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股票分紅將以市價費用化列入2008年上市櫃公司的財報,未來股票分給員工越多的上市櫃公司被法人股東唾棄的機率越大,因此股票分紅比例越來越少應該是趨勢了。
各公司因應留人才之道可能如以下:
被動一點的:
1. 都發現金紅利吧,反正大家都發少了,以公司名氣還怕你不來!
主動一點的:
2. 發認股權證:不過仍然有公司股本增加、認購價與執行當天價差必須繳所得稅,及內部人(協理以上經理人)執行前後半年不能買賣自家股票(否則會有歸入權的問題)等issue。
3. 差異化處理:人才及高階經理人領股票,"人力"領現金,甚至沒份。
4. 大股東信託自己的持股,衍生的股子跟現金用來獎勵員工,如鴻X、華X大股東的作法。
5. 實施庫藏股,轉讓予員工,當然員工必須負擔成本價
不管是現金或權證,都要列入所得繳稅。未來在某些實行差異化分紅的公司,不再像現在很多公司分股票的方式是通通有獎,要領到股票分紅或拿到認股權證可能得先證明你是公司的人才,畢竟這些都是公司的費用。
說真的,為了會計制度跟國際接軌以及租稅公平來說,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小弟好奇的是:
1. 您的公司有沒有一些其他別出心裁的因應措施來留人才?
2. 您身邊的科技人是否有意識到領股票等分紅的好日子不多了,競爭/人才流動可能會更激烈?
3. 您認識的年輕朋友是否還有那家公司股價高就往那家擠的想法?
4. 台灣會因此科技創業風潮(自己當老闆拼上市)更盛嗎?
請各位先進指教一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