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到現在,台灣多印的70%鈔票去哪裡了?

parus wrote:
= =
會貼宋鴻冰那種陰謀論就變專家了.......
貨幣流通速度不是控制變數
貨幣乘數隻是理論值,實際上商業銀行還要壞帳備抵,員工薪資,設備攤提
覺得我真是被怒到才回覆(還寄信通知耶),有些ID根本不用理會



你這種說法是人類固有心理機制,還有思維定勢,是人的固有認知我之前也講過
人有思維定勢

你說的這位陰謀論者前幾個月還上波蘭電視台呢


去年他還在哈薩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總理見過面,總理親自和他請教經濟政策,

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和高盛集團總裁等人也在場

那麼你在做什麼呢?






上圖第二張為馬雲和宋鴻兵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經濟論壇

原來馬雲和哈薩克斯坦總理也是陰謀論的媽?

經濟學有一派是經濟歷史學派,他的分析比較接近德國經濟歷史學派,

而現在很多國家的央行都是凱因斯學派,或是芝加哥學派(貨幣干預主義)的人

這是他去考察瑞典的心得





你因為看了維基百科被人串改和抹黑,
宋鴻兵- 維基百科
這頁的編輯記錄是遭人刪除和串改
這頁的編輯記錄是遭人刪除和串改

和某些利益團體的人身攻擊就全面否定一個人所有東西,不管他講過人麼話寫過什麼書一律不可信,反正連邏輯分析也不肯分析

我是否可以說這也是這些人的抹黑陰謀呢?

這就是人的固有心理機制的開放式保護機制

你知不知道川普上台也有人說是駭客的陰謀,那麼美國政府也在搞抹黑的駭客陰謀論

那麼華爾街媒體有公平的對待這些指控嗎?

還是只要美國指控的陰謀論就一定對的,就值得相信。

肯說實話就應該鼓勵,即使說實話會得罪利益團體,但能說實話的經濟學家很少。
拜讀樓上幾位大神的回答,受益匪淺。

有些論點我不太明白,例如有某樓說台灣的外匯存底增加,這時候貨幣發行量才增加
但我参考英文wikipedia上面的Laura 的foreign exchange例子,外匯換來換去都是M0層面的事情,跟M2這種"印鈔票"(美其名為貨幣政策)的錢貌似不是同一回事。

我覺得央行那個M2每年6-7%的年線太完美,比較像是“money creation”,像政策。
若無人為干涉,能8年拉出一條這麼漂亮的近乎直線嗎?@景氣有起有落的環境


tblakecn wrote:
有些論點我不太明白,例如有某樓說台灣的外匯存底增加,這時候貨幣發行量才增加。
但我参考英文wikipedia上面的Laura 的foreign exchange例子,外匯換來換去都是M0層面的事情,跟M2這種"印鈔票"(美其名為貨幣政策)的錢貌似不是同一回事。
我覺得央行那個M2每年6-7%的年線太完美,比較像是“money creation”,像政策。
若無人為干涉,能8年拉出一條這麼漂亮的近乎直線嗎?@景氣有起有落的環境


你都寫出M0、M2了,怎麼不查查M0、M1、M2三這定義有什麼不同
再者,貨幣發行量增加的時點跟有沒有印鈔票是有什麼關聯?
你拿M2總量來說每年6-7的成長率....
成長率有人畫圖,這個才是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11/tw-gdp-relative/133/tw-m1b-m2

央行對每年M2增長有目標區間(全世界都一樣),你如果問說 為什麼台灣從沒討論過M2增長目標是否合理?
那就證明你確實有了解問題點在哪
問為什麼是一條直線....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央行執行政策目標的手段粗暴啊

我想樓主您問的也有意思, M2 一直升, 那錢去哪兒了?

我舉一個賭神贏了 100 億美元帶回台灣的例子, 只是一個誇張例, 說明國人
的努力工作賺進台灣的外匯, 在某一程度上會形成台灣的貨幣增加. 這例子我
點了一些重點:

(1) 私部門的境外營業成果(財富)帶進國內, 放不放入銀行體系差別
(2) 私部門的境外營業成果(財富), 沒有必要公平分給每個人 (這是私有制的特色)

第一點是說明增額的可能. 第二點是說, 為什麼有人感受不到貨幣發行量上升,
只會感受到物價上升. (試想賭神回台, 瘋狂買房, 買到房價暴漲, 結果你自己
收入並沒有上升, 但你已買不起房)

就鈔券的部分, 在台灣, 發行是十足準備的, 這央行都有公告就不贅述.
(註: 硬幣則沒有發行準備, 這說不定知道的人不多) 所以若講 "印鈔", 在台灣的鈔
券上, 目前應是不成立. 而在其它的貨幣形態呢? M2 其它定義中, 有沒有可能是以信
用為基礎的發行? 例如我承諾我未來 1 年會努力工作還錢, 然後你 (銀行) 先拿 100
萬借我用? 而這 100 萬真是憑著我這句話印出來給我的? 這有請貨銀的高手來回答,
但就我所知應該沒有. 以下是央行的定義:

*統計項目定義:
1.貨幣總計數M1A=通貨淨額+企業及個人(含非營利團體)在其他貨幣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
2.貨幣總計數M1B=M1A+個人(含非營利團體)在其他貨幣機構之活期儲蓄存款。
3.貨幣總計數M2=M1B+準貨幣(包括企業及個人在其他貨幣機構之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匯存
款,郵政儲金總數,企業及個人持有其他貨幣機構之附買回交易餘額<,外國人持有之新臺幣存款, 以
及兼營信託業務之銀行所發行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但不含銀行承做結構型商品所收本金 )。


以債為基礎的發行, 我印象中大概就只有消費券... 而這個消費券跟賭神贏回來的錢就不同,
它是人人皆有的東西.

我個人瞭解也很粗淺, 但說印鈔這件事, 我認為還有辦法解釋一些, 以上參考看看.

有時太多人沒有足夠的貨銀知識, 把 "亂印鈔" 跟 "財富不均", 資金集中灌注商品造成的
物價上漲混成一談, 甚至, 通貨膨脹直接等於物價上漲. 其實, 若通貨量上升, 但商品同
步數量增加, 未必會物價上漲. 上漲的道理就兩個 (其一或二者兼而有之):

(3) 資金瘋狂追逐商品 (資金數高於流通商品數)
(4) 商品被囤積居奇 (流通商品數少於資金數)

它還是回歸最基本的人類心理 (買與持有的傾向), 與供需數量關係 (股市的話叫籌碼面).

---
想到一個題外話, 跟台幣不完全有關... 記得多年前, 遊戲虛幣 (如天幣) 也有過嚴重的
通膨
, 或許, 遊戲商畢竟不是貨幣管理的專才, 能搞成那樣子, 不盡要想想, 央行
這工作, 有多不容易. (再補一連結)

parus wrote:
你都寫出M0、M2...M2增長目標是否合理


的確我也納悶這6-7%是怎麼訂出來的。不確定如果設為0-1%,台幣會怎樣?又如果設為10%,又會怎樣?
至於為什麼我會把M2說成印鈔票,是因為我看維基 有個關於money creation的詞條。
Money creation (also known as credit cre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money supply of a country or a monetary region (such as the Eurozone) is increased. A central bank may introduce new money into the economy (termed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or by detractors "printing money") by purchasing financial assets or lending money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所以我就直接把printing money說成印鈔票。但畢竟這容易跟印現鈔(流通的貨幣)混淆,所以大概不是很適合。






tblakecn wrote:
Money creation (also known as credit cre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money supply of a country or a monetary region (such as the Eurozone) is increased. A central bank may introduce new money into the economy (termed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or by detractors "printing money") by purchasing financial assets or lending money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因為這是拿美國當例子,台灣的通貨準備只有兩種,黃金跟外匯。貨幣是央行的負債,央行在市場上買進任何東西都可以看做是印鈔。相反的賣東西(定存單)就是收錢。

央行的M2目標每年都有點不同,2016跟2017年都是2.5~6.5%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222004795-260410


dancingra wrote:
M2 其它定義中, 有沒有可能是以信
用為基礎的發行? 例如我承諾我未來 1 年會努力工作還錢, 然後你 (銀行) 先拿 100
萬借我用? 而這 100 萬真是憑著我這句話印出來給我的?


M0又叫做強力貨幣,要討論有沒有印鈔要看M0
我前面PO文有說:貨幣*流通速度=物價*所得=GDP
這裡的貨幣說的是M0,不是M1或M2
M1跟M2 取的是廣義範圍,有重複計算
銀行中的存款是你的錢,但同時也是央行發行的貨幣的一部分
你能不能借到錢跟央行沒有關係,所以跟印不印鈔也沒有關係
講到鈔票供給,主體只有一個:央行
銀行體系跟個人都是央行的債主

M2這數字跟利率水準有關(衡量整個經濟體系缺不缺錢),所以會被拿出來看
parus wrote:
M1跟M2 取的是廣義範圍,有重複計算
銀行中的存款是你的錢,但同時也是央行發行的貨幣的一部分
你能不能借到錢跟央行沒有關係,所以跟印不印鈔也沒有關係

謝謝, 不過我的原意是, 台灣的央行, 似乎沒有任何貨幣型態的發行是基於信用為基礎.
(也許我講 "我" 用 "我的信用" 要求 "印鈔" 給我用引起誤會, sorry, 我換下面
的例子好了... :P)

例如由(台灣的)政府發債(券), 無實物抵押擔保, 僅以未來的收入作為保證, 然後中央
銀行以這些政府債券作為新發行的貨幣的準備基礎, 造出一堆數字灌進政府的帳戶中,
然後政府把拿到的貨幣拿去四處用. 我印象中台灣應該沒有這種事情, 唯一像的, 就是
發行消費券那次 (如果消費券視為鈔票的話, 那在消費券有效期間內, 國內的鈔券計數
是變多的, 而且基於到期會無效的考量下, 大家應會一直透過交易買東西將之拋出去,
而不會一直持有, 以達到促進消費市場的交易週轉... 理想上啦).

parus wrote:
講到鈔票供給,主體只有一個:央行
銀行體系跟個人都是央行的債主
M2這數字跟利率水準有關(衡量整個經濟體系缺不缺錢),所以會被拿出來看
所以, 若是發行的幣貨是基於信用, 那債主與債務人角色應該互易了, 是吧?

不過其實我應該一直沒有回應到樓主的問題 -- 錢去哪兒了? (我也不知道, 但我能猜得到
的是, 錢都在財富不均的惡化中, 集中在有錢的人手上, 一般平民老百姓, 其實沒什麼
感覺得到經濟成長跟錢變多的事實)

另外, 我想談一個大家的誤解 --> 利息是憑空生出來的錢...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種誤解? 例如我跟銀行借 100 萬, 一年後還 107 萬 (年息 7%),
這 7 萬我並不是憑空生出來的, 它是我的勞動成果累積, 或者是我原本庫存就有的資本拿
來充作利息費用支付, 它並不憑空; 而我付給銀行的息, 一部分就成了存款人的息, 利息按
理並不憑空, 它背後有價值創造的基礎... 如您所提, 央行是銀行體系與個人的債務人,
那央行付給債務人的息是否憑空呢?

dancingra wrote:
例如由(台灣的)政府發債(券), 無實物抵押擔保, 僅以未來的收入作為保證, 然後中央
銀行以這些政府債券作為新發行的貨幣的準備基礎, 造出一堆數字灌進政府的帳戶中,
然後政府把拿到的貨幣拿去四處用. 我印象中台灣應該沒有這種事情, 唯一像的, 就是
發行消費券那次 (如果消費券視為鈔票的話, 那在消費券有效期間內, 國內的鈔券計數
是變多的, 而且基於到期會無效的考量下, 大家應會一直透過交易買東西將之拋出去,
而不會一直持有, 以達到促進消費市場的交易週轉... 理想上啦)


消費券是用政府預算,跟貨幣發行無關
以未來稅收當擔保這種事情會造成惡性通膨,國民黨在大陸做過
不過,通常都是面對戰爭壓力無計可施的時候才會用這招

dancingra wrote:
不過其實我應該一直沒有回應到樓主的問題 -- 錢去哪兒了? (我也不知道, 但我能猜得到
的是, 錢都在財富不均的惡化中, 集中在有錢的人手上, 一般平民老百姓, 其實沒什麼
感覺得到經濟成長跟錢變多的事實)


錢到哪去了,我回的第一篇就說了啊
舉例解釋好了
社會像是一台蒸汽火車頭,央行放的鈔票像是加進鍋爐的水,水量多少是決定蒸氣多少的一個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
社會的每個組成份子對景氣的看好程度就像是鍋爐底下的火。
水加多了會轉換成多少蒸氣,這些蒸氣會往哪跑,要看鍋爐的管線設計(社會大眾偏好)
今天每個人都覺得景氣好,未來一片樂觀,就相當於是火很旺,許多水會被煮沸轉換成蒸氣,但是這些蒸氣有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許多人想要買房地產,房地產相關的產業就會收到最多動力,所以房地產的壓力計上(房價)就會看到進入紅色區域
每個人都覺得人力不值錢,所以非不得已不會付錢給別人,所以人力市場的壓力計上(薪資)還是停留在黑色區域

前面有人寫,2010到現在股市也是默默地漲了不少,更別說是火紅的房市,已經漲到不是一代人可以負擔...
為什麼社會大眾無感,因為大多數人只有薪資一個來源
如果你不是處在正火熱的地方(產業),你只會覺得這個火車頭熄火了

這就是為什麼對一個社會來說,如何分配資源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其實大部分人以為央行印出貨幣這是不精確的比喻,大部分的貨幣是私人銀行自己創造出來的

少數有讀過貨幣銀行學的人對貨幣創造的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學教科書,這30年早就發生了巨變

根本不懂什麼是影子銀行+影子貨幣 趕緊丟掉你的教科書吧


《華爾街日報》大聲驚呼:「美聯儲擠壓了影子銀行,央行對國債的購買行為,正在導致關鍵的回購市場出現抵押品短缺。」文章指出:「在過去的30年裏,貨幣和信用的創造方式已經發生了巨變,扔掉你的教科書吧。」儘管文章錯誤地理解了「轉抵押」的概念,但卻正確地抓住了QE政策自相矛盾的要害:「閒置在美聯儲帳戶上的1.8萬億國債,正在使回購市場的安全抵押品處於饑荒狀態,考慮到轉抵押的(貨幣)乘數效應,這意味著經濟體少創造了約5萬億美元的信用。



有一種謊言叫瞪著眼說瞎話!

還是大法官斯圖爾特說得透徹:這就像是色情文學,我看到它就能夠辨認出來。

無法無天與有法無天

世界上有兩種腐敗:一種是無法無天,違法侵吞他人資產;另一種是有法無天,合法掠奪公共財富。天,就是天理、良心和正義


法律本身並不必然保護正義,關鍵是誰在制定和執行法律。還記得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名言嗎?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旨在遏制華爾街貪婪的《多德—弗蘭克法案》,為這一論斷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當初奧巴馬簽署的法案版本,已經由多德議員提議之初的56頁,和弗蘭克議員提議的77頁,擴容至848頁,涵蓋了近400項條款,這項法案被稱為美國金融史上最冗長的法案。

在此之前,美國金融法案基本沒有超過50頁的。1864年頒佈的建立美國銀行體系的法案只有29頁,1913年的《美聯儲法案》也只有32頁,作為《多德—弗蘭克法案》精神楷模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也不過37頁,難怪美國的法學界將《多德—弗蘭克法案》稱為「一個九頭鳥的怪物」。


在奧巴馬2010年7月21日正式簽署《多德—弗蘭克法案》之後的兩年裏,法案並沒有隨著爭論而簡化,卻因為華爾街利益集團的不斷攪局變得更為複雜。2010年7月848頁的法案,到2012年7月已經膨脹了令人窒息的8843頁!

而法案的執行細節才僅僅完成了1/3!

人們最終將會看到一個上萬頁,甚至幾萬頁的龐然大物。

難怪耶魯法學院教授喬納森梅西(JonathanMacey)尖刻地諷刺道:「法律本該是為普通人提供的行為規則,很顯然,《多德—弗蘭克法案》並不是提供給普通人看的,它是一部針對官僚主義者的綱領,用來指導這些人如何製造更多的法規,從而產生更多的官僚主義。」[4]

這就是華爾街麾下律師們慣用的「文山會海」的戰術伎倆,利用無限複雜的技術細節來幹擾核心問題,製造鋪天蓋地的檔大海來淹沒相關人員,掀起層出不窮的爭議浪潮來左右立法初衷。

法律界戲稱,當全部法案細則出齊之後,全美國恐怕只有兩三個最牛的律師事務所能真正搞明白這個法案究竟說的是什麼。金融監管部門、各級政府執法單位、金融機構的合規人員,以及金融從業者,要想清楚地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需要極其漫長的學習和培訓,沒有個十年八年,法案根本無法執行。

「沃克爾規則」更是如此。

沃克爾單獨提交議案時,規則只有區區4頁紙。沃克爾的初衷是想通過一個簡單的法律,最大限度地阻止大型金融機構在自營交易中從事高風險的活動。在沃克爾的定義中,自營交易十分容易界定:「自營交易是你為自己掙錢,不是為客戶來服務。」沃克爾認為:「這通過跟蹤和計算銀行的交易頭寸就可以看出來。」

沃克爾認為很簡單的辦法,卻遭到了華爾街的強烈抵制。利益攸關,華爾街寸步不讓。如果嚴格按照「沃爾克規則」執行,僅限制自營交易一項,就將使高盛的年收入減少逾37億美元。而且,如果監管機構制定的相關細則格外嚴厲,高盛還可能面臨額外的數十億美元損失。除了高盛,「沃克爾規則」也對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美國銀行,以及花旗集團等華爾街大佬造成嚴重衝擊,如果2010年7月新法中的「沃克爾規則」很快到位,並於2011年開始實施的話,將對華爾街大佬們2011年的總收入造成高達50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正因如此,反對、阻礙、拖延「沃克爾規則」的實施,就成了華爾街的當務之急。

為此,高盛組織了美國政壇的「全明星」遊說大軍,與政府相關監管機構進行交涉,其中不乏重量級前政府要員。高盛希望可以說服這些機構修改「沃爾克規則」中的相關條款,放鬆規則的嚴厲程度。

高盛的「遊說軍團」,由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前副主席邁克爾皮斯掛帥,成員包括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白宮以及各主要監管機構前要員。這些要人通過政府與華爾街之間的「旋轉門」,搖身一變都成了在高盛領高薪的「食客」,他們拼命活動以證明他們在高盛享用的「豐盛飯菜」不是白吃的。此外,高盛還額外聘請數位頗具影響力的國會退休議員常駐在華盛頓,加強與政府的聯繫。其中,包括參議院共和黨前領袖洛特、共和黨前參議員約翰布魯,以及眾議院民主黨前領導人蓋派特等重量級人物。

華爾街和華盛頓早已是榮辱與共,不分彼此了。在他們的密切合作之下,法律最終鞏固的是「華爾街—華盛頓軸心」的金權天下!

面對華爾街的巨大壓力,奧巴馬不得不妥協,結果各種利益集團通過遊說,在「沃克爾規則」中插進了五花八門的「例外」和「細則」。當加入了「代客交易」「對沖交易」「止損交易」等赦免範圍之後,規則已變得極其複雜。原本只有4頁紙的「沃克爾法則」快速膨脹到298頁,就連沃克爾本人都看得直歎氣。

100個豁免,乘以1000個例外,等於10萬個不明白!

在諸多的「例外」和「豁免」之中,值得一提的還有「沃克爾規則」對美國國債和兩房MBS債券的自營交易網開一面。原因很簡單,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回購市場中,美國國債和兩房MBS乃是最重要的回購抵押品。如果取締了圍繞著它們進行的回購融資,整個影子銀行系統就會塌方,金融危機將立刻爆發。

回購交易屬於銀行的「自營交易」嗎?當然毫無疑問。銀行在這個市場的許多交易顯然是以營利為目的,但這種交易卻不可能禁止。由此還會衍生出更廣泛的困境,「沃克爾規則」不禁止美國國債,卻嚴禁銀行交易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券來牟利,這將造成其他國家國債發行和交易上的難度、成本和風險,減少它們的市場流動性。英國、日本和歐盟國家對「沃克爾規則」的偏袒不可能心平氣和,這就必然影響世界金融市場規則的協調性。

內有抗拒,外有猜疑,「沃克爾規則」已是舉步維艱。

不僅華爾街搗亂,美聯儲對大銀行更是「偏心」。就在圍繞「沃克爾規則」的細則爭論愈演愈烈之時,一位美聯儲官員放出風來,「沃克爾規則」的自營交易定義或許還將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這一消息讓已經面目全非的「沃克爾規則」變得更加不知所雲。

不僅如此,原本規定2012年7月21日是「沃克爾法則」生效的日子,但是美聯儲卻突然跳出來通知各大銀行,不必立即停止自營交易,並給出兩年時間進行「相關業務的合規審核」。按照最樂觀的預測,「沃克爾規則」也要到2014年7月才能出細則,真正產生約束力就更晚,而且美聯儲還擁有繼續推遲生效時間的權力。即便是到了那個時候,「沃克爾規則」中還是會包含許多對銀行的豁免或延期規則,允許銀行繼續在十多年的時間內,擁有現在的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投資業務,而自營交易規定只能是一大串的例外、豁免的灰色地帶。

沃克爾的「色情書」理論,大概只能由他自己慢慢享用了。

其實,沃克爾知道華爾街的巨大能量,他在規則中提到,要防止2024年及以後的時間中發生金融危機,言下之意就是此前犯規將從輕發落,這一竿子就將落實的問題支到了10年以後。

奧巴馬在競選時聲言要讓華爾街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這一承諾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成了一句空話,從最終結果看,奧巴馬無非也是在「為窮人說話,替富人辦事」罷了。

如果說華爾街的大銀行是「大而不能倒」,那麼《多德—弗蘭克法案》則是「複雜到無法執行」,而嚴厲的「沃克爾規則」看起來更像是滑稽的「沃克爾遊戲」!


也正因如此,華爾街根本沒有把法案和規則放在眼裏,摩根大通照樣進行著「倫敦鯨」式的大冒險,而高盛對新法也是視若無睹。自《多德—弗蘭克法案》通過以來,高盛募集了多個新基金,包括一個能源基金、一個人民幣基金和一個房地產夾層基金。高盛相信這些新的基金能夠符合沃克爾規則的要求,就算不行,高盛也可以申請延期或者用其他手段讓這些基金繼續存在。

圍繞著《多德—弗蘭克法案》和「沃克爾規則」所爆發的一系列尖銳矛盾,以及最終的結果,揭示出更多深層次的問題。

美國人民痛恨華爾街的貪婪,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也厭惡華爾街的貪婪,為什麼選民、總統和國會一起聯手都制定不出一部真正能夠保護公眾財富的法案?

為什麼2008年金融危機的禍首元兇造成了數十萬億美元的損失,上千萬人失業,數百萬家庭房產被剝奪,卻沒有一個華爾街大佬因此被定罪坐牢?為什麼他們不僅拿著更高的獎金,而且更加貪婪?

最可怕的腐敗,不是無法無天,而是有法無天!最可惡的貪婪,不是某個人的貪婪,而是利益集團整體的貪婪,是在法律保護之下的貪婪,是制度性的貪婪!

在法律保護之下的壓迫,導致財富公平分配的原則遭到了根本性的瓦解,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貧富分化。

沉淪的中下階級

2013年8月29日,美國60多個城市爆發了速食業和零售業雇員的大罷工,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連鎖餐館和商場的雇員們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聯邦政府的最低工資水準太低,強烈要求提高速食業的工資待遇。他們大聲疾呼:「七塊二毛五,我們無法生存!」他們抗議聯邦政府的7.25美元的最低工資,使他們陷入了永久性貧困的惡性循環,罷工的目標是:每小時15美元是最起碼的「生活工資」。

從傳統上看,速食、零售、餐飲、娛樂等行業基本沒有工會組織,要組織全國性的罷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行業流動性太大,臨時性太強,8月底席捲全國的大罷工著實令人震驚。特別是美國的南部,從來就不是罷工的活躍地區,而這次南方諸州的速食、零售業也積極參與了全國罷工,這就反映出整個中下階層充滿著一種強烈的情緒和決心。

與掙紮在貧困線附近的雇員工資相比,動輒數百上千萬美元獎金的速食業高管的收入就顯得格外紮眼,當集體性的極端不滿轉化為強烈憤怒的時候,就連鬆散和毫無組織性的速食業也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人們普遍感覺到速食業的工資水準不高,但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字看起來還是令人非常吃驚。2013年7月,美國最低的小時工資是7.25美元,非農就業部門的平均工資為每小時23.98美元,製造業工人是20.14美元,而速食業僅為9美元。

2009年以來,美國餐飲娛樂服務業的小時工資不斷下降(美國勞工部)

更糟糕的是,危機結束以來,他們真實的平均小時工資下跌了6%。就是如此微薄的收入,還不能保證足夠的工作時長。非農工作崗位的平均周工作時長為34.4小時,而美聯儲聖路易銀行的資料顯示,餐飲娛樂服務業(包括速食業)的周工作時長不超過26.4小時,速食業人員的稅前年收入僅有12355美元,美國的貧困線為年收入11490美元,這意味著速食業的350萬就業人口,僅僅略高於貧困線。

速食業顯然不是什麼誘人的工作,但其就業崗位的競爭居然已接近白熱化。危機之後,麥當勞的工作已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2011年麥當勞在美國的連鎖店雇用了6.2萬人,而收到的工作申請竟然超過了100萬份,錄取率僅為6.2%![5]與同年哈佛大學的錄取率相當,而比所有其他的美國常青藤名校的錄取率都要低!100萬人爭搶的麥當勞的6.2萬個工作機會,而其平均工資僅為每小時9美元。

速食業已經不是從前學生打工掙點零花錢的時代了,2013年速食業雇員的平均年齡是28歲,其中,30%的人擁有大學學歷,25%的雇員至少有一個孩子,他們是在養家糊口!

12355美元的年薪,即便夫妻雙方都工作,一家四口的總收入不過2.47萬美元,月收入才2000美元出頭,這還是稅前。想想黑石「租客帝國」每月1500美元的房租吧,即便再便宜的租金也需要1000美元,上下班的交通費至少也要200美元~300美元,開車就更貴,如果全家四口人每天吃速食,那日子就別過了,在速食店工作的人連速食都吃不起。無論怎麼省,四口之家每月吃飯就得500美元以上,水電氣電話等基本開銷至少300美元,工資就已經透支了。孩子上學公費也會有開銷,不能買衣服、不能上網、不能用手機、不能看電影、不能去旅遊、不能下館子這是「美國夢」嗎?

速食業的工資絕對不是「生活工資」,連「生存工資」都夠不上,在北京做保姆的日子恐怕都要好過些。在美國,就連這樣的工作還只有6.2%的競爭者才能有幸得到。

速食業所代表的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美國中下階層的生活狀況,在金融危機之後,他們的境遇不是在逐步好轉,反而更趨惡化。

美國CBS新聞在2013年7月28日,打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大標題:「調查顯示:80%的美國成年人口面臨接近貧困、失業的狀態。」文章指出,美國經濟的加速全球化,日益擴大的貧富分化,高薪製造業工作機會的外流,導致了當今美國社會五個成年人中就有四個掙紮在失業、接近貧困,或至少部分依賴政府福利的狀態。4620萬人處於貧困線以下,達到美國總人口的15%[6],貧困人口數量之多在美國歷史上聞所未聞。

到2012年底,在美國領取政府食品券救濟的人數已達4780萬人,超過了西班牙的全國人口,比2008年暴漲了70%,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政府給每人每月的食品券救濟金額約133美元,食品券可以在商場中購買糧食、肉類、水果和牛奶等。1975年,美國人申請食品券救濟的比例僅為8%,37年之後,這一比例幾乎翻了一倍。貧困人口數量和比例的大幅增加,與美國GDP增長、失業率不斷下降、房價大幅上揚、股票屢創新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經濟好轉和貧困大增同時存在,到底哪一個才是美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陷入貧困和領取食品救濟人口的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都是就業狀況極為糟糕,使他們無法找到超過貧困線水準的工作機會。


parus wrote:
因為這是拿美國當例...台灣的通貨準備只有兩種,黃金跟外匯


謝謝指教,您真的很專業。
我猜這裡的外匯是美金。這個一定會有“貓膩”吧。
美金又不是固定量,甚至還會量化寬鬆。供給量加大理論上會價跌。每單位美金的購買力會下滑。
且台灣又是出口導向的經濟,台幣如果限制總量,而美金寬鬆,則台幣兌換美金會上漲。出口企業一定乾乾叫!
以近代來看,每單位黃金的購買力 vs 每單位美金的購買力 的價值趨勢,顯然是前者比較值得擁有呀。

台灣如果70年代開始貨幣準備的部分大幅降低美元而以黃金為主,會不會比今天的台灣富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