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紅2008以市價列為公司費用,而市價八折課個人綜所稅案即將協商二讀

由於股票分紅將以市價費用化列入2008年上市櫃公司的財報,未來股票分給員工越多的上市櫃公司被法人股東唾棄的機率越大,因此股票分紅比例越來越少應該是趨勢了。

各公司因應留人才之道可能如以下:

被動一點的:
1. 都發現金紅利吧,反正大家都發少了,以公司名氣還怕你不來!

主動一點的:
2. 發認股權證:不過仍然有公司股本增加、認購價與執行當天價差必須繳所得稅,及內部人(協理以上經理人)執行前後半年不能買賣自家股票(否則會有歸入權的問題)等issue。

3. 差異化處理:人才及高階經理人領股票,"人力"領現金,甚至沒份。

4. 大股東信託自己的持股,衍生的股子跟現金用來獎勵員工,如鴻X、華X大股東的作法。

5. 實施庫藏股,轉讓予員工,當然員工必須負擔成本價

不管是現金或權證,都要列入所得繳稅。未來在某些實行差異化分紅的公司,不再像現在很多公司分股票的方式是通通有獎,要領到股票分紅或拿到認股權證可能得先證明你是公司的人才,畢竟這些都是公司的費用。

說真的,為了會計制度跟國際接軌以及租稅公平來說,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小弟好奇的是:

1. 您的公司有沒有一些其他別出心裁的因應措施來留人才?
2. 您身邊的科技人是否有意識到領股票等分紅的好日子不多了,競爭/人才流動可能會更激烈?
3. 您認識的年輕朋友是否還有那家公司股價高就往那家擠的想法?
4. 台灣會因此科技創業風潮(自己當老闆拼上市)更盛嗎?

請各位先進指教一下嘍!





財報的項目變更無法改變公司經營的實際狀況,對於股價的影響有限,既然公司員工會有所損失那就代表股東會獲得較多的利益,我認為因應之道就是多買獲利良好公司的股票,一樣有好日子過。
已經賺飽的人就準備退休過好日子,還沒賺飽跟賺不到錢努力加班,另外還要擔心公司何時搬去大陸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不一定正確

現在好像是餐飲業和觀光業比較好.
科技新貴,這個名稱好沉重,應該只有很少數的老闆是吧!
一般都是很辛苦在工作的勞工

股票好的年代巳經遠去了.
kuanmoney wrote:
財報的項目變更無法改...(恕刪)


<我認為因應之道就是多買獲利良好公司的股票,一樣有好日子過>
前提是要有努力的員工幫公司與股東創造利潤
努力的員工來自金錢的誘惑(就是股票啦)
如果公司不發股票, 員工閃人, 哪來的(獲利良好的公司的股票)可以買

科技新貴真的太沉重
如果以工時來計算, 沒有發股票的公司員工應該叫做(廉價勞工)
lily789 wrote:
科技新貴,這個名稱好沉重,應該只有很少數的老闆是吧! 一般都是很辛苦在工作的勞工
股票好的年代巳經遠去了...(恕刪)


非常同意 +1

拿股票多的 , 是目前已在高位 , 電子相關產業公司的中高階主管(這些人才是"科技新貴") , 一般的工程師(這些人是"科技爆肝勞工..")甚至課長級 , 美其名是股票分紅 , 實際上薪水比傳產低 , 總年收入不見得比其他產業高多少 ? !

做一行 , 怨一行啦 ...
對於最一般的員而言,
股票怎麼領取決於員工的表現及工作的量化來決定,
那誰來評定呢???


會領多的就會領多,
領少的還是不會多...
對我來說沒差,從來沒拿過股票,只有股票選擇權的份,而唯一一次買下的結果,
就是那間公司現在快倒了,還好買的不多.
不要只聽到好的消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司跟本沒有股票,我已經好幾年沒調過薪了,
部門裏會調薪的就是那些跟長官熟的人,看開點吧~
今年敝公司就已經開始發放部分現金的政策, 經理以上則是全數發放股票
其實所得稅是一個大問題, 縱使全部發等值現金, 一年也會多繳好幾個月薪水的稅咧
之前因為有股票稅又較低, 有些人會放棄外商月薪較高的機會, 以後情形可能會改變.......
現在應該已經沒有科技新貴的了好不好~~
之前的科技新貴不是賺飽了
就是成為高階主管了
現在進去的根本就是高科技勞工罷了
每天加班加到死
每個月領薪水發現自己時薪竟然只有100多元
年底領年終發現沒股票只有兩個月薪水
就算領到股票也少的可憐
所以大家不要在講什麼科技新貴的
只為誤導大家往科技業裡跳而已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