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寫得還算有物,其實這篇算是集成,大部分的都有人提過了,只是沒人系統性整合,剛好拿來打了老要央行貶值~支持多元教改的人一巴掌,雖然我覺得還是有很多討論空間,例如22k政策,老闆是否絕對理性,資源(土地)政策的壟斷...等,反正見仁見智~~(轉貼有物報告;作者: Spark Wang )


~~~~~~~~~~~~~~~~~~~~~~~~~~~~~~~~~~~~~~~~~~~~~~~~~~~~~~~~~~~~~~~~~~~~~~~~~~~~~~~
不是被企業打壓,而是企業缺乏競爭力

王品戴前一天剛說完「月領3萬再跟爸媽要2萬」,台積電張接著同意「月收入若不到5萬元,千萬不要儲蓄」。父母輩的還來不及拒吃王品,才發現沒辦法為了抵制台積電連智慧型手機都不用。但說真的,核心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是不是要靠爸或要不要月光,而是 — 為什麼我們薪資會這麼低?


大學畢 起薪倒退13年?


2013年06月06日的蘋果日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大學畢 起薪倒退13年」。勞委會調查發現,2012年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僅26,722元,和13年前(1999年)首次調查相比減少740元。看到這樣的標題,就可以想像媒體會以產官學勞四方互相攻訐指責為主要的報導方向。官罵產不加薪、產罵學不培育、學罵勞不努力、以及勞罵官不作為。最後以罵政府作結,反正現在政府最討人厭。應該要一起解決問題的四方人馬彷彿坐上麻將桌,不但不合作,還相互猜疑,深怕一不小心放了槍讓誰胡了牌。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在直奔結論之前,讓我們先回到原點 –「大學畢業新鮮人」。這是教育部公告的大學畢業生人數: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根據統計資料,我們發現100學年度大專院校畢業生的數目,相較於88學年增加了67,683人或27.3%。如果我們涵括研究所的數據一併分析,我們發現碩博士畢業生人數同期間更增加了45,699人或250%。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以經濟學的供需理論來分析,2011年大學畢業新鮮人的供給量比12年前增加了67,683人。除非企業的需求量也有相對應的增加,否則依照供需法則,「價格」(在這裡指的是「薪資」)自然會下滑。除此之外,大幅增加的碩博士畢業生以及畢業三年內的大學生,也可能被企業視為是應屆大學畢業新鮮人的「替代品」。而更糟糕的是自91學年度起,台灣每年都有超過31萬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可以說是年年大盛產。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從總量的角度來看,內政部指出2010年底15歲以上的人口中,大學學歷以上者就占了25.1%。換句話說你在路上隨機碰到四個人,只要他們不是小屁孩,其中就有一個至少大學畢;而在2000年時,這一比率還不到10%。再跟國外比較,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2012年,在美國25歲-29歲的人群中,只有33.5%的人持有學士學位。而2010年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國內20~24歲年齡層人口中,高達61%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看到這裡,幾乎可以確定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總而言之,這十年之間台灣的大學以上學歷者以年複合成長率9.6%的速度快速增加。就算以最狂野的想像力來估計,也知道企業同期間對「大學學歷以上應屆畢業生」的職缺「需求」不大可能等幅地猛爆成長。就雇主而言,大學生從鳳毛麟角的「奢侈品」,到現在產量大增的「正常財」,「買家」所願意付出的價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為什麼四十五到六十歲左右的企業主常把「現在大學生跟以前不一樣」掛在嘴邊。在這個情況下,大學畢業新鮮人的起薪下滑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就讀大學應該是年輕人的選項之一,而不是唯一。即便是美國,年輕人中也僅有三成有大學學歷,而台灣的比例則是兩倍。台灣的勞動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高學歷者嗎?如果進入大學是為了追求知識真理或自我實現,那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取得大學學歷當成提高薪資的入場券,從26,722的平均起薪以及四年的機會成本來算,這個算盤顯然是撥不響。究竟台灣需不需要那麼多大學學歷?還是說在教改過程中被弱化的技職教育應該被復興?就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分析。


解決薪資停滯,應強迫企業加薪?


在畢業生低薪的議題上媒體同時提到:「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僱主不願給勞工合理待遇,政府又未能合理提高基本工資、屢次以政策打壓工資,讓國內薪資停滯問題嚴重。」身為一個上班族誰不想加薪哪!但單純要求全體企業加薪沒有辦法解決低薪的問題。多數人認知的「薪資」是「名目薪資」(nominal wage),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量。簡單來說月領四萬元的人名目薪資就是四萬元。然而一般民眾更應該關心的,其實是「實質薪資」(real wage)。(實質薪資= (計算期之名目薪資/計算期消費者物價指數)x 100)

中文意思是把物價因素剔除,來還原薪資的真實價值。舉個極簡的例子,假設一個上班族月領薪資20,000元,而且薪水只能跟蘋果哥買蘋果吃來過活,一顆蘋果目前要價40元,那你的實質薪資就是500個蘋果。
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數在未來的變動狀況作出儘可能準確的估計。也就是說如果政府準備要求企業將月領20,000的員工薪資提高一倍到40,000元。蘋果哥在 PTT 八卦板上先看到這個消息,為了謀取最大利益,會在薪資提高當天開門前,就把蘋果價格提高到每顆80元。所以很遺憾的,上班族的實質薪資還是維持500個蘋果,名目薪資的提高僅僅只造成了通貨膨脹。這就是所謂的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直觀地希望政府強迫企業加薪,並不能解決台灣實質薪資偏低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再透過另外一個面相,告訴大家企業家在這麼議題中是不是被妖魔化。(貨幣幻覺:在經濟學上,金錢幻覺(money illusion),又稱貨幣幻覺,是指人們傾向於認定貨幣的名目而非實際價值。換句話說,金錢的面額數字(名目價值)常被誤認為其購買力(實際價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現代的法定貨幣並無內在價值,而其實際價值源自於購買貨品與繳稅的能力。)

企業沒有強迫勞工接受低薪

企業到底應不應該對低薪環境負責?應該。但企業有沒有用低薪壓榨勞工?這就要打個大問號。台灣的勞動市場相當自由,一般來說員工只要覺得待遇不好,隨時可以尋找更高薪的工作;而且一旦找到新工作提出離職,原雇主幾乎沒有能力強迫你留下。除此之外,也沒有聽說過企業主曾私下達成協議,形成聯合壟斷(cartel)壓低全台薪資來壟斷勞動市場。換句話說勞動市場的價格機能(price mechanism)充分運作。在這情況下,勞工所得到的薪資理論上就是合理薪資。生產者理論告訴我們,廠商為了最大化利潤,會生產在 MR(邊際收益)= MC(邊際成本)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廠商每多花一塊錢的成本,必須要有大於等於一塊錢的收益。舉例來說,王建民目前在多倫多藍鳥隊的薪資不高,因為球團不確定他可以帶來多少勝投(這裡我們簡化為等於球團收益)。如果接下來王的表現得像個賽揚獎候選人(邊際收益 MR 增加),這次合約到期後勢必有更多球隊捧著更高薪資(邊際成本 MC 增加)來聘請這個巨投。講得更白一點,企業主用人講求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現在台灣很多民眾仇富反商,認為企業主很陰險,只花三個人的成本來請四個員工,剩下放自己口袋而造成低薪的環境。但其實這有邏輯上謬誤。除非全台灣的企業主都達成這個低薪協議形成聯合壟斷,否則員工可以決定離開壓榨的壞老闆尋找新工作。而小氣雇主長時間找不到員工(或只能請到生產力低下的勞工),只好調高薪資福利來取得人力資源。而且其實老闆真正喜歡的是花三個人的錢請兩個強者作四人份的事(按:薪資提高),如此一來管理方便效率又好成本也低。這個調整程序會進行到每多花一分錢成本無法多創造一分錢收益為止(MR = MC)。所以如果台灣勞動生產力強悍且不可替代,能為廠商帶來超高的利潤,為了競逐這個稀少性資源(台灣勞動兄弟),外國企業將爭相前來設廠,本土廠商也被迫提高薪資爭取員工,引爆人才短缺。不過很可惜上述情況並沒有發生,富比士雜誌反倒認為低薪是台灣的競爭力來源之一,顯然台灣的勞動生產力目前並沒有辦法創造更高的價值,而非企業主刻意壓低薪資。

企業對低薪環境的真正責任 — 缺乏競爭力

經濟學家將生產要素分為土地(land)、資本(capital)、勞務(labor)以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所謂企業家精神,這是指企業家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努力創新和承擔風險的能力總和,有時簡稱為「企業家才能」或「管理才能」。比較以下兩家公司的基本營運狀況,可以了解為何我們的企業主無法提高員工薪資。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雖然這個例子極端了一點,但也說明在行動裝置供應鏈中,我們的製造業一哥的位置非常不利,上游設計者則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我們的企業家對於如何創新、如何與對手競爭、如何配置資源取得供應鏈中有利位置,以及如何經營品牌等「企業家精神」核心能力的掌握度,普遍不佳,進而深遠的影響到整體企業成長與獲利。成長緩慢將使企業無法聘用更多員工,而獲利微小則無法以更高的薪資條件留住人才,長期下來造成低薪的死亡漩渦。也許是台灣公司多為家族企業,對專業經理人制度的不信任;也可能是老企業主不願交棒,許多六、七十歲的董事長都還在一線奮戰。反觀 S&P 500 企業 CEO 平均年齡53歲。70歲的經營者在精力、觀念、創新與新知識的應用上要勝過53歲的競爭對手,確實是相當不容易,也就像前阿里巴巴CEO馬雲說的:「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經營者如何運用手中的資源與管理上的智慧,帶領員工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並進而提高其薪資條件,也是台灣擺脫低薪環境的一大課題。長達十年的低薪環境,理論上台灣應陷入惡性通貨緊縮與經濟成長倒退。但這兩者都沒有發生,反而房價一路飆漲。若說低薪造成台灣貧窮,顯然滿街的名車與名牌包並不支持這個說法。這幾個相互背離的現象,其實是因為經濟成長分配不均的結果。

不患寡,患不均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台灣人到底富不富有?大哉問。經濟學問題永遠有個標準答案,就是「看狀況」("It depends”)。富不富有端看從哪個面相探討。我還是從大方向切入。下圖是過去2000年以來台灣幾個主要競爭對手國家「名目人均 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較圖。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上圖中澳洲跟新加坡看起來超強的,13年來名目人均GDP大幅提高。表現最差的是日本跟台灣。日本13年來幾乎沒有任何成長,而台灣則是被韓國超過成為墊底的國家。與薪資問題一樣,人均 GDP 也存在著「名目」與「實質」的問題。在處理國內所得統計資料的時候,經濟學家會透過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手法來消除各國不同物價匯價水準差異所造成的數據失真。白話文就是透過 PPP 讓大家回到同一個起跑點去算出實質人均GDP。而且有意思的地方來了;經調整購買力平價後的人均GDP,台灣的排名大幅的改善。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新加坡真的超級,在 GDP 大幅上升的同時還能維持物價穩定,使得 PPP 後人均 GDP 衝到第一名。澳洲顯然物價增速追過了 GDP 成長,排名落到了第三。相同的韓國雖然名目人均 GDP 增加不少且超越台灣,但同期間物價也是大幅上揚,造成韓國調整 PPP 後的人均 GDP 反而敬陪末座。台灣雖然名目人均 GDP 表現不佳,但由於通膨相對緩慢而使得購買力平價後的人均 GDP 大幅上揚。所以我們也別太過羨慕或想效法江南 style,事實上新加坡的表現更值得我們學習。接著我們再挖深一點來看到底台灣的財富哪去了?2012年台灣名目人均 GDP 有20,328美金(約60萬台幣),PPP 後的實質人均 GDP 接近40,000美金(約120萬台幣!)。那為什麼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今年2013年第一季上班族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6,683元,倒退回十四年前水準;實質平均薪資則為53,689元,也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呢?我們用收入所得法(income approach)計算 GDP,會發現 GDP 由五部分構成:

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靠小學生的數學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GDP 在這十幾年間有所成長,但薪資卻倒退了,利息這十年間不用說也大幅下滑(十年前的利率可是相當高)。剩下的三個要素中,稅基本上與另外四項呈現正相關。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租金與企業獲利造就,或者更準確的說,掠奪了這十幾年來的 GDP 成長!而能夠產生租金與企業獲利的,無非就是資本家與企業家。



談到這裡,我們對「大學畢 起薪倒退13年」與「首季實質薪資 倒退至16年前」這兩個事件有了初步的結論:

1.量產高學歷畢業生對就業市場提供了大量供給,但需求無相對應的成長,供需失衡造成群起薪下滑。
2.政策性要求企業加薪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推升通膨。
3.企業並未壓榨勞工強迫低薪,而是無能為股東與員工創造更高的價值。
4.國內總所得(GDP)過度集中於資本家與企業家,未分配到一般受薪階級,造成薪資退滯無法分享經濟成長果實。


所以,台灣薪資滯退的問題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複雜的情勢所致。但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與短視,一個國家經濟與人民福利進步本來就不像高鐵一樣直線到終點,而是經過一連串試誤與權衡的羊腸小徑。希望產官學勞四方能夠正視問題,提出長期的解決方案,讓目前的低薪環境成為黎明前的最後黑暗。











pk-king- wrote:
寫得還算有物,其實這...(恕刪)


寫得很棒,但超懷疑有多少人願意且能夠從頭看到尾,有多少比例可以看懂
但這是從經濟學來看的,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有時相互衝突,台灣薪資低跟社會文化、企業文化、企業管理也有很大的關係,這會影響經濟行為的
pk-king- wrote:
寫得還算有物,其實這...(恕刪)


分析的很精準實在是難得的文章。

但還要再加分析酸民變多,仇富變多,哭餓的變多。
雖然出發點是好意,也有嚐試多方面分析;但若從現實的觀點來說,只能說是一篇學術性的文章而已.雖不是很想與板大所發之文作反駁,但文章的最後一句要產官勞學四方去思考一個長期可行的方式,實有本末倒置之感;試想以國內現況來說,勞工弱小勢微,甚至有的根本不關心本身權益...,至於另方如企業本身而言,試想若能用22K請到人,為何要用更高的薪水呢;而就學者或是官方來說,才是真正有能力與權力去執行改變之人,但以目前來說,要它們作一件對得事~只能說很難~

默桐 wrote:
雖然出發點是好意,也...(恕刪)


又是那種認為官方可以改變的觀點,政府能做的很少的,老是怪政府是沒有用的,他能夠改變的非常有限,尤其以台灣政府擁有的資源,這跟政黨無關,不信可以換人做的時候大家一起看,那是本質的問題

meme123 wrote:
分析的很精準實在是難得的文章。

但還要再加分析酸民變多,仇富變多,哭餓的變多。...(恕刪)


很顯然~~~

您並沒有認真看完~~

pk-king- wrote:
1.量產高學歷畢業生對就業市場提供了大量供給,但需求無相對應的成長,供需失衡造成群起薪下滑。


人均GDP並沒管是不是大學生.
所以重點不在大學生太多, 而在勞動力的供需失衡.

GDP 要成長, 就要靠生產元素的增加. 就你文章所言,
生產要素分為土地(land)、資本(capital)、勞務(labor)以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這十幾年來, 土地沒有增加, 資本流向中國, 企業家守舊, 所有GDP的成長全靠勞務的增長.
也就是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的本土勞工, 大量的外勞, 超時工作.

雖然勞工造就了GDP的成長, 但薪資卻是由勞資的供需決定.
大量的勞工供給加上流出的資本, 結果自然是薪資降低,
所有成長利益自然是資本家與土地擁有者一口吃下.

若以年齡來做區隔, 最大的受害者自然是沒有資本與土地的年輕人.
他們在這個遊戲中沒有任何勝算, 有富爸爸勝過一技之長.
年輕人沒錢, 每天都在工作, 沒時間生, 不敢生, 生育率下降.
如此人口減少, 於是導致GDP下降, 為了維持GDP又引進更多的外勞...
如此惡性循環, 台灣只剩下資本家跟外勞, 成功從代工王國轉型奴工帝國...

會產生這個局面,原因有一是中國廉價勞動力的興起資本外流, 二是外勞的引進.
而要破解這個局面, 最消極的就是等中國勞動力價格上升.
積極一點就是引進外資直接投資提供就業機會與更好的企業文化提升生產力.
再積極一點, 就對土地擁有者與資本家加重抽稅, 並拿抽到的稅來補貼年輕人.
以及縮限低薪外勞人數, 但這可能對GDP造成傷害.

以上道理都非常簡單, 所需理論大一經濟學講的一清二楚.
但是一堆博士長官卻沒人做, 為何? 呵呵.
名目GDP走揚,高齡失業與低薪就業卻同步增加,可從
三角貿易、生產要素去解。

2國貿易模型的大對小, 或者OLM都可以套看看。

不過現在政府運作已排除貿易經濟評估,一句"利大於
弊"就得解....

如果自由貿易有利:
1.為何墨美簽約後經濟停滯30年?
2.為何中國20年前不跟美國簽自由貿易?
3.為何日本40年前不跟美國簽自由貿易?
.....

pk-king- wrote:
寫得還算有物,其實這...(恕刪)
cuteyu wrote:
會產生這個局面,原因有一是中國廉價勞動力的興起資本外流, 二是外勞的引進...(恕刪)


+1

基本上就是企業大玩勞動套利
以及本世紀主流產業的"商業模式"
不容易創造獲利,而且往往大者恆大,贏家通吃

在實體經濟、賺錢沒有過去容易的現在
講白了,就是有老本的那群人在欺負沒本的~
或許待會底下又會有一些特殊例子
不過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如此
你說外面的陽光依然~~http://blog.roodo.com/onlymusic/
economic wrote:
又是那種認為官方可以...(恕刪)
當握有權力與最多資源的一方卻說:能作的事不多時...;真的能自求多福而已.但也請教是何種本質?與為何台灣政府能作不多?當然換黨做看看也是一樣的說法,也是目前較為不解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