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數據,比例最高的是年薪40萬,中位數大概在年薪50-55萬,真的是低薪國家,慘。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可能只靠有錢人在消費,再怎麼有錢也只有一張嘴一個肚子。除了低薪,加再上獨步全球的高房價,大除了前10%的人外,一輩子都被房貸綁20、30年而無法大膽消費,內需市場怎麼會活絡(現在年青人的躺平心態,其實也是一種活絡內需的方法),沒有內需市場支撐,各項內需產業只會不斷萎縮。看看我們的民生工業跟中國淘寶上的產品活力就好,同類型產品,對岸一年2款,我們一款賣5年,怎麼競爭?也難怪現在各種家用小家電幾乎都是中國貼牌產品。
全台統計數據,而且是PR值不是平均值(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就開槍),這應該算是很客觀的,沒什麼好作假,只是數據解讀要看個人用什麼角度來看了,個人認為最好搭配其他統計數據來看,如:1、年齡別:一般人職業生涯(工作年限)大約在30~40年間,理論上薪資是持續增長,同樣專業領域,剛出社會怎麼跟工作十幾二十年以上的人比,人家都主管了,你還是基層中的基層。2、職業別:三師(指有在執業的,不是剛考到牌領死薪水的)醫師、律師及會計師(聽說建築師現在沒以前吃香了)或是機師、科技業工程師,還有金融業(尤其是公營、公股行庫)薪水都不低,薪水低的是一般製造業、服務業基層人員,這種不太需要專業或所需培訓期短的,就是大家一般認知的低薪,事實上社會中高薪資的人真的不少,而你的生活圈(同溫層)決定你以為大家的薪水。3、地區別:雙北市、新竹市,受惠首都圈及科技園區等,負擔的起高房價(租)、高薪水及其他較高經營成本的的企業才能設立這在些條件比較好的地方,自然能吸引高質量的人才去這裡就業,因此這些地區人的所得就比較高,非六都以外的都市,如果不是第2點那些特別高薪職業的人,薪資水準自然不可能高到那去。譬如你想開間公司,需要人才都是較好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從事比較高技術的產品或服務開發,如果沒有政府科技園區的資源或租稅土地優惠,你會想開在都會區還是花東、雲林、南投,還是屏東?就連最基層的餐廳服務生,在台北月薪3萬多都不見得找的到人,但這水準放在六都以外,絕對算是不錯了。另外,這只是"薪資"統計,不含其他股權獎勵,還有其他所得,現在台灣貧富差距擴大,有時後你嫌人家月薪領3、4萬元,但人家月花7、8萬元啊,家裡做生意的、包租公(婆)的,或是有祖產碰上都更、重劃的,光是長輩無償提供或是資助(大部分)房款,這一點就打死多少領死薪水的上班族了?想想看,每個月3、5萬元的房貸差距,夠你們夫妻一年出國幾次、年年換新iphone、甚至幾年換一台進口小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