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andy2000a wrote:
想做事 和想當官 想法不同 .

高官 : 有錢拿 退休拿高額退休金就好拉..
要改革會得罪太多人, 可能連退休金都沒或變少,
所以博士長官 懂
按摩的部長更懂 ..
...(恕刪)


做官的一任四年
你想要做甚麼改革呀?
小學也要讀 6 年才畢業
高中國中三年
大學四年

試問,四年你能做出甚麼立竿見影讓民眾相信你,然後讓你在做四年的政策?
四年,說真的,只能譁眾取寵騙選票而已
(哪個黨來做都差不多)

lccw wrote:
真正投資的人看的至少...(恕刪)


企業需要資金有很多管道,不光從股市,事實上一家能賺錢的企業,可能會找不到資金來源嗎?
好吧,大家老是第一件事怪政府,那來看看所謂的產業政策吧

你來當官員好了,什麼是產業政策?怎樣執行?

所謂的產業政策就是建立不公平的競爭,一般各國的方法就是那幾種:低利貸款、租稅優惠、特許經營、保證價格、……

這些台灣政府(兩黨都執政過)難道都沒做,以兩兆雙星來說好了,現在罵得要死,可韓國做起來了阿,兩國都有政府政策支持不是嗎

政策只是引導而已,能不能發展還是得回到企業本身,企業沒競爭力,政府政策的支持就會被說成保護,然後不思進取

台灣也曾經有過企業很有競爭力的年代,那時的思維是進取,總想撬開別人的市場進去,現在經濟不好,現在人民跟企業的思維呢?

總是說產業轉型,政府也有給政策支持阿,企業自己不夠力,打不過外面的回來哭政府支持不夠,只會抱怨的企業沒有競爭力的,願意思考解決方案,拿出執行力的才有一拼的機會,這包含了國家、企業、人民都要有這樣的思維,那整體自然會不同,只會抱怨那是互相取暖,對進步沒有任何幫助,抒發情緒而已

再貼一次

People don't 'think' any more.
人們已經不"思考"了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只是"感覺" "你感覺如何?"
"Oh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at'
"噢,那個讓我覺得不太舒服"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oughts and ideas.
你知道嗎?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是被這樣的人們領導著,他們注重感覺多於思考和
想法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think the solution and “done” it

台灣社會的氣氛是大家都在feeling,政客應付人民的feeling,然後就是現在這個樣子,要怪誰呢?怪我們自己吧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重點在於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能賺大錢。
真正問題在"企業多了高學歷的畢業生,業績卻無相對成長?"
是政府的政策造成(鼓勵西進)?
還是企業經營無能?
還是大學生程度不夠?
有趣!

cuteyu wrote:
GDP 要成長, 就要靠生產元素的增加. 就你文章所言,
生產要素分為土地(land)、資本(capital)、勞務(labor)以及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這十幾年來, 土地沒有增加, 資本流向中國, 企業家守舊, 所有GDP的成長全靠勞務的增長.
也就是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的本土勞工, 大量的外勞, 超時工作.

會產生這個局面,原因有一是中國廉價勞動力的興起資本外流, 二是外勞的引進.
而要破解這個局面, 最消極的就是等中國勞動力價格上升.
....(恕刪)


所以主文選擇性的,混淆把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GDP,來解釋台灣勞工的薪資,
這些GDP裡已經不包含台灣勞工的生產勞務,卻說台灣勞工就值這樣.
crab69 wrote:
大學畢 起薪倒退13年?
蘋果日報為了政治的目的, 刻意抹黑報假消息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恕刪)

所以中國時報跟行政院主計總處政治的目的是幫馬政府加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62500076.html
平均薪資倒退16年 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
2013-06-25 01:34
中國時報【陳宥臻/台北報導】
 台灣人真的很「薪」苦!行政院主計總處昨日公布,今年一至四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三萬六七三九元、實質平均薪資則為五萬五六二元,分別退回十四年前與十六年前水準,均創下二○○九年金融海嘯後的新低。
我已閱讀過並同意管管任意隨心情爽快擅自修改討論區規則或任意引用規則
suruey wrote: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重點在於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能賺大錢。


這篇文章一堆線型分析圖~

真像讀經濟學課本~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k2 wrote:
所以主文選擇性的,混...(恕刪)


當企業進行國際化,尤其是成本因素造成的國際化,那薪資本來就是一起算的,留在台灣可能嗎?
台灣擅長的是低附加價值的代工行業,需要的OP數量很大,台灣能提供?不能提供當然往能提供的地方跑
薪資也和工作內容有關,OP的工作能獲取多大薪資?能創造較高價值的薪資水準才會上升,現在生產線OP有多大比例是大學畢業,但做的工作就是OP,那也只能領OP的薪資

是我們把產業發展成這樣子的,不論國家、企業,組成的份子都是人,是人才能決策、創造,而我們的經濟行為只能創造這樣的附加價值的產業,薪資水準當然也只能這樣

心和夜語 wrote:
這篇文章一堆線型分析...(恕刪)


經濟學難在思考,線型那些是輔助用的,不然光靠想更痛苦
沒說這門科目簡單容易,能看完不錯了,要弄懂蠻辛苦甚至痛苦

economic wrote:
當企業進行國際化,尤其是成本因素造成的國際化,那薪資本來就是一起算的,留在台灣可能嗎?
台灣擅長的是低附加價值的代工行業,需要的OP數量很大,台灣能提供?不能提供當然往能提供的地方跑...(恕刪)

你自己都說台灣不能提供OP,也就是這些GPD的勞務不是屬於台灣勞工創造的,
那還拿什麼GDP`PPP來說台灣勞工的勞務值不值.
我已閱讀過並同意管管任意隨心情爽快擅自修改討論區規則或任意引用規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