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華是觀光股中最高價的了,
可是怎麼好像都沒什麼人在討論的感覺?
連每天的買賣量都好少呀,
是大家都不喜歡觀光股嗎?
即便受邊境管制影響,國際觀光客幾乎掛零,飯店獲利王—晶華國際酒店集團仍在董座潘思亮領導下,積極轉型拚創新,旗下飯店住房及餐飲生意,都繳出亮眼成績單。然而,積極自救的潘思亮仍憂心忡忡。他指出,歐美邊境已大致正常化,政府也應思考,2022年,如何給觀光業一條活路救經濟。
我認為用國際觀光業1%的GDP,換來99%GDP的成長,是值得的,也是應該的。不過,我也要替國際觀光飯店、專做outbound(接待外國客)的旅行社、旅遊巴士發聲,這些人即便只是一小部分,也有數萬人。
做為接待國際觀光客的服務業,我們願意犧牲,但真的需要補貼,因為邊境管制已經不是短期三、四個月,是用年來計算,對業者來說,十分難熬,除非大家都從國際觀光旅館改作防疫旅館,但這也非長久之計。所以,我懇請政府能酌情再紓困補貼,例如新加坡,就是他山之石。
其實,業者也在積極自救。舉例來說,晶華這段時間很努力做電商、發展「晶華美食到你家」的平台,但占整體營收比例並不高,直到2021年三級警戒期間餐廳禁止內用開始,業績才大爆發。
新冠疫情讓我們加速推進到5年、10年後,大家體會到,未來是「在任何地方生活、工作、玩樂」。觀光旅宿業做生意的型態,也必須改變。
現在甚至去宇宙旅行,已不是遙遠的夢想,人們以後旅行型態會改變,你可能以後出差,在飯店一待就是個把月,飯店跟住宅的功能也會愈來愈接近,所以,未來的世界將會愈融合。這給我的啟示是,不用再花100億去蓋飯店,也能把很強的餐飲,透過雲端廚房傳遞出去。此外,就是豪宅開發市場。世界資金氾濫,在不安定的年代,大家會往不動產遷移。有五星級服務加持的不動產物業管理,市場愈來愈大。
不讓國際商務旅客來台,流失很多經貿往來機會。2022已是疫情第三年,再好的伙伴關係,沒有加強和維護,也可能生變。所以,商務簽證要盡快正常化,讓要跟台灣做生意的、想留在台灣發展的高階白領人才,能更方便進來。這些要趕緊做,等到經濟開始衰退,那就太晚了。
觀光股王沒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