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imes 2024-02-27
2024年有運動賽事助陣,市場普遍認為,運動賽事有望為電視市場掀起換機潮,但實際上,依據過往的經驗,運動賽事所帶來的換機潮效應其實不顯著,比較可以期待的是,運動賽事可望帶動大尺寸與高規格電視的成長,與其求「量變」倒不如期待「質變」。
大尺寸電視需求持續成長,2023年的全球電視平均出貨尺寸首度超過50吋,預估2024年將會成長至51吋左右,有望帶動面板面積的去化。
而電視尺寸持續成長的原因,主要來自於80吋以上的超大尺寸需求成長強勁,面板廠目前以8.5代、8.6代廠供應80吋以上產品,成本可望獲得較大幅度的下降;此外,不少品牌業者也積極展開對85吋、86吋、98吋以及100吋等超大尺寸電視市場的布局,在此情況下,有望推升75吋以上的大尺寸電視出貨量,從2023年的接近550萬台,2024年一舉跨越700萬台門檻,呈現強勁成長動能。
根據群智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的OLED電視與Mini LED背光電視出貨量各約為530萬台、320萬台,預估2024年出貨量有望攀升至630萬台、450萬台規模,年增率則達約2~4成的水準。
==============
小米 11吋 android 平板 賣台幣 10400元,一支觸控筆賣 2200元.
小米 43吋 IPS 4K android TV 一台卻只要台幣 7500元,節慶活動時,折扣後價位可能低於 7000元.
一支唉鳳可以換一台85吋大電視還有找,但是消費者寧可拿去買唉鳳不要找[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個人積分:5874分
文章編號:89233148
個人積分:496分
文章編號:89233951
https://www.nova.com.tw/article/nb/content/65dda5333217f
Lenovo 於MWC 2024發布最新的軟硬體解決方案,展現在AI 創新領域與永續實踐上的持續追求。其中最吸睛的即為充滿未來風格的ThinkBook 透明螢幕概念筆電(ThinkBook Transparent Display Laptop Concept),配備全球首創的17.3 吋Micro-LED 透明顯示螢幕(註1),打造跨越虛實的無邊際視覺體驗,並以AI技術增強效能和功能性,全面提高用戶生產力、創造力和效率。
註1:Lenovo 內部研究顯示截至2024 年2 月25 日,市場上尚未有它款17.3 吋透明顯示筆記型電腦。
======================
Lenovo 搞噱頭, 向 友達 借透明 uLED 螢幕展示, 號稱是 全球首創.. 其實,其它品牌若有興趣,也可找 友達談合作...
不過, 友達 以後若要賣 uLED螢幕, 可以考慮和 LCD一起搭售, 品牌若想向AUO買 1片 uLED,必須搭購1000片LCD

2024-02-21
最新南韓業界消息指出,到2026年仍可能無法見到蘋果(Apple)智慧手錶Apple Watch搭載Micro LED。雖然蘋果正在推動Micro LED相關計畫,但Apple Watch用Micro LED成本太高,且供應鏈尚未成形。
蘋果對 Micro LED 螢幕高成本猶豫不決,供應商(歐洲歐司朗和韓國LGD)測試生產良率較低,迄今無法將 Micro LED 螢幕成本降到更容易接受的價格。
目前蘋果為 Apple Watch Ultra 顯示器支付的成本為 40 美元
micro LED距離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研究機構Omdia給出的數據顯示,一塊2.13英寸、325PPI的micro LED屏製造成本約為150美元 ( 約5000元台幣 ) 。
按照蘋果的定價策略,假如Apple Watch Ultra配備micro LED屏,那麼它的定價將達到1500美元。這些因素都可以能讓未來 Micro LED Apple Watch Ultra 的零售價推升至難以銷售的數字。
因此,蘋果短期內還無法實現micro LED的量產商用,儘管如此,micro LED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在未來替代OLED。
據悉,micro LED擁有高亮度、高對比度、超低延遲以及超大的可視角度等優點,同時micro LED採用的是無機物,它的功耗更低、更耐高低溫、壽命更長,不用擔心燒屏。
==================
路上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 手上都戴著熱門運動錶,售價好幾萬台幣, 用上 5000元的 uLED 應該很合理.
AUO 2023年底,已經實驗性,少量出貨 uLED 手錶螢幕 給幾位客戶, 接下來這2年期間可以累積更多市場和生產經驗,並改善良率,大幅壓低uLED生產成本 ,友達目標是讓 uLED每2年,降低一半成本, 現在uLED手錶螢幕成本是 150美金,2年後目標是低於 75元美金.
apple 自家的 uLED 手錶螢幕2026年若仍無法壓低成本話,也可考慮尋求 AUO支援, 或是 乾脆就買下AUO公司股票, 直接掌握 uLED 全球獨家技術 和 一條龍的友達富采、錼創生產鏈.
歐司朗好像是垂直晶片 在製程難度上比覆晶晶片難度還高 不過克服良率跟成本的話亮度好像更好!?
袁顥庭/台北報導
2024年2月28日 週三 上午4:10
面板廠彩晶公布去年財報,由於面板產業低迷、以及公司設備轉換影響產出,去年稅後淨損46.72億元,每股淨損約1.63元,不僅連續兩年虧損,虧損也寫下12年來最差。累計三家面板廠去年大虧將近415億元。
去年大尺寸面板價格反彈,不過中小尺寸面板價格仍處於低檔,友達、群創去年虧損都明顯收斂。然而智慧型手機市場低迷,拖累中小尺寸面板表現,而且彩晶購置新的曝光機,產能轉換對於產出影響大,造成彩晶去年虧損放大。友達去年虧損182億元、群創虧損186億元,累計三家面板廠去年大虧415億元。
彩晶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約為29.97億元、相比前一季減少8.18%,毛損率約為32.36%,營業損失約16.65億元,稅後淨損約18.54億元,每股淨損約0.64元,單季虧損也是近年來的高點。
彩晶去年全年合併營收約123.53億元、相比前一年減少的27.55%,毛損率約20.59%,營業損失約48.55億元,稅後淨損約46.72億元,每股淨損約1.63元。虧損金額較前一年擴大,並且寫下12年來的最差表現。
因應公司大虧,彩晶近年大砍資本支出,不僅凍結擴線計畫,去年又取消了TS1移機專案、以及彩色濾光片舊線活化專案,總計縮減了32億元的資本支出。彩晶董事會核定今年資本支出僅約8.09億元,主要用於年度例行性和專案資本支出。
彩晶對於今年年整體市場狀況仍持較為保守的態度,其中車載應用受惠於電動車滲透率提高、數位化,面板面積放大。工控市場因為特殊應用需求增加,今年持續成長。手機和平板相對比較保守看待,高通膨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價格競爭劇烈,IT市場保守以對。彩晶近年持續拓展車載和工控產品市場,預期今年車載加上工控的營收比重會增至55%以上。
=========================
| 2023年 | 營收 | 稅後虧損 | 淨虧損率 |
| 友達 | 2479.6 | 182 | 7.3% |
| 群創 | 2117.4 | 186.4 | 8.8% |
| 彩晶 | 123.5 | 46.7 | 37.8% |
彩晶 的 淨損率 ,大概是 所有面板廠中 屬一屬二 ,已無法和 大陸廠競爭... 焦家還要砸錢買 新的曝光機嗎?
郭董的 日本夏普的面板廠 ,我猜 淨損率比 彩晶高吧
個人積分:5874分
文章編號:89234845
2024/2/28 6:47:59 來源:IT之家 作者:故淵 責編:故淵
2 月28 日消息,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已擱置並取消了自動駕駛電動車的所有開發計畫。蘋果汽車計畫啟動已有十多年時間,期間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最終決定這不是一個可行的計畫。
2000 人團隊、十多年努力成泡影,消息稱蘋果取消電動車項目
蘋果公司營運長傑夫・威廉斯(Jeff Williams)發佈內部信,告知大約將近2000 人的汽車專案團隊,該專案已被取消。
蘋果汽車的研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許多研發人員將轉到蘋果公司的人工智慧部門,在人工智慧主管約翰・吉安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的領導下從事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研發工作。
蘋果汽車團隊中有許多硬體工程師和汽車設計師,其中部分員工轉職到蘋果公司的其它部門,而剩餘員工則面臨被裁員的命運。
今年1 月引述彭博社報道,蘋果汽車計畫向現實低頭,下調研發目標,延後至2028 年交卷。
蘋果汽車的消息最早出現在2014 年,從那時起,這個計畫就問題不斷。工作重點多次改變演變,蘋果也因內部紛爭多次更換領導階層。2021 年,Apple Watch 執行長凱文・林奇(Kevin Lynch)接管了該項目,他努力縮小專案規模,並下調開發目標讓其更加容易實現。
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高階主管在最近幾週做出了終止蘋果汽車計畫的決定。
............
《汽車新勢力》蘋果放棄造車,小米雷軍震驚,理想李想讚正確選擇
經濟通新聞 2024-02-28 11:36
《經濟通通訊社28日專訊》據報蘋果近日在公司內部宣布放棄長達10年的電動車研發計劃,將專注生成式AI項目。同樣是以手機廠商身分造車的小米(01810-HK),其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微博表示,對於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感到「非常震驚」,並指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深知造車難度,但3年前依然作出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
理想汽車(02015-HK)創辦人、董事長兼CEO李想亦在微博評論此事,不過他認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李想認為,人工智能會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是蘋果的必爭之戰。若蘋果做成了to C的人工智能,會成為一家市值10萬億美元的企業,但輸了就會只是一家市值1萬億美元的企業。
李想又指,如蘋果造車大獲成功,其市值將增加2萬億美元,但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手機延展的人工智能是「比特」,汽車的人工智能是「原子」,人工智能橫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而人工智能成功的三個必要條件是人才、數據、算力。(sl)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