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economic wrote:
如果我們的政府只需要...(恕刪)
首先請讓默桐在此篇最後一次發言.擬建議大大或可先將自己的想法放下,聽聽別人怎說.雖然大大沒有為在下解惑,但還是感謝您能讓默桐對自己再作反思~另有個小小建議,就是我們人民不用為施政者的行為作解釋,僅需要去感受與觀察~就如同操作股票一樣(不要自我解釋其漲跌~由市場與事實來證明).
首先不需要去關心政府要做多少事情?或是多好?或多爛?請回想一下您支持他的理由在哪,是否如預期呢?
若不理想,那將其更換或停損也是合宜的作法,不是嗎?至於所謂的"民粹"或是"抹黑"等字眼,只是有心人士所拋出來擾亂市場的作用;想必在所謂的民主先進國家的執政輪替,也應是如此才是~
其實道理是相通的,而是事情也是越單純越好...您只要思考一下,您的生活比以前好或壞呢?您周遭的朋友呢?想必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畢竟事實勝於雄辯~

默桐 wrote:
首先請讓默桐在此篇最...(恕刪)


我想你根本沒看或弄懂我的意思,我只是述說以現在台灣政府能掌握的資源,是沒可能完成那麼多事情的,每個都做就是每個都做不好,我是不懂你怎會認為政府資源多、權力大,經濟學是比較的,台灣政府跟世界其他政府相比較,資源有比較多,權力有比較大?

政府的功能講白了就是做資源的重分配,稅率12%能怎樣分配,這跟誰執政沒有關係,換人來稅率還是12%,能分配的就是這些了,更別說還有債務要用這12%去借新還舊

生活會不會比較好最主要是看人民而不是政府,我們生活差那得檢討自己,尤其在政府能分配的資源相對很有限的狀況下,以現在只想把上面的拉下來,而沒有想辦法把下面往上提的社會氣氛,那才是我們根本上的問題

生活要變好是要有solution的,誰有可能可行的方案,大部分的民眾不是笨蛋,會支持的,光罵、光反對是情緒的抒發,沒有solution一樣不會有改變

People don't 'think' any more.
人們已經不"思考"了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只是"感覺" "你感覺如何?"
"Oh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at'
"噢,那個讓我覺得不太舒服"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oughts and ideas.
你知道嗎?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是被這樣的人們領導著,他們注重感覺多於思考和
想法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跟韓國比就好了,

韓國是世界上授大學以上教育比例最高的國家,

我們廣設大學基本就是學韓國的,

韓國外勞也比我們多,

如果加上韓裔中國人外勞的話,

總數是我們好幾倍,

但是人家薪資連年成長,

就算是考慮通貨膨脹和匯率也是成長的!
economic wrote:
這本來就是供需問題,社會希望有學歷...(恕刪)

社會的組成多元,其中包含求職者與用人單位,求職者需要學校提供的學歷
用人單位提供薪資,既使入門門檻是學歷,後面花錢買的依舊是公司需要的能力。
前幾年各大學流行的教育學程,供應出來後在今天社會上有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況呢?
對照韓文系,對比幾十年前,價值貶值的情況還不至於這麼嚴峻
極端一點的假設,既使量的部分假設不變
那所有大學只提供教育學院課程,今天就業狀況是否會更好或更糟糕?
這個例子討論的是總體量的問題,現在往下看個別區分如何影響總體
論述問題,資料分類要能做好。
不是同一類的東西一起放進來一起做分析,得出的結果未必客觀。
要變的不只是學生跟企業,學校問題也很大。
討論這個問題當然是供需問題,但現在已經開始往下細分類找原因了

WonderDragon wrote:
跟韓國比就好了,韓國...(恕刪)


簡單從企業利潤比較就知道了不是嗎?台灣雇用人數多的企業,其毛利、淨利跟韓國比,公司營業利潤就很差了怎加薪

而這跟台灣人做生意的習慣和管理有關係,不光是經濟學上的,經濟學是探討經濟行為,台灣今天如此,那是我們的經濟行為造成的,所以是自己檢討不是亂怪

vip.1977 wrote:
社會的組成多元,其中...(恕刪)


我不會說學校沒問題,事實上問題很大,大學老師有幾個有實務背景的,還常常被工作過回來讀書的難倒,尤其是商學院,這樣的情況很嚴重的

但傳統上大學的設計是給有需要的人念的,直升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絕大多數跟我一樣都是為父母念的啦,真的為自己念的時候,一樣的科目學起來不同的
economic wrote:
我不會說學校沒問題,...(恕刪)

我很同意的你觀點,其實在我看來今天的問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個體的努力固然能打敗環境,但總體環境帶給下一代學子卻是一個非常不利的起點。
對個人來說,要最大負責的是自身的努力。
最整個世代來說,問題排序可能就能了政策、學校、個人、企業了。
pk-king- wrote:
寫得還算有物,其實這...(恕刪)


難得能在01上看到這麼長篇的經濟文,這點值得鼓勵

不過你文內的一些論點我無法同意

至少你總結里第2和第4是互相衝突的

第一,台灣資源貧乏,大部份的能源和原物料都是進口的,因此企業加薪所帶來的

負面通膨影響會小於加薪所帶來的擴大內需的效應,再來,由加薪所帶來的緩和通

膨,絕對好過於由于薪資停怠所帶來的通縮

再來,你說到的國內總所得(GDP)過度集中於資本家與企業家,未分配到一般受薪階級其實就是被台灣政府政策所影響

像是營業稅在2009從25%降到17%,這做法大大的降低企業的經營負擔,可是人民卻未見企業有所回饋社會(加薪,擴大投資等)

這時以政策來強制企業有所回饋社會,不是很合理嗎

。。。。。。。。。。。。。。。。。。。。打到這才發現這是轉帖
政府最大的權力,在於法律跟稅收的制訂,這根本不是資金多寡的問題

1.營業所得稅回升到25%

2.房地產實價課稅,稅率1%以上

3.股票交易稅降低,最好能跟美國一樣零稅金
 有錢人才會把錢丟在股票裡面讓企業籌資容易


以上三點,不用任何資金,但能給財富重分配起很大的作用

damk wrote:
難得能在01上看到這...(恕刪)


轉貼!也要花時間的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