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4 wrote:真厲害,每天有這麼...(恕刪) 短線幾個線圖大都在今明天兩天要交叉向上了,今天又有點量,價也到了短線的上緣美股不要澇賽,感覺是真的應該要表個態了吧,再不表態,要不我們大家湊一湊,都借給外資,讓他一次賣個夠吧
突發奇想....空方若用融劵放空100億友達,必須準備90億保證金,賣出所得價款100億,也要扣留在劵商當作擔保金. 如果友達連續無量大漲,空方擺爛不想補繳保證金的話,最高可能損失90億.空方若用借劵放空100億友達,必須準備140億保證金,賣出所得價款100億,可以拿走. 如果友達連續無量大漲,空方擺爛不想補繳保證金的話,就高可能損失40億.友達96萬張借劵,市值117億.賣出73萬張,市價89億. 若有意外狀況,需要買回還劵,3~5天內應該買不到足額.如果彭董放大絕,發布重大利多,讓股價連續幾天無量上漲.只要兩天漲停,證交所和證金公司就會向借劵者,追繳擔保品,空方若不理,證交所和證金公司就處分擔保品,強制回補.但如果連續4天無量鎖漲停, 空方可能就損失個35億擔保品,其餘的幾億差額,爛攤子不就要靠證交所和證金公司自己負責去弭補買回的差額損失? 不知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發生? 證交所和證金公司會訂這麼笨的遊戲規則嗎?=========================我自己亂想的劇本...有心人若是直接拿140億去買現股做多友達,會造成股價上漲,越買越貴,成本越墊越高. 還要擔心後面沒人追價抬轎,高點沒人願意接手,沒法順利下車.如果有這麼笨的借劵擔保品遊戲規則,有心人乾脆就拿140億擔保品,借劵賣空友達100億,再拿這100億賣股所得,利用低價去買現股.然後結合公司派放利多,把友達股價炒高,. 這樣原先的140億擔保品就會被證金公司強制處分, 證金公司卻要承擔最後買回的責任,被迫追價還劵,變成幫有心人抬轎拉高股價.而有心人手上的100億低價購買的現股,因為證金公司被迫追價還劵,漲到200億市值. 扣掉當初140億擔保品損失, 這樣不就可以大賺60億.還可順利脫手下車... 這種玩法,不但有傻瓜幫忙抬轎,還有傻瓜願意接手,順利下車.
pqaf wrote:突發奇想....空...(恕刪) 我前陣子也在想這問題,這幾個特定法人那麼大咖,不可能讓市場有機會無量嘎他空吧,不可能擺爛到信用違約啦,就算違約,銀行一元五角也是一定會追他到底的所以我才想,他手上一定有一堆現股,真的苗頭不對,應該能用手上現股還券,或是直接賣出再造成賣壓壓低.但手上有現股,又要用借券,這除了說這法人很愛玩友達,捨不得和友達直接切八斷外,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道理要這麼做?尤其是他借的量那麼大...想得頭昏,好想知道原因...------------------------------------若真有無量嘎空,那就像你說的,一定也是他故意造成的,這樣就是一起金融事件了,我想應該會暴動吧...至少你就不會放過他吧.
哈,是我想太多了,那種玩法算是違約..我剛看 遊戲規則有訂 防擺爛條款客戶擔保品遭處分後,不足部分,通知客戶限期補足差額。客戶擔保品遭處分後,若有不足清償部份,經通知未補足差額者,即為違約,本公司即註銷其有價證券借貸交易帳戶,並向證交所或櫃買中心申報違約,證交所或櫃買中心即行轉知證券金融事業及各證券商。違約金如何計算?答:自違約日起,至清償日止,就應補差額部分按約定借券費率百分之十收取違約金。
你們一直鎖在友達一支股票裡面揣摩(((後宮甄嬛傳)))...人家外資主力的手腳可是放在全世界的市場上流通的...1.假設A股現在12元,B股(可能不同國家的股票)現在10元...外資認為B股有翻轉成為A股1.2倍的潛力.2.放空A股12元X50萬張X1.4=84億(得款59.7億用來補繳保證金),& 融資買B股10元X60萬張X0.4=24億,&融資36億/年利率6.4%=年利約2.3億(手續稅費概算)===>這樣總成本以108億計算~3.一年後,果真B股變成A股的1.2倍===>B股24元,A股20元===>(A)賣掉60萬張B股得款143億,償資36億+資息&手續稅費2.5億+保證金(原始成本)24億=單股淨賺80億左右,淨收104.5億(B)買進50萬張A股現股花100億後還券,得款-100億+退還84億+賣借券用來補繳保證金59.7億=淨收43億左右(單股虧損約40億).(A)+(B)=淨收147.5億~***********************************************************************************一年的時間,以108億的成本,滾成147億左右=賺了39億===>報酬率=36%.可是如果單看A股一檔股票...卻虧了40億===>導致A股裡面的股民想不透為何有這種大傻瓜主力???而他們做此操作考量的只有一點...A股與B股間的變化~
(配對操作)跟(看好/看壞單一檔股票)的考量點有很大不同,風險也差很大~有時候(配對操作)的風險小很多,作多/放空一檔股票卻要跟公司&市場主力鬥蠻力的風險可能很大.這種判斷當然也會有失誤的時候,判斷錯誤導致虧損遠大於單放空一檔股票.
2017年2月8日近期金管會資料顯示,外資累計淨匯入餘額為 2,033.94 億美元,約 6 兆多台幣,但全體外資及陸資累計買超上市股票僅約新臺幣 460 億元。央行理事林金龍此前曾強調,新台幣匯率是由正常供需所決定。但央行在 7 日表示,此次外資匯入金額,並未全數投入股市,反而有部分資金跑去買債券,動機確實可疑。此前就有輿論認為,央行不會放任熱錢流竄,應該會採取行動把資金趕入股市。新台幣最近這三天已連升 4 角, 自今年以來大幅升值 4.13% ,甚至已傳出保險等金融業外匯準備金貶損的疑慮。目前央行正對還沒進場的外資進行道德勸說,要求匯入後需進股市,不要停留在新台幣帳戶,購買債券等固定收益商品也不能超過三成,否則就應儘速撤出。。==============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利用低利息借貸日元,然後再用日元兌換美元、澳元、歐元等高利率貨幣以獲取利息差,或者將資金投入全球股票市場、原油市場、金市等期貨市場,獲取高收益後再兌換成日元還貸,成為日本國內外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家獲取利潤的一種方式。利用日元與其他貨幣的利率差進行投資交易的國際性投資機構和投資家增多,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有關專家指出,全球股票市、期貨市場、外匯交易市場上的大部分熱錢都來自日本。熱錢有時利用國際景氣或政策變數,看準台幣走升的趨勢,把熱錢匯到台灣,只炒匯差,不買股,買股票的短期風險高,不利熱錢炒會後快速轉移.央行一直都會監管國際熱錢,要求熱錢必須進行股票投資.頻向外資喊話「不買股就匯出」過去會把熱錢停泊在借劵市場,轉換成擔保金140%的形式,只借劵但不賣股,等台幣匯率走升到預期高點,炒匯獲利後,就馬上還劵匯出.央行2010年發現,借券餘額為一千六百五十四億元,借券賣出僅佔二十六%,懷疑外資會利用借劵市場,隱藏熱錢,炒匯獲利.便開始監管借劵市場熱錢進出,不准外資在用此手法炒匯.期望金管會與證期局能夠出面幫忙處理。不過,金管會認為,依現行法令是許可的。 不認同央行所謂,外資是利用借劵擔保金炒匯的說法.央行建議讓外資借券改採外幣交易,而不需要再先將資金換成新台幣,避免外匯市場過度波動,對此,金管會指出,未來可研擬使用新台幣或是外幣進行借券,並由業者自行決定幣別。央行不准外資利用 借劵擔保金的方式,只借劵不賣劵,隱藏熱錢炒匯.我在想,外資是不是可以變通方式,例如 花140億擔保金,借劵友達後,就賣出100億借劵,但同時再買進100億的友達現股(或 改買股性相近的群創避險,但這樣操作風險高,會造成兩家股票價差,容易失手,) ,這樣不管友達短期是漲是跌,外資熱錢都不用擔心住套房,不會因友達股價漲跌有所獲利或損失,只會損失一點點借劵手續費,證交稅,借劵利息.外資既然有賣有買,央行就拿它沒辦法.這種方式只是要藉買賣友達,暫時停泊炒匯熱錢,躲避央行外匯管制干擾,無意炒作影響友達股價,所以股價僵著不動.花旗環球3/7借劵大賣2萬多張,3/8馬上又買回2萬多張現股.等台幣從32升值到30時,就用馬上用手上友達現股還劵(或變賣群創持股,買回友達還劵),換匯獲利撤離台灣,跟央行彭總裁說bye bye.下次再來.=====2017年02月06日17:48金雞年開春3個交易日,台幣兌美元匯率累積即暴升4.17角,呈現「股匯脫勾」,外資不尋常動向引起外界關注,擔憂是否炒匯資金是否趁著美國財政部即將公布「匯率操縱國」前,央行不敢輕舉妄動之際重返台灣?2017年以來,韓元兌美元匯率升值6.13%、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