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 週五 上午8:22
【時報-台北電】友達旗下子公司達擎成立兩年,今年在智慧醫療和智慧教育市場大有斬獲,在友達集團的營收比重達到15%、相當於300~400億元的營收規模。友達總經理暨達擎董事長柯富仁表示,今年達擎營收成長逾20%,期望明年還能維持20%以上高成長,推動友達整體車用、工商應用產品的貢獻持續放大。
柯富仁表示,友達在專業醫療顯示領域已耕耘十年,在產業中具有領先位置,觀察近年台灣ICT產業擴大延伸布局智慧醫療領域,友達也希望將面板核心技術延伸到更多醫療全流程的專業領域。
此次達擎攜手凌華科技、西柏、承鋆生醫、綠創科技、慧誠智醫及廣達電腦等多家合作夥伴,展示3D醫療影像、智慧手術室、檢測診斷及遠距醫療等四大領域、多項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及醫療顯示產品。達擎以3D及A.R.T兩大顯示技術為核心,與醫療生態圈合作夥伴深入合作,推出包含3D醫療影像、手術資訊整合、放射科護眼閱片、牙科比色及遠距診療艙等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
柯富仁表示,達擎專注在工商應用和智慧場域,今年營收成長了20%,占友達集團的營收比重達15%。友達近年在車用、工商應用和智慧場域的營收都穩定成長,今年合計營收占比可望超過3成。除了智慧醫療之外,達擎今年在智慧教育市場也大有斬獲。柯富仁表示,傑可達耕耘台灣市場,今年又投資了北美智慧教育內容商Rise Vision深耕加拿大和美國市場,提供智慧教育內容管理系統,教育相關的營收規模已經超過5億元。(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袁顥庭/台北報導)
我以前說過,面板對於終端廠商而言,就是個礙眼的組件,須要常被檢討價格。所以面板製造商最佳的獲利方式,就是成立自己的終端成品商,獲取最大利潤。
一、2022年,MNT面板出貨量,預計為1.576億片,同比減少8.5%。
二、2023年,MNT面板出貨量,預計為1.563億片,同比減少0.8%。
=================
MNT只年減 8.6%, 但友達的 MNT 稼動率卻只剩70%... 友達可能被 TCL 和 HKC 吃掉很多市場..
TCL t9 IPS新廠,目前還在拿技術較簡單的 TV 試產練功, 明年才要慢慢 試產一些 MNT面板, 後續再慢慢導入 NB面板, t9 整體產能爬坡速度刻意放的很慢..
TCL 靠轉投資 中環, 太陽能矽晶圓矽材 賺大錢來養 虧損的 LCD, 但 太陽能矽材的產能現在也被 TCL 搞到供過於求, 大陸市場的矽材報價連續 下跌中...
大陸股民戲稱 , TCL 面臨 戴维斯双击(面板低谷丶硅价腰斩)的困境, TCL窮途末路, 最近再度規劃 低價定增新股 來籌措 營運資金.
非凡新聞 2022.09.03
今年夏天地球大悶燒,酷暑難耐導致用電量激升,燃煤價格居高不下,天然氣更飆出新天價,為了兼顧環保與電力,各國正在加速投資再生能源,並大力推動太陽能建置,但以目前市況來看,中國已經掌握全球八成太陽能板的生產資源,幾乎壟斷市場,台灣廠商還有突圍的機會嗎?
橫掃全球八成市占 中國廠商「陽陽」得意
太陽能產業現況可區分為「矽晶、薄膜」兩大類別,並以矽晶太陽能為主流,市占率逼近9成,其中原本又以比較便宜的多晶矽為重心,但為因應各國政策,近年逐漸轉往能源轉換效率較高的單晶矽;至於薄膜型太陽能因轉換效率較低,競爭力比不上矽晶太陽能,市占僅約一成。
細分產業鏈,太陽能上游為矽材廠、晶圓片/晶圓廠,目前全球矽材領導廠商有中國的保利協鑫、特變電工與大全能源、韓國OCI、德國Wacker、美國的Hemlock、挪威REC Silicon以及日本的Tokuyama,全球產值占比超過七成,台灣廠商在這部分的布局則相對弱勢。
中游則是太陽能電池與電池模組,也是台灣廠商著墨較多的部分,例如太陽能模組廠元晶、聯合再生、安集、茂迪,以及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等,不過台灣廠商多以內需為主,以產業現況來看,中國廠商仍以超過七成的市占,稱霸整個中游供應鏈市場。
下游則是太陽能系統建置與應用,例如安裝地面與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或是應用在路燈、交通號誌上,由於系統業者屬於產業最下游,容易受到中上游供貨與價格影響,因此很多台灣中游的廠商也開始切入下游系統廠,以整合上下游發展,不過台灣系統廠市占仍不到3%。
中國掌握供應關鍵 太陽能淪美中角力戰場
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將零碳排列入長期發展目標,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需求增溫,掌握太陽能關鍵原料生產「地利」的中國廠商,配合中國政策力挺的「人和」,幾乎完全主導整個產業的上中游,根據中國國務院統計,中國太陽能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全球占比高達76%、96%、83%和 76%。
中國政府投資再生能源不手軟,BNEF統計,全球上半年在節能領域投資金額達到2,260億美元,創下同期新高,其中中國占比高達43%;中國媒體也披露,中國上半年太陽能投資額已達410億美元、風電580億美元,年增超過1倍。
「到2025年時,全球太陽能板關鍵性建構組件,幾乎將完全依賴中國供應。任何全球性供應鏈的密集度達到這般水準,都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國際能源總署IEA
不過,中國幾乎壟斷太陽能中上游,讓美國陷入被動角色。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 直言,美國本土業者沒有製造太陽能錠、晶圓與電池的能力,這也讓太陽能成為美中貿易戰中,高科技產業之外的另一大戰場。
美國近年除了禁止中國新疆部分太陽能多晶矽輸入外,還針對中國廠商繞道東南亞「洗產地」,以規避關稅的問題嚴加調查,儘管如此,IEA仍指出,中國在太陽能板「製造階段」市占率超過8成,且2025年時可能衝上95%。
這也讓美國終於要砸錢扶植本土業者,來降低中國壟斷市場的影響,拜登最新通過4370億美元的《通膨削減法案》,其中3690億美元將用來發展能源安全與潔淨能源,目標 2030 年美國太陽能製造量能要達到 50GW。而在美中展開新能源競賽的同時,台廠到底有沒有商機呢?
台內需大有可為!太陽能裝置容量目標20GW
全球零碳排目標,台灣也有國家規劃:根據經濟部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要達15.2%,太陽能裝置容量要達20GW,但截至今年7月數據僅達到6.73GW,代表未來兩年內需市場仍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太陽能新南向,東南亞建置潮有商機:市場原先預期拜登政府抗中政策,能為台灣太陽能帶來甜頭,但美國最新緩徵太陽能關稅的名單「不包含台灣」,雖然市場認為聯合再生、元晶等大廠仍具美國接單優勢,但關稅還是讓台廠很難競爭。
不過,隨著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興起太陽能搶裝潮,台廠也搭上外銷的需求浪潮,以「打游擊」的方式,與中國廠商競爭,可能為聯合再生、碩禾等看好東南亞商機的廠商挹注營運。
2022年一場烏俄戰火,不僅燒得各國資源短缺,也讓人驚覺任何能源若被寡頭掌握,想要尋找替代品就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各國在追求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同時,又想打破中國獨大的局面,就要更積極尋找新的供應商,或許不失為台廠的突破機會。(林恬如/編輯)
...................................
中國太陽能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全球占比高達76%、96%、83%和 76% 這樣也能內捲
不過 若中國持續降價 無碳能源 對環保是好事
pqaf wrote:
研調機構【AVC R...(恕刪)
臺灣證券交易所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合編之臺灣指數系列及臺灣高股息指數成分股定期審核結果
臺灣50指數、臺灣中型100指數、臺灣資訊科技指數、臺灣發達指數及臺灣高股息指數審核結果。相關成分股納入及刪除之變動將自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交易結束後生效(亦即自2022年12月19日(星期一)起生效)。如有指數成分股在下次定期審核前之期間被刪除,將以本次候補名單遞補,候補名單自即日起生效。
臺灣高股息指數自指數審核生效日起之連續五個交易日為指數定期審核過渡期,此期間每檔股票之權重採用過渡期間權重,過渡期間生效日為2022年12月19日、20日、21日、22日和23日。
富時羅素依據2022年11月21日資料審核結果如下,彙總說明如附表:
一、臺灣50指數
(一) 成分股納入:遠東新(1402)。
(二) 成分股刪除:友達(2409)。
(三) 候補名單:光寶科(2301)、和碩(4938)、台灣高鐵(2633)、華新(1605)、緯穎
(6669)。
二、臺灣中型100指數
(一) 成分股納入:奇鋐(3017)、友達(2409)、中石化(1314)。
(二) 成分股刪除:遠東新(1402)、超豐(2441)、裕日車(2227)。
(三) 候補名單:中鼎(9933)、豐興(2015)、台郡(6269)、GIS-KY(6456)、彩晶(6116)、神達(3706)、漢唐(2404)、聯合再生(3576)、威盛(2388)、啟碁(6285)。
三、臺灣資訊科技指數
(一) 成分股納入:奇鋐(3017)。
(二) 成分股刪除:超豐(2441)。
四、臺灣發達指數
(一) 成分股納入:中石化(1314)。
(二) 成分股刪除:裕日車(2227)。
五、臺灣高股息指數
(一) 成分股納入:日月光投控(3711)、奇鋐(3017)、貿聯-KY(3665)、可成(2474)、中信金(2891)、台光電(2383)、遠東新(1402)、台塑(1301)、興富發(2542)、鴻海(2317)、京城銀(2809)、景碩(3189)、旺宏(2337)、南亞(1303)、南電(8046)、力成(6239)、瑞昱
(2379)、潤泰全(2915)、永豐金(2890)、大成鋼(2027)、台玻(1802)、同欣電(6271)、裕民(2606)、慧洋-KY(2637)、元大金(2885)、臻鼎-KY(4958)。
(二) 成分股刪除:中鋼(2002)、中鴻(2014)、超豐(2441)、台泥(1101)、陽明(2609)。
臺灣高股息指數最大成分股權重將從6.3%降至4.6%,
保留的24檔成分股平均各檔權重由3.5%下降至2.2%,
新增的26檔成分股平均各檔權重則為1.8%。
190億台幣! 印度塔塔集團欲接手臺灣緯創iPhone代工廠,蠶食大陸代工“蛋糕”
2022-12-02 17:09來源:OFweek顯示網發文
據外媒重磅報導,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正與蘋果iPhone代工廠商緯創(Wistron)談判,希望以最多500億盧比(約合190億台幣)的價格,收購緯創在印度卡納塔克邦唯一的製造工廠。
收購or合資? 塔塔集團劍指「果鏈”
據瞭解,位於卡納塔克邦的Narasapura工廠是緯創在印度的唯一工廠,為蘋果生產設備和部件,約僱用了14000-15000名工人。 報導稱,這項交易將提高2020年成立的塔塔電子有限公司(TEPL)在精密工程方面的製造能力。
經查閱,塔塔集團是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創立於1868年,總部位於印度孟買。 旗下擁有超過100家運營公司,其辦事機構遍佈世界六大洲80多個國家,併為85個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出口,全球各地的職員數量超過45萬人。
如果說「死亡、稅收、三星」是每個韓國人無法避免的三件事情,那麼塔塔集團也伴隨在每個印度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中。
當前,塔塔電子已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從其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Hosur部門向蘋果供應零部件,現已招募約1萬名員工,並計劃在一至兩年內將員工數擴增逾四萬人以上。
印度方面則表示塔塔電子與蘋果公司的獨家交易是「印度製造」的一部分,並受益於印度政府的生產挂鉤激勵計劃,所以塔塔集團就順應了這個趨勢。
相關消息也早在今年9月就初現端倪,彼時外媒報導稱塔塔集團正與緯創談判,希望能一起合作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在印度組裝iPhone。 毫無疑問的是,這將為印度提供進入電子製造業並吸引其他全球巨頭的絕佳機會。
印度產iPhone大幅提升,釋放了什麼信號?
目前蘋果在印度生產iPhone SE、iPhone12、iPhone13和iPhone14基礎款機型,在印度銷售的Pro機型來源自進口。 除了緯創之外,蘋果在印度另外兩家供應商是富士康和和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前印度還只能生產比中國落後1-2代的iPhone,而現在,印度已經可以和中國同步量產最新款的iPhone14系列手機。
不少中國消費者看到包裝背面的(Assembled in India)後,難散心中意難平,甚至有網路博主教授如何避免購買到印度產iPhone。 那麼「印度製造」的實力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產能受阻,印度的iPhone生產發展史卻一帆風順。
2017年,台資工廠緯創在印度組裝出了第一部iPhone,其透露出的信號是不言而喻的。
在2020年,印度產iPhone僅占其全球產量的1.3%,到2021年上升到3.1%,預計2022年將進一步上升到5%以上,從而在23 財年製造價值4700億盧比(約合406億人民幣)的本土 iPhone。 而根據摩根大通的預測,預計到2025年,蘋果約有25%的iPhone將在印度組裝。
另一方面,富士康生產著全球大約70%的iPhone,但由於今年在我國多次的疫情封閉管控影響,以及「鄭州富士康事件」導致iPhone 14 Pro系列的產能大幅下降。
為此郭明錤將iPhone 14 Pro出貨量預期下調至7000-7500萬台,比此前預期8000-8500萬台下調最高20%。
這一點也在海外「黑五」促銷中得到驗證,由於產能不足,外海市場出現了iPhone 14 Pro「一機難求」的尷尬場面,下單后的交貨期也被推遲到明年,不少消費者扭頭選擇了其它品牌。
面對海量客戶流失,蘋果必須重新審視維繫數十年的iPhone組裝業務。 據推測,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的iPhone組裝業務員在2萬人左右。 但根據路透社報導,印度富士康正在大力擴員計劃未來兩年在其印度南部的工廠增加5.3萬名工人,員工總數將達到7萬。
印度取代中國地位概率幾何?
整體來說,蘋果想要完全將中國大陸的供應鏈照搬至印度還是不太現實。 從蘋果公佈的2020年全球200大供應商當中可以看到,一共有約610個工廠參與了蘋果產品的製造。 其中位於中國大陸的工廠有259個,排名世界第一; 印度只有9個工廠。
因此中國大陸在蘋果供應鏈上的地位在短期內還是很難被撼動。
另一方面,雖然印度人口即將與中國持平。 但基於地緣、宗教、文化、政治等影響割裂出巨大的懸殊。 例如中國有90%以上人口為同一民族且統一使用漢語,但印度擁有包含印度斯坦族等100多個民族,使用印地語、英語、泰米爾語等數多種語言。 再加上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人員統一協調管理存在巨大難度。
除此之外,雖然印度的工作力成本雖然比中國要至少便宜五分之一,但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民主政治和這些超前的勞工保護一結合,就使得在印度投資舉步維艱。 例如工人一罷工,企業就要停工和賠償。 此外,在印度建廠還要面臨當地政府的官僚主義等,整體來看隱形成本極高。
與此同時印度還需要配套相應的道路、機場、數百家工廠、數十萬員工,印度有「胃口」吞下這麼大的「蛋糕」嗎?
《上海預防醫學期刊》上月刊出廣西省衛健委主任的研究,指中國若放寬防疫,死亡病例可能突破200萬例;染疫病例也可能增至2億3300萬例。
今年5月,《自然醫學》期刊刊出中國與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指,依據全球已發生的情況看來,中國若在疫苗接種率不足、抗病毒藥物不足的情況下解除清零政策,加護病床的需求量將較目前增加15倍,死亡病例恐達150萬例。
王必勝:大陸新冠肺炎升溫面臨5大挑戰 指揮中心防疫重心轉向監測中國疫情
Omicron變異株具高傳染力,大陸嚴厲封控也難以清零,如今防疫政策明顯轉變,封控力量大減,疫情持續擴散可能性大增。指揮中心已將防疫重心轉為監測中國大陸疫情發展。
依據各國經驗,疫情初期個案的增加速度,大都是以指數型快速成長。
王必勝認為,中國當地將面對5大嚴峻挑戰,首先這將是大陸遭遇到的第一波真正全國性疫情,而第一波疫情會衝擊最脆弱的族群。其次則是中國目前確診人口比例極低,自然免疫保護力可說是沒有,另外中國雖有多款自製疫苗,但在保護效益上或許未臻理想。王必勝進一步表示,在治療方面,各種有效抗病毒藥物的準備狀況、醫療資源的量能等,在中國大陸廣大的區域上,應該是有數量及分布的問題,尤其面對短期急遽增加的全國性醫療需求,將是非常核心且難解的狀況。
王必勝並指出,如果疫情此刻開始蔓延,那預期約會在2個月到達高峰,除了正值寒冷的冬季,更會遇到農曆春節返鄉、春運、群聚等挑戰,可以說是最不好的時間點。
王必勝說,即便Omicron的致重症及致死率不算高,但在前述的因素下,加上中國大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其產生的傷亡絕對數字會令人非常憂心。基於這些因素,他個人認為大陸進行舉世最嚴格的疫情封控是有其考量的,主要是以拖待「變」;以防疫及醫者的角度來看,衷心希望大陸人民能在最小的損傷下,成功的渡過這個艱巨的疫情挑戰。
王必勝也提醒,對於在中國工作、求學或居住的國人,建議要儘速接種疫苗,尤其是年長、有嚴重疾病的人。另外,要特別留意老人及幼童的保護。如果有長期醫療需求的國人,建議評估當地疫情狀況,考慮提前返國,避免因疫情造成的醫療排擠而延誤疾病診治。
至於即將或計劃前往中國的國人,王必勝強調,務必打好次世代疫苗再出發,同時也隨時留意當地疫情發展狀況,依自身條件考慮出發時機。對於中國疫情狀況的判斷,由於他們統計的方式不易理解,建議在那邊可以觀察醫療院所使用情形,並留意周邊的人確診的比例,來做研判的參考。
錯失時機準備好 防疫鬆綁後大陸疫情恐「災難性激增」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中國疫情一定會上升,春節又是地球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所以中國這波疫情是全世界都很緊張,因為人群聚集過後,很容易會篩選出傳播力最強、最優勢的病毒株,對疫情的加重和擴大一定有影響。
何美鄉表示,推估台灣已有1200到1600萬人感染過,還有這麼多人打過疫苗,可以說台灣疫情已經走在中國前面,所以不用害怕,她不認為任何國家的疫情會對台灣造成衝擊,除非是新的病毒。
================
北京已經決定放棄不人道的封控手段,準備躺平和病毒共存...未來2個月,中國可能出現 2億多人確診 和 200萬死亡病例.
因為 中國這波會有幾億人確診, Omicron 病毒株很可能再 演變出 全新病毒株, 中國演變出的新病毒株, 毒性和傳染力 可能變弱,也可能變強...
全球 明年2月疫情大海嘯又要來了..
黃安和 台灣通緝犯....可能要逃回台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