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互聯網這用語算是大陸,香港那邊的用法...所謂的互聯網,泛指用網路,軟體,平台,服務,Big Data
來建構的網路平台服務,例如:每個人每天在用的Google,Facebook,Twitter...(美國企業)
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甚至小米也算是互聯網企業.
有趣的是,台灣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抬得上檯面,這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在今年六月台北computex展覽 (算是科技業的大拜拜);很多國外新聞媒體在會後很感嘆
在2005年來台灣時,台灣科技業還是全力發展代工業,組裝業,那時是互聯網的服務其實也發展了
一陣子了,台灣的企業老闆完全沒有察覺,互聯網平台的時代洪潮已經來臨,還是想靠硬體賺錢
對軟體平台這樣的服務,不但毫無知覺,更不削一顧...
但2005年,中國大陸早就有了騰訊,百度(成立於2000年),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
沒想到過了十年,台灣依然還是只在硬體這塊打轉(tsmc,MTK也還是硬體)
這些媒體記者直接問這些台灣"上了年紀"的大老闆,你們為何不投資網路平台服務的公司呢
或轉型成互聯網的企業???
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無奈的回答,他們一直靠代工賺錢,也不懂軟體業,網路業,如何能切入???
明明知道騰訊這樣的公司超好賺,但也不敢踏入...
記者又問了:你們不懂沒關係阿,至少要願意出資投資想搞軟體平台的年輕人...
這些老闆更是面面相覷,因為這些老闆因為自己不懂,更不敢投資這樣炙手可熱的機會
眼睜睜讓台灣在互聯網這黃金十年完全落後
關於兩岸互聯網實力的探討,其實毫無意義,就既有事實來說,台灣是遠遠落後的
就市場的廣大性來說,台灣市場跟大陸市場根本不能比,但有趣的地方在於,互聯網企業
理論上不該有國界的(大陸市場特殊保護性不討論) 但台灣還是跨不出去...
我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人才,是資金...
我周圍就很多對軟體平台服務非常有前瞻性的年輕學弟.懷抱著夢想在台灣創投界找錢,
整整花了一年半,沒有一家創投願意給錢,後來只好去了大陸找資金,不到三個月就找到錢了
我相信更多的例子是,找不到錢,最後又回去上班.......
某些阿Q想法是,也許這些回去上班的台灣年輕人,如果當時有人願意投資他們
也許一家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就成形了,也能創造更多經濟活水
但過去的都過去了......未來十年...台灣還要依然只沉溺在硬體嗎???
這件事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