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2/10/18
工商時報 李書良
繼福斯汽車(VW)近日傳出將投資中國地平線機器人及合資企業24億歐元,共謀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後,17日再傳出另一家德國車企巨頭計畫增加在中國的投入。寶馬集團(BMW)將於2023年結束在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電動車型,並在該年底前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
英國媒體指出,繼本田在2016年決定退出英國後,寶馬此舉進一步打擊了英國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製造領導者的雄心。
英國泰晤士報17日報導,對於寶馬何以「捨牛津、取中國」,寶馬MINI品牌的新任負責人沃斯特(Stefanie Wurst)直言,這是因為牛津工廠「沒有為電動汽車做好準備」,寶馬的下一代純電動車型MINI Aceman明年將改在中國生產。
報導稱,MINI Aceman是一款純電動SUV,概念車已在今年7月進行全球首發,並於9月底在上海亮相,作為其亞洲首秀。
沃斯特表示,牛津工廠必須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同時生產電動車和燃油車,導致運行效率不高,工廠需要拆除舊的裝配線,透過改造和投資來生產電動車。因此寶馬決定,牛津工廠自2023年起僅會專注於製造汽油動力的MINI車型,至於純電動車生產線何時才能重返英國,目前尚無確切日期。
中國在官方與民間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是世界最大、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產銷可望挑戰600萬輛,創下史上新高,也成為各國業者兵家必爭之地。2021年11月,寶馬MINI曾經表示,中國正成為MINI在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也是MINI的全球戰略重點地區,2023年MINI將在中國生產兩款純電動車型。
...............
電動車 每年倍數成長 台達電 都只配息5元 股價直上已經 268.5元
雙虎 應可分到一杯羹
Digitimes 2022-10-18
近期市場陸續傳出面板需求的崩跌即將進入尾聲,外界期待的落底時刻即將到來,而驅動IC業者對此也蠢蠢欲動,雖然業界普遍並不認為需求會有大幅度的反彈,可能還會在相對低谷停留一段時間,但價格戰的風聲已經四起。
市場已經有風聲傳出,包括聯詠、奇景等領先大廠,很有可能在第4季就陸續啟動更激進的降價策略來爭奪TDDI和大尺寸DDI的市場,最主要的優勢還是來自於整體8吋晶圓稼動率從第2季下旬一路鬆動至今,驅動IC大廠可能已經憑藉規模優勢談到更好的成本結構,加上需求端開始反彈,因此有更多的降價空間可以運用。
外界普遍認為,由於不少驅動IC業者在先前供不應求的市況下,價格調漲幅度驚人,毛利率逼近甚至突破5成的業者所在多有,因此這波價格戰的下殺力道恐怕也不容小覷,這對於驅動IC業者來說自然是龐大的壓力。
===========
面板報價反彈上漲,不是來自市場需求起飛,而是面板廠虧損慘重後學乖變聰明,集體減產4成,拉抬報價...
面板減產拉價,對上游暴利的 IC業者是壞消息.
過去面板廠盲目擴產,殺價衝量, IC 業者的出貨營收和獲利才能持續高飛.
疫情前, 手機年出貨有15億支,疫情時,人類外出時間大幅減少, 手機年需求大幅衰退到12億支,,疫情結束後,因手機IC性能和續航力大增,照相功能再進步有限,若沒有殺手級的應用或遊戲APP出現,人類換機頻率變低.
疫情前,NB年需求1.6億台,長期微幅衰退,疫情期, 低價Chromebook 需求暴增, NB年銷售超過2.2億台, 但疫情結束後,可能又退回正常的 1.6億台.
車載面板和商顯,教育白板市場 是有大幅成長,但是市場基數太小,出貨量有限.沒法像 NB,手機是用億為單位計量.
大陸千元電視月售數十萬台 讓「隱形窮人」意外現形
編輯 劉哲琪 報導
發佈時間:2022/10/16 16:47
看附圖 微博是9月多的討論串
大陸市場大,但低端市場也很大...
pqaf wrote:
面板落底時刻逼近 兩...(恕刪)
《DJ在線》TV面板65吋以下先漲;11月可能續彈
面板報價經過連續幾個季度下跌後,在上游面板大廠相繼降低產能利用率減少供給量,以及下游積極出清庫存下,今年10月份部分尺寸面板終於看到止跌回穩,65吋以下電視面板初試水溫先漲1-2美元不等。
基於全球總經環境和消費市場狀況沒有起色,目前下游品牌業者大多仍嘗試以各種理由和方式抗拒任何尺寸面板報價調漲,但從面板製造廠商的決心來看,主流尺寸電視面板很可能11月還會保持溫和小漲局面。
若電視面板價格能在第四季保持穩定或順利展開反彈走勢,即使IT資訊應用面板價格持續走跌,推估仍有助於面板大廠包括友達光電(2409)、群創光電(3481)等等第四季損益狀況有所改善。
不過,實際電視面板價格表現如何,最終還是要看品牌客戶端對於面板漲價的可接受空間和促銷成績。畢竟這一波電視面板報價調漲主要是來自於供給端的控制,就需求面來說還是處於修正狀態。
至於今年農曆春節假期較早,一般認為對於大尺寸面板需求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但品牌客戶到底備貨多或少,還是要看近期幾次促銷表現而定。
整體來說,因為大尺寸面板包含各項應用合計佔總產能去化比重8成以上,來自於電視和資訊應用產品的終端需求與品牌備貨力道,是影響面板產業景氣方向的關鍵,但目前面板價格還處於賣方與買方拔河階段。
主要是現階段總體經濟大環境與終端消費市場變數仍然相當多,面板價格若僅靠面板製造廠商減少供給量來控制,穩定度還是稍嫌薄弱。
下游品牌業者大多仍嘗試以各種理由和方式抗拒任何尺寸面板報價調漲?

跌價的時候怎沒有看到下游品牌業者抗拒面板跌價?面板漲價就抗拒,跌價就爽爽收貨,面板跌價也沒有看到品牌廠商出來靠腰說我們電視是賠錢賣,不管面板漲跌,品牌業者還不是將利潤加上去販賣。
pqaf wrote:
兩岸驅動IC殺價大戰山雨欲來
華為強攻驅動IC,會衝擊台廠嗎?

驅動IC向來是韓、台廠主導,不過,華為及子公司海思近期發展驅動IC動作頻頻,引發市場討論。IC設計中驅動IC難度較低,如今被陸廠鎖定,相關台廠是否可能面臨衝擊?
疫情使宅經濟猝起,驅動IC(驅動面板或LED的IC)轉眼成全球搶購標的,相關台廠終脫離長期微利窘境,在難得的大好行情中賺得滿盆滿缽。
而華為,則將是這個市場中的新玩家。近期華為鎖定驅動IC設計研發、投資,進程不斷。
業內人士形容,「華為如果是大陸科技業的皇冠,那海思就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如此讚譽其來有自,儘管中國大陸半導體整體水平仍落後美、台、韓等國,但華為長期培養子公司海思有成,去年上半年,海思首度登上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名單。
不過,海思以往主力是設計華為手機處理器單晶片,為何能夠設計這類高難度晶片的它,現在卻要「降維打擊」,進入門檻更低的OLED面板驅動IC?
主因是受到美國制裁威脅日升,華為需要加速零組件自產比率。華為布局動作,包括旗下哈勃科技已入股40餘家半導體廠,5月又入股中國國內最大AMOLED驅動IC設計公司雲英谷。海思則是2018年起耕耘OLED驅動IC設計,近期傳出開始試產,年底或明年就會推出的消息。
華為擁有手機、電腦、平板、智慧手表等產品線,這些產品皆須驅動IC,但因受美國制裁威脅日升,因此華為內部加速零組件自產進程,並由其下海思開發。綜合外媒、外資報告,海思早在2018至2019年間,就為此開始投入驅動IC設計。

相關資訊引發市場熱議,由於OLED驅動IC向來由台廠如聯詠、瑞鼎等,與韓廠三星、MagnaChip主導,如今擁有高階IC設計能力的海思,將跨入相對低階的驅動IC,是否將衝擊台廠?抑或無足輕重?值得觀察。
觀察重點一:上下游能否銜接?
海思進軍驅動IC可謂流年不利。外資報告指出,目前海思驅動IC是由大陸本土晶圓廠中芯國際代工並試產,量產良率、性能尚不明朗。
不過,要尋求技術更佳、產能更大的海外廠商支援,可不簡單。資策會MIC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封測廠訂單滿手,在有能力選擇客戶的條件下,不會冒著風險承接大陸IC業者的訂單,以免未來中系客戶遭美國制裁而砍單,連帶衝擊自家營收。
觀察重點二:看似簡單,但仍須走完學習曲線
業內人士指出,驅動IC比起處理器、繪圖、AI等高階IC,技術含量較低,但海思仍需跨過相當門檻。
舉例來說,驅動IC廠商須適應不同面板規格,找出最佳方案。此外,驅動IC在系統中會遇到靜電保護、能耗、穩定性等各類問題,能妥善處理這些疑難雜症,就是最終綜合決定客戶接受度與產品成敗的因素。
而這需長時間與客戶合作累積經驗,也是新進者想要追上韓廠、台廠,必須走完的過程。
觀察重點三:美國制裁下 大陸半導體發展逢壓
美國政府阻擋大陸使用半導體設備、工具。而大陸要靠入股外國公司「跳級」增進實力也舉步維艱。今年3月,中資欲收購韓國驅動IC廠MagnaChip,後遭美國政府阻攔就是一例。
海思驅動IC,儘管由大陸本土設計、代工,但終難擺脫制裁陰影。歐系外資報告指出,海思曾因逢美國制裁等瓶頸而推遲開發進度。且其晶圓代工,若要轉移到主流的「28奈米高壓製程」,沒美國科技會「更加困難(even more difficult)。」
短期台廠地位難撼動,長線則需觀察
整體來看,海思在驅動IC事業目前仍無太大進展,外資也認為,考量技術、供應鏈支援不足,未來對既有廠商僅有微幅的威脅(limited threat)。
而目前還存活的主流台廠可謂身經百戰,已卡好市場定位,大多也有10年以上客戶關係,地位尚難撼動。
但長線發展,則有更多變數。
鄭凱安指出,中國已是顯示產業(面板、LED、電視等)大國,為避免受制於人窘境,驅動IC自主製造已是既成產業政策,中資試圖收購MagnaChip以取得技術、產能,便證明大陸的戰略思維。
他認為,大陸廠商短期需要在技術、供應鏈配合上慢慢磨合,但未來「可能會是威脅」,長線動態值得台廠留意。
=========================
1.AMOLED領域韓廠因其技術優勢份額佔優。三星旗下LSI在2020年佔據超一半AMOLED顯示驅動市場份額,作為三星顯示SDC的專屬供應商,LSI和美格納(前身為Hynix半導體)尚未與中國大陸面板廠展開合作。聯詠和瑞鼎是2020年中國大陸面板廠的主要AMOLED驅動芯片供應商,市場份額在2020年分別為7%和6%。
2.TV面板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最高,技術壁壘相對門檻低,TV領域是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整體份額較為接近,其中中國大陸廠商集創北方和奕斯偉也佔據了一定份額。
3.MNT驅動IC目前仍然不是新進廠商的第一選擇,但隨著產業轉移份額快速增長。似然MNT驅動IC產品本身與TV的驅動IC規格差距不大,但因整體規模、產品多樣性、定制化等原因不是新進廠商進入市場的的第一選擇,目前集中度較高主要為台廠主導。但目前老共面板產商奮起直追,大陸的集創北方、奕斯偉以及新相微等也隨著MNT的面板產業轉移至大陸份額快速增長。
4.NB驅動IC基本完全由台廠主導,技術門檻較高:
從供應商來看,中國大陸方面除京東方早期通過G8.5代線的開創性生產方案快速佔領市場為全球第一外,2-4位均為台廠和韓廠,目前在NB線中大陸廠商尚未掌握主導權。
由於NB尤其注重功耗、畫質及COG設計等特點提高了驅動IC的技術門檻,其供應完全由台廠主導,第一的聯詠和第二的瑞鼎佔據了超過60%的份額,大陸廠商參與度相對TV和MNT更低。
2021年也因供給方的高寡占,導致驅動IC成為NB面板供應的掣肘,特別是因為技術門檻大陸廠商較難快速形成補充。
除了技術門檻外,由於NB驅動IC的通道數、COG設計以及功耗等因素考量,一片12寸晶圓能生產約5K的TV驅動IC或7K以上MNT驅動IC,但僅能生產2-3K的NB驅動IC,預計2022年依然有缺芯擾動的情況下NB的驅動IC供需改善晚於MNT和TV。
個人意見(1):
如果是看向友達明後年的1.75(?)的配息,那殖利率為5%,就可以漲到約35元。這時可以看作,友達成為大部頭資金的避風港,或者避險口袋。
個人意見(2):
如果把眼光看向產業前景,那麼到明年的中國面板廠商的整頓,與面板報價的盤堅,就是重點了。由於這四年(2019~2022)間,面板報價的兩度大慘跌。個人認為第一次慘跌,當然是中國的擴產大殺盤造成的,這不用討論。而第二度面板報價大產跌,個人認為中國廠商的擴產因素不高,主要是中國3C消費市場的破滅,而這個因素則很嚴重。因為舊時的擴產量,是超過舊時的需求,然而新需求則大大減少。因此必須靠中國面板廠商的自我約制,才能夠有好的面板價格。好在中方已經沒有條件,不減產了。因此,面板價格穩步盤堅,是最有可能的長期趨勢了。
大型企業集團聯貸案第四季登場,金融圈人士透露,包括友達策略持股的富采投控和大同公司,兩大知名上市企業集團最新聯貸案近日登場,分別由一銀及台銀出任管理銀行,金額各達120億元,倘若再加計銀行業者的超額認購,合計可望在金融圈釋出超過240億元的商機。
其中,一銀出任管理銀行的富采投資控股公司120億元聯貸案,是和旗下晶元光電的新廠投資布局有關。富采投控當初是由友達集團的子公司隆達和晶元光電合併,然後合組控股公司並且以富采投控之名掛牌上市,友達則持有富采投控相當的股權。
此次的聯貸案借款期間5年,不只富采投控出面借款,還包括了晶元光電本身也是借款人。知情人士說明,該聯貸案分成甲項和乙項,甲項由富采投控作為借款人,借款項目包括周轉金以及償還其他自貸案的借款,並且支持子公司營運,主要與晶元光電有關;乙項借款人則為晶元光電,該項目則專作新的LED大廠建廠的資本性支出,並將以廠房作為擔保品。
由台銀出任管理銀行的大同公司120億元聯貸案,則為先前聯貸案的借新還舊。據指出,該案為5年期借款,聯貸利率將以1年期郵儲基準利率(目前為1.31%)加碼62點計息,目前為1.93%。
銀行指出,大同公司自從王光祥為主的新經營團隊入主,已透過資產活化處分土地的方式償還貸款,原本252億元的聯貸債權迄今僅剩120多億元,等於還了一半,因此銀行團對於此次借新還舊也較有意願繼續支持。
該案將以大同位於台北市及北部地區相關精華區的土地或廠房為擔保品,除了台銀出任管理銀行,八大行庫應會全員到齊,全案預定11月中旬結案,12月簽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