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陸人,很巧的是臺灣的遊戲公司,尤其是網路遊戲公司的遊戲我好多都玩過。
我99年玩的是《金庸羣俠傳OL》,是智冠科技做的,當時這個遊戲實際上完成度很低,每天都要被迫更新一大堆的內容,而且遊戲很不平衡,即便是如此都擋不住大陸玩家的熱情,蜂擁而至,然後外掛橫行,2000年初的大陸網路遊戲都有這個毛病,智冠科技也不管,後續版本開發遲遲出不來,智冠科技也不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001年,第三波宏碁戲谷代理了韓國的《龍族》,我又玩了,又是蜂擁而至的大陸玩家,你都不知道當年的臺灣遊戲運營商有多可笑,第三波把“遊戲註冊”和“遊戲充值”完全分開,官方頁面沒有註冊的選項,必須去買一個所謂的“新手卡”,我玩他們的遊戲,付給他們錢,他們還不肯收?這事情過去十幾年了,我到現在還記得。
新手卡本來第三波是免費發放的,但是由於奇貨可居,下面的分銷商一炒再炒,很多人根本沒有接觸過,當時全靠遊戲玩家互相推薦,第三波又不管。
其實這件事有多容易解決之道麼?他們只需要在官方或者在遊戲登陸器上做一個“註冊賬號”的頁面即可。
等上線以後又遇到外掛,官方根本無意解決。然後是長達好幾年沒有一個新版本。
17173在當年就是大陸的巴哈姆特,其龍族板塊是當時最熱鬧的。
最搞笑的事情到來了:我記得是2005年第三波宏碁戲谷拋棄了《龍族》,結束了代理,實際上當時玩家還有很多,不知道是誰泄露了源代碼,有一個大陸人弄到了源代碼後發佈私人服務器,居然在兩三年內大賺特賺。
在2005年《魔獸世界》進入中國前,尤其是在2001到2002年的時候,大陸的遊戲市場完全是----那怕你是個白癡,你都能賺到錢,遍地是黃金,只要你肯彎下腰去撿,你要解決的不是今天看起來特別難的什麼遊戲性,而僅僅是只要沒有外掛就好,哪怕你的遊戲再爛,再沒有水準,只要你能解決外掛就好,你甚至都不怎麼需要做宣傳。
即便是這樣,這些臺灣遊戲商都沒有做到。一直到2005年魔獸世界進入中國,整個改變了格局。到最後大陸遊戲開發商開始逆襲,到今天臺灣遊戲商已經無法逆轉局面了。
有時候只能感嘆,這幫臺灣遊戲商真是神仙-----他們連彎腰撿錢都懶得做,他們覺得彎腰撿錢實在太累人了。
shukae wrote:
其實如果有接觸過軟體業的人應該會發現
台灣的軟體公司都喜歡賺短線財,不敢放長線做大生意
空有資本,公司淨值超高,但就是不投資,也不知道要投資啥 =.=
然後也是一樣想辦法趕時程(軟體業的成本幾乎就是時間)...
5個人的專案就是個大案子了.. 看了就覺得台灣的軟體業根本沒搞頭
這是台灣人保守不敢冒險也不太願意投資在RD的個性造成的~
把軟體業當成一般製造業在搞,台灣就不會有特別有亮點的軟體公司
軟體業和硬體不同的一個特性,就是後續維護的成本很高。
而這也是大部分軟體業的金雞母。但是以台灣來說,這就成了一個很困難的障礙
如果你沒有人員在當地做服務,你的東西其實是賣不大出去的。
軟體業其實是半個服務業。
台灣的地理特性,還是繼續攻硬體好了。反正硬體就做不完了。
況且台清交的光被兩大龍頭用,都快不夠了,
哪還有什麼人材出來做軟體。
另, 微軟在大陸設研發中心.....
無庸置疑的, 軟體的實力, 大陸絕對領先台灣........
這個週末, 剛好看到許多節目在探討阿里巴巴IPO的事, 當然也講述了馬雲的傳奇......
馬雲一開始創立中國黃頁(入口網站), 其實也不成功.
掏寶網才是開啟阿里巴巴成功的契機............
掏寶網說實在的, 就是copy eBay的內容........
只是馬雲用了3年免上架費, 才打敗eBay在中國的市佔.....
當然, 中國對於國外企業的限制, 扶持自己的企業, 也佔了很大原因.
結論: 企業/領導人的視野與企圖心 + 市場 + 政府扶植 ==>造就了阿里巴巴的成功.
騰訊: Wechart.......
==>大陸封殺Line, FaceBook. 還有其他通訊軟體應該也被管制吧......
結論: 市場 + 政府扶植==>造就了騰訊的成功.
百度:
==>大陸封殺Google.....
結論: 市場 + 政府扶植 ==>造就了百度的成功.
台灣以前也有很多入口網站.....但, 沒有市場, 要壯大也難........
大陸在軟硬體都有市場與官方保護....因此可以壯大...這是很現實的地方.
可笑的是: 最近不是說行政院禁止用Line, 然後要用工研院開發的一個社群聊天軟件?
真的是, 跟在趨勢之後啊..............
=======================================
因是從電視看來的, 我也不知講的對不對.
就討論討論囉.......................
當然, 年輕人要有夢(像馬雲, 祖克柏一樣)....才有機會成就大事業.
但, 這也是在台灣的環境所缺乏的.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軟體業和硬體不同的一個特性,就是後續維護的成本很高。
而這也是大部分軟體業的金雞母。但是以台灣來說,這就成了一個很困難的障礙
如果你沒有人員在當地做服務,你的東西其實是賣不大出去的。
軟體業其實是半個服務業。
台灣的地理特性,還是繼續攻硬體好了。反正硬體就做不完了。
況且台清交的光被兩大龍頭用,都快不夠了,
哪還有什麼人材出來做軟體。
沒錯,軟體的維運成本很高,所以軟體業要能創造一個穩定的金流才能維持
這也是台灣老闆不願意做的,因為這部份比做硬體的風險要大
軟體業本身其實可以說是資訊服務業,軟體功能是不好賣錢的,除非是特定產業,例如醫療業
台灣不是沒有軟體人才,而是都流到外商去了...
台灣一個10年的資深好手工程師,台商最多只願意開62K
外商隨便就85K起跳,而且福利比台商要好,人才不流失才奇怪~
就大陸的狀況而言, 暫且撇開資訊自由化的問題, 如果沒有近似鎖國的保護政策, 在時間上拉出縱深讓有野心的企業家去執行, 也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騰訊, 小米.
台灣投入在軟體的人才無論質和量都不夠, 別說歐美日, 連大陸或者東歐都比我們強, 主要是世界級的軟體公司或晶片公司設置的實驗室, 說實在的台灣沒去爭取的市場, 自然有其他公司會去填補. 其他國家的人會去把種子撒下.
至於軟體業在台灣, 確實很大的部分是硬體廠的排擠效應. 台灣在基礎系統軟體完全付之闕如, 像OS, compiler, Database 等, 試想搞通compiler的人在台灣能找到什麼樣薪水的工作, 而一個真正會設計chip的工程師能找到什麼薪水的工作, 甚至寫BIOS, driver的工作在台灣都比較好找.
除了硬體之外, 會搞軟體的人還有一大部分去當軟體導入顧問, 這塊市場很大, 尤其在大陸和東南亞可以發揮台灣人獨特的軟實力, 反應快, 對客戶態度好而且有耐性. 往往賺得的錢比起你去花費大量腦力搞通OS或compiler要快要多.
就連在外商, 薪水確實比本土高, 但拿到的薪水比起全球市場仍是相對低廉, 因為世界級的軟體公司不在台灣, 你要跳槽也沒地方跳, 薪水也拉不高. 再者台灣工程師並沒有比較特別優秀, 充其量中上, 但要說超人級的還是太少. 一出去比大陸或東歐, C/P值高下立判. 再加上整體平均水準不足, 常常找到稍微不錯可用的人已經被硬體廠拉抬太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台灣硬體做得不錯, 但總是配上鳥鳥的軟體. 偶爾可以找到幾個出國工作過回來的, 但數量上也不夠多, 再者出去比也不是像大師級一樣特別出色.
另一個糟糕的地方就是硬體很大部分是以project為單位去搞, 尤其是軟體跟著硬體走更是這樣, 這造成軟體人員沒有專人專責, 往往是像萬用刀一樣急著解掉問題. 這點在硬體廠的軟體人員和軟體顧問一樣, 都是屬於難以累積的工作. 獨善其身可以, 要庇蔭下一代就不可能, 因為都是追著別人開發出來的的東西跑.
其實就像引擎一樣, 和一些重機重電的基礎工程一樣, 真正有料有價值的東西是越下層的東西, 當有compiler和OS的基礎才能做出像 Android 的虛擬機. 別以為寫上層application就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等到 performance tunning 的時後就會驚覺了解得太少. 這些東西都是累積的, 到一定的程度才有真正的創新爆發出來. 台灣軟體就是欠缺這樣的累積, 小市場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因為小市場老闆的存活也不是這樣的條件下存活下來.
說實在, 台灣什麼都想搞, 在這樣大小的市場, 大家各自努力的狀況下, 目前的成績已屬可貴. 除非未來台灣不做硬體, 這些人材才有可能再釋放出來. 問題是有可能嗎?
shukae wrote:
台灣不是沒有軟體人才,而是都流到外商去了...
台灣一個10年的資深好手工程師,台商最多只願意開62K
外商隨便就85K起跳,而且福利比台商要好,人才不流失才奇怪~...(恕刪)
是呀! 所以前面有其他網友怪罪於聯發科把人吸走了....
十幾年前也有人怪罪台積電, 說台積電是創意的殺手,
很難說對錯, 但現在看台積電, 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 專利
數也很多.
另外, 不能不提傳聞中 IBM 的養鴨計畫, 就是用一些高薪把人才
留住, 養得肥肥的, 讓這些能人飛不動, 無法跑出去創業....
雖然如此, 但美國還是不少人捨高薪跑去創業
與其說那些高薪企業吸引人才, 還不如說台灣的創業精神比較弱.
而創新有時候卻又和重金禮聘成反比, 真傷腦筋
只能說, 選擇權真的還是在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