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察所在的產業和競爭優勢
如果要長期投資中碳,要怎樣判斷中碳和其所在的產業是值得投資的呢?
個人對於產業會考慮兩個面向:
a. 產業需求是否簡單而持久?
b. 在產業內是否有強而持久的競爭力?
a. 產業需求是否簡單而持久?
煉鋼需要用到大量的煤,
為了處理中鋼煉鋼後產生的媒副產品 – 煤焦油、粗輕油和焦炭,
中碳由此孕育而生。所以是中碳屬於煤化學工業產業,
將煤焦油、粗輕油和焦炭經由煤化學加工,產出一系列高附加價值之產品,
可作為其他工業(石化、煉鋁、橡膠)基礎原料使用。
中碳的四大產品線:

中碳各產品佔銷售額比例(2010年度):

石化、鋁、橡膠相關產品已極為普遍的用於日常生活用品上,
短期內要有新材料完全取代不易,中碳作為這些產業原料的加工和供應商,
業務上具有不差的普遍和持久性。
b. 在產業內是否有強而持久的競爭力?
中碳在兩方面有很強的優勢:
1. 原料來源和成本優勢
穩定充足的原料是煤化學工業發展之重要條件。
中碳身為中鋼的子公司,
國內獨佔中鋼高爐煉鋼後的副產品 – 煤焦油、粗輕油和焦炭加工處理,
在99年後中龍鋼鐵的高爐開工後,中碳的原料來源增加而使得產能上升:
煤焦油處理產能:16萬噸 => 22萬噸(99年報數字)
輕油處理產能:6萬噸 => 11萬噸(99年報數字)
因此在成本和原料取得上優勢非常明顯,
中碳也成為國內唯一專精於煤化學產品的公司。

(99年開始中龍高爐也開始供應原料,對於中碳的產能提升幫助明顯)
2. 在國內市佔率很高
雖然中碳的產品放到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一定強,
但煤焦油相關的產品約30~40%銷於國內,
雜酚油目前產量供應給股東中橡尚有不足,
輕油油品、焦碳等相關產品幾乎都是內銷;
再加上中碳是國內唯一煤化學產品的公司,
國內市場幾乎可以全產全銷,因此在國內市場有獨佔優勢。
中碳煤焦油和化學品國內外銷售比例:

中碳輕油和油品國內外銷售比例:

中碳焦炭相關產品國內外銷售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
介相瀝青粉末是鋰電池的負極材料,
在推廣環保電動車的概念下,
許多人很看好中碳這部份的未來性。
的確,中碳目前在此產品上的技術和競爭力強,整個亞洲只有日本可以匹敵,
且明後年這部份的產能預估會拉高。
但目前介相瀝青粉末佔中碳的整體獲利仍然不高,未來的變化誰也說不準,
所以這部份是否為中碳的持久優勢,個人覺得可以先保守看待。
另外中碳在國內的競爭力雖強,但還是有些弱點值得注意:
1. 因為中鋼幾乎為中碳原料的單一供應商,
所以供應量會會受中鋼的產能影響而波動,
當中剛因應景氣減產時(例如2008年),
就會使原料供應減少進而影響業績。
2. 中碳的原料是煤煉鋼後的副產品,因此成本會和煤價有所連動;
而其產品多用於石化工業,所以產品售價又隨油價波動。
所以其獲利和景氣仍是有所連動而非恆常穩定。
2. 獲利是否長期優秀且穩定一致
分析公司長期獲利表現,最好的指標莫過於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或稱淨值報酬率)。
那ROE多少才算是好呢?個人這樣定義:
獲利長期優秀且穩定一致 = 8年來ROE > 15% 且穩定一致。
(當然你覺得10%就接受,個人也不反對)
觀察中碳(1723)的ROE八年走勢:

中碳獲利表現非常驚人,ROE八年來都穩定在25%以上,
真可說是超級獲利股,非常優秀。
3. 長期體質是否穩健
對於長期資體質是否穩健,個人特別關心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這兩個項目,
對於企業而言此兩項資產過高,都有潛在性的風險。
那我們該如何衡量此兩項對於企業的體質影響呢?
有兩個面向可以幫助我們觀察:
盈餘再投資率是否過高?
這是洪瑞泰先生提出的指標,盈餘再投資率是衡量:
企業賺到的錢去,拿去再投資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比率。
如果企業不需要花大錢或借錢投資設備,就能穩穩的獲利,
這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企業。
因此ROE越高,盈餘再投資率越低越好,
是我們追求的長期穩健獲利企業特徵。
觀察中碳(1723)的盈餘再投資率八年走勢:

盈餘再投資率長年來持續低於35%,比對獲利持續維持高ROE,
顯示中碳不需要花大錢投資就能有極優秀的獲利表現,
的確是花小錢賺大錢的績優公司。
長期自由現金流是否充足?
自由現金流就是賺來的現金流入,扣掉拿去再投資現金流出後的剩餘現金。
這筆現金越充裕,企業靈活運用的空間越大。
不用花在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的剩餘自由現金,
可以用來擴大營銷活動,配股息,甚至買為庫藏股,
對企業而言都是提昇價值很好的利用。
觀察中碳(1723)的自由現金流八年走勢:

自由現金流8年來皆是正數且金額龐大,
顯示企業本身營運賺來的現金就能支應再投資成本,融資需求不高,
還有剩餘的自由現金可以靈活應用,這是穩健的象徵。
也代表中碳目前不用龐大的再投資就能持續獲利,
這和盈餘再投資率數據表現一致
4. 經營階層是否理性
對於經營階層觀察,只有一句話:
是否幫股東謀求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最大。
我們以下面幾個面向作為觀察。
觀察董監持股比例:
董監持有企業股份比例越高,股東的利害關係越一致。
觀察中碳的董監持股比例高達35.93%,但因為中碳的最大股東是中鋼,
中鋼的經營階層歷年又是由大股東經濟部指派,官派動作明顯,
接任往往有政治考量,算是國營事業的一貫瑕疵。
觀察現金股利發配率:
現金股利發配率衡量:公司賺一塊EPS發多少比例的現金給股東。
為什麼觀察經營階層要看現金股利發配率?
企業最後賺來的淨利,正是股東投資的成果,這筆錢本來就是屬於股東。
如果企業不能將這筆錢做最好的應用,反而使ROE獲利表現降低,
那就應該將獲利發配給股東、而不是留在公司內作再投資。
因此透過ROE + 現金股利發配率的交互觀察,
我們就可以瞭解經營階層在決定資本的運用時是否理性。
觀察中碳(1723)股利發派政策

8年來現金股利發配率平均80%,相當高。這意味著中碳對於未來成長非常保守,
擔心將股東的錢留在企業內無法在創造高ROE,因此將錢配還給股東做更好的利用;
另一方面也意謂著中碳營運資金充沛,不需要將獲利留在企業內也能穩定經營,
這也非常符合我們對中碳長期穩健的觀察。
5. 買進價是否便宜
中碳的獲利仍會受景氣循環而波動,但在國內煤化學工業的生產和內銷有獨佔優勢,
助其度過不景氣的考驗,同時景氣低點時股價超跌也提供了不錯的投資價位。
為了抵擋獲利隨景氣波動的影響,除非預期報酬率來到相對高的價位時,
中碳才算是具有投資的價值。
中碳(1723)的股利折現評價走勢:

以股利折現計算,
低於118元長期才有10%以上的預期報酬,
低於89元長期才有15%以上的預期報酬。
最後我們整理一下中碳(1723)長期投資的觀點:
1. 煤化學工業是普遍而長久的產業,中碳在國內中有成本和市場獨佔優勢。
2. 中碳(1723)獲利隨景氣波動,但長期平均來看有25%超高水準
3. 中碳(1723)近年來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不多,長期體質穩健
4. 中碳(1723)經營階層管理算理性。
5. 以股利折現公式來看,股價低於89元長期有15%以上的預期報酬。
以上就是個人對中碳的長期投資分析,歡迎討論~
(圖表來源:http://statementdog.com/stock-analysi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