.非龍頭企業跳躍式IC需求在競爭中存在一定風險。
DDIC核心需求只需要看面板廠,面板廠產能上限就是天花板。
隨著產能發展(考慮新增產能情況下),G10.5(65&75)主要是4K產品,需要12顆芯片*7.2片/基板=86顆;G8.6(43&55/50&55),需要12顆*8片/基板=96顆。Q2-Q4新增需求分別是15M、39M、66M。轉換到面板廠商來看,華星和BOE增長相對平緩,國內另一家產能增速比較多,IC需求增加也是跳躍式的。在整體IC產能瓶頸下,跳躍式需求在競爭中存在一定風險。(說的應該是HK)

Q&A:
1.面板價格漲價比較多,32寸6月上旬止漲,如何看到未來價格走勢?
目前在減少需求方面品牌段有爭議。以小尺寸中國市場廠商想要去砍單、減量,三星、LG認為需求還很充足,還想拉貨,包括庫存也很少。我們判斷韓系還會拉貨(需求好,庫存少),國內觀望(需求一般,庫存還好)。
小尺寸逐漸見頂,價格未來在Q3最晚Q4面臨價格拐點,大尺寸由於品牌分化預計比小尺寸晚2-3月出現價格變化。

2.BOE擴新的10.5代線。
領先者在增加產能掌握節奏,到22年和23年是消化階段,可能又會面臨比較短缺的情況。到2023年優勢廠商對大尺寸化有把握之後,再有節奏的繼續擴大自己的市佔率和話語權。

3.市場擔心像2017年的激烈價格競爭狀態?是否華星和惠科都會擴產線?
在面板產業中,頭部廠商TOP3有一定默契,這可能是另有所指,是為了6.5、7.5代線舊產能出清。

4.對印度建立面板產線看法?
從3-5年內影響基本沒戲。面板市場有包括資本、市場、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四要素影響。印度技術是沒有,基礎設施比較差,面臨兩個選擇,引入面板技術,無非是韓國、日本、台灣和大陸,韓國和台係可能性很低。自建以大陸為例子,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在非常樂觀情況下,達到影響供需的情況起碼在5-10年以上。

5.如何看LCD技術壽命期?Microled、OLED等技術替代?
除非出現目前不知道的技術,任何技術要顛覆LCD最核心的是資本,假如OLED要達到TV面板30%的50M需要7000+億元,Micro-led會更貴。目前來看沒有廠商有意願去做這個事情,因此保守估計5年以上沒有任何問題。

6.上游驅動IC缺貨,預計缺貨週期還有多久?對稼動率影響有多大?
Q1預計大陸缺3%左右,逐步向好。另外DDIC整體資源分配相對區域化,會偏向於韓系,確保LGD、三星的產能。目前韓國相對富裕的DDIC會轉移到大陸,包括華星在內。
因此儘管需求快速增加,再疊加大尺寸化,會減少一些IC的產能,預計最晚到2022Q1會有所緩解。雖然Q1差3-5個點,但是到Q4,最晚22Q1,整體DDIC的供需會相對平衡。但要注意廠商結構和產品結構。個別廠商可能還會覺得比較缺,個別產品例如4K也會比較缺。

7.關於惠科10.5代線對行業的影響程度?
看22年下半年到23年相對平穩時期過去後,產能是否又有一輪比較大的增長,目前未得到消息。或許會在23年之後建設。

8.關於近期海外、包括北美市場需求下滑。
暫時沒有看到。2008、09年經濟危機也沒有遇見,且當時新舊技術在交替。可能受到政策性的影響有一段真空期(家電下鄉等)。長期來看作為耐消品,需求一直都保持在相對穩定範圍內。

9.歷史價格的回落週期持續多長時間?兩個季度以後會不會見底?
12-17年,追趕者在增加產能時有一個大周期的波動,兩年為一個週期,10-11個月上漲,12個月左右回落,持續到16、17年。2017-2020年諸侯混戰期,整個行業比較無序時,有兩個小周期波動(2018Q3、2019Q3旺季拉動過三個月後又開始下滑)。到現在,格局變化,雖然還是周期波動,但波動幅度會在可控範圍內。
未來兩年需求大於供應增加,這裡面供給增加不僅考慮了華星和惠科產線的爬坡,還考慮了boe武漢線,惠科的4條線喊著的擴產,當然季度間供需可能是不平衡的,比如明年1季度可能供給比需求多,2季度旺季可能反過來了;

10.價格下滑到什麼區間,三星會重新考慮LCD產能退出?疫情對三星影響較大,供應鏈上價格在提升,三星承受能力可能會更弱?
它們存在的第一意義不是掙錢,利潤率並不高,是為了保障VD的供應鏈,三星退出的前提是VD的供應鏈基本穩定不會出現大的問題,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價格不是退出的主要因素。VD未來2-3個月還需要補倉補貨,再往後等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如果三星認為這個市場供給是ok的,LCD完全有可能提前關掉。所以三星更多在意VD的供應鏈穩定安全。假如價格下滑10-20%,SDC可能就不掙錢了,價格下行時供給又完全充足。

11.關於新需求,在商顯、IT、車載需求層面,也會影響一定層面的切割效率?效率損耗是不是規劃產能和實際產出有一定差距的原因?
新品類切割效率普遍在85%左右,但對產能更大影響是切線效率。大部分新興的產品都是定制化小批量產品。例如8.5代線原來生產32寸,現在要生產拼接屏,需要重新調整產線的生產工藝,這種調整需要3h-半天,那麼這部分產能就沒有了。對這種新應用,除了切割面積比一般的小5-10%以外,更多的切線效率的影響。所以現在BOE、華星都把這種產品放到一個產線去做精細化管理,否則這個產品放到各個工廠可能會嚴重影響效率,可能會有更大影響。
(這就是台灣8.5代以下產線的優勢,不是高世代產線就所向無敵,TSMC一樣有6吋的晶圓廠)

12.新應用的屏幕切割生產上有一些損耗,但是是否正是因為個性化使得產值和TV比不會相差太多?
商顯新應用最大產量空間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增長率,TV基本保持穩態,IT在近兩年一些偶然因素增長,但新應用大家都共識有增長。第二,它是一個系統,不是單獨的屏,面板廠商可以從屏切入系統裡,系統的產值比單個的屏會多很多。新的增長域,大陸廠商作為系統的想像空間,物聯網的系統生態。在戰略層面給競爭對手施加一定壓力。這三個原因會驅動大陸廠商繼續做這個領域。

13.之前提到目前的價格趨勢Q3-Q4大尺寸可能會停漲,那麼今年到明年年中下降的幅度大概會有多少?
幅度很難預測,一定要說的話,目前看到的可能10-20%左右,小尺寸可能下降幅度會多一些,可能20%多,但幅度和市場情緒等因素都有關,會動態調整變化。

14.實際上,過去是強週期。都在跟著需求擴產。未來可能週期會弱化,京東方、華星光電具備較強的定價權,他們的定價權會調節市場競爭策略。問在公司利潤表有很好的修復,週期弱化、具有定價權的情況下,估值模型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之前大家認為這是周期性行業,行業或者公司的增長關鍵看產能,(新建線),大家更願意用PB來估值。但是歷史上,尤其是TV的需求是非常穩定的,量的波動並不大,關鍵在於大尺寸化對於行業是成長性的拉動。從面積出貨量的角度,包括新應用新需求出來後,全球對面板的需求面積可以維持7-8%。這個行業還是偏成長性的,用PE來估值更為合理,隨著未來BOE和TCL利潤的落地,週期性認知自然會弱化。

15.聽說相關部門不會再批准新的LCD產線。
專家消息:5-6年前把權利下放到各個地方政府,建設會做評估,鼓勵OLED、超高清等先進技術應用。。
券商研究員消息:和相關部委交流面板新建線的問題,現在面板產線建設確實需要意見指導 ,例如HH的株洲線。

16.尺寸在不斷擴大,是否有天花板,每年的擴大的趨勢,是否是固定的?
曾經認為50寸是天花板,但是馬上會突破。過去每年會增長1.5-2寸,但是尺寸的增加和世代線的產品是強相關的。還有增長空間,但是上限要看消費者習慣、協會引導等。

17.激光投影比較火,對LCD電視的替代性?
激光投影,oled都有一些影響,但目前體量比較小,再往後除非投影等有更好的技術變革,提升視覺效果,因為消費者對光感是很難從高往下走的,除非提高亮度效果、清晰度等,否則還是在一個比較小的群體中。

18.筆記本等高清化,老的面板產能曝光機參數不夠,做新的筆記本需要更高的曝光機,產能會變相的減少了,這個說法對嗎?
曝光機的產能就是指的MASK的產能,產品高清化,mask增加會導致產能會變相減少。
pqaf
市場需求每年都在成長, 基本上每年都至少需再新蓋 1座10.5代新廠或2座8.5代新廠,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pqaf
看由誰來 承擔這個蓋廠的任務,目前BOE,TCL,HKC 都有興趣登記,搶這名額.
.之前提到目前的價格趨勢Q3-Q4大尺寸可能會停漲,那麼今年到明年年中下降的幅度大概會有多少?
幅度很難預測,一定要說的話,目前看到的可能10-20%左右,小尺寸可能下降幅度會多一些,可能20%多,但幅度和市場情緒等因素都有關,會動態調整變化。
.................

石油價錢水很深 多空難搞 航空 石油公司 期貨幾乎都賠大錢 可以google國內大用戶的新聞
自然避險 賺 煉油煉製 油品差價 較實在 航空汽油最近價錢應會飛漲 閃火點及含水要求較高 怕結凍

面板 景氣循環 明年谁也說不準 35.55希望再看到 過 追價的又來了 19.7現在看也是不易跌破
懶惰猴
我只信公司所講的話,其他都只是猜測。
napoleon0014
法藍克大和聰明猴大都很有理[笑]
本週稍早友達公布五月份營收數字
整體Q2獲利數字就更清楚好估計
五月合併營收達321億元月曾高達+8.5%

四月+五月合併營收達617億元
六月為季底通常會有作帳
推估漲價帶來的遞延獲利及季底作帳效應
六月整體營收有機會來到330~345億左右

Q2整體營收上看947~962億元

對照Q1整體營收829.4億元
整體Q2營收季增將有機會來到+14.18%~16%

友達Q1營收829.4億元
稅後淨利118.34億元
EPS 每股盈餘為1.25元

以Q1營收及稅後淨利來推估Q2獲利數字
目前四月+五月合併營收為617億元
Q1營收829.4億元-四月+五月營617億元
等於六月只要賺202億元
Q2獲利數字就會跟Q1一樣

當然六月營收肯定會再創今年新高
以剛才推估的六月營收330~345億元

Q2整體營收上看947~962億元
今年將首度單季營收突破900億元
減掉Q1營收829.4億元
Q2整體營收會比Q1多增加118~132.6億元

Q1稅後淨利118.34億元EPS 1.25元
Q2推估的獲利118~132.6億元
的獲利數字幾乎是倍增情況
推估Q2的EPS將達2.4~2.55
上半年Q1+Q2的EPS就將近4元
這已經比法人估計的全年4~5元來的高

且報價持續上漲狀態
整體Q2營收也還未充分反映
目前報價所帶來的遞延獲利部分

之後單月營收站上300億將是常態
Q3單季有望突破千億營收
Q3獲利數字將比Q2更佳

縱使Q4有報價下修的疑慮
下半年的獲利還是能維持在高峰
全年獲利數字將有機會創下歷史新高
友達目前歷史最高獲利EPS為2007年的7.22元
 
目前友達2021 Q1三率
毛利率22%
營益率14.5%
淨利率14.3%

從去年2020 Q2開始由虧轉盈後
每季三率三升數字都是用跳增情況再增加

目前友達三率
為近十年最高的數字
Q2~Q3會持續增長

友達最高三率為2008 Q1
當時毛利率27.1%
營益率22.2%
淨利率19.8%

今年很有機會朝歷史紀錄挑戰
各項的獲利數字
姑且不論之後股價走勢
以今年整體獲利數字
現在友達的價值不該只有這樣

佩服禿鷹竟然有膽
在今年友達大放異彩挑戰歷史紀錄
大肆借券放空
就繼續看下去好戲是否上演
多頭報馬
萬歲![讚][打氣]希望今年獲利能創歷史記錄,打破霉氣壓頂的看衰。[汗][汗]也會蘊釀再次突破新猷的氣勢!加油![打氣][打氣]
microspore
數據或許部分高估,但 結果都是 eps比q1大幅增加,三率也持續提升! 這結果對比現在股價,只能抱緊處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2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