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0831 wrote:
大家討論一下:
有鑑於現今社會的大部份資源都集中在少部份人的現象,這現象很類似於政府播遷來台時的狀況,當時政府實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德政,達到了均富的效果。(恕刪)
以為在玩大富翁, 沒事可以用個均富卡嗎

播遷來台是含蓄的說法, 其實就是國民政府在大陸輸光光, 跑路來台灣. 既然是跑路, 最多也只能帶著黃金鈔票來台灣, 土地房產自然是帶不來的. 所以當年耕著有其田, 分的是台灣人的土地, 自然是分不到統治階級的土地, 對統治者當然不痛不癢. 要是國民政府那麼佛心, 怎麼在大陸的時候不要來個耕者有其田呢??
如今的統治階級, 哪個不是房子田產一堆, 三代公務員還可以財產幾百億. 再來一次耕者有其田?? 又不是頭殼壞去, 那會革了自己的命啊
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臺灣水泥、臺灣紙業、臺灣工礦、臺灣農林公司的股票)
但當時每個地主的處理方式不同,造成有些人變成"受害者",要記得,當時這些土地都是農地,最多就是租給佃農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因中小地主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晉身為工業資本家...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例如鹿港辜家掌有台泥,後發展成和信、中信兩大集團,便是顯例
不是說房價看跌? 窒息量 ?
現在如果政府用市場價格徵收,也許很多地主也不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