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報了十幾年了..股票股利也收了好多年..卻始終沒注意這個問題..
(每年只會按報稅軟體填數字的..)..

關於扣抵稅額高或低..有什麼影響..??

假設我的所得稅率是 5%..有三檔股息..

1. 股利總額 10000..可扣抵比率 10%..可扣抵稅額 1000元..股利淨利 9000..

2. 股利總額 10000..可扣抵比率 20%..可扣抵稅額 2000元..股利淨利 8000..

3. 股利總額 10000..可扣抵比率 1%..可扣抵稅額 100元..股利淨利 9900..

我報稅的時候..可扣抵稅額 1 & 2 算是己經各繳了 1000 & 2000 元的稅了..因為所得稅率是 5%..
因為不用再補繳..就算有退稅..也是因為我之前先扣了..

假設 1 退 5%..500元..(我先扣的..)..再來 2 退 15%..1500元..(也是我先扣的..)..

再來 3..因為所得稅率 5%..因此這檔是少扣了 4%..因此要再補繳 400元..

這樣看來..扣抵比率高底並沒有差別..

扣抵比率高的..只是因為他先扣了..後來再退給你..(扣的多就退的多..是因為這樣比較好嗎..??)

扣抵比率低的..一開始沒扣..後來再補繳..


繳的稅是一樣的..嗯..不知道我這樣想對不對..
文章關鍵字
這個問題小弟今年也稍微想了一下,小弟提供我的觀點,請大大評斷看看
A.10000元股利,扣抵10%為1000元,實際淨利9000元
假設9000元都要報5%稅,須繳金額為450元,但可退稅1000元,最後"可退稅"550元,因此淨利為9550元

B.10000元股利,扣抵20%為2000元,實際淨利8000元
假設8000元都要報5%稅,須繳金額為400元,但可退稅2000元,最後"可退稅"1600元,因此淨利為9600元

C.10000元股利,扣抵1%為2000元,實際淨利9900元
假設9900元都要報5%稅,須繳金額為495元,但可退稅100元,最後"須補稅"395元,因此淨利為9505元

如果這個算法沒錯的話,是不是扣抵趴數越多越好?!
小弟的無知略見,如有錯誤請有大家指教,感謝!!
08882 wrote:
稅報了十幾年了..股...(恕刪)


我怎麼覺得這部分應該是說 ,公司已經幫你繳過稅了,所以分配給你的這部分股利不用繳稅

假設持有10張中鋼,今年度分配每股=1元的股利

那你可以得到 10張X$1000= 1萬大洋

另外,10000X可扣抵稅額比率20%=2000

這2000塊是未來給你抵稅用的,或是退稅


我這樣說對嗎?
可扣抵稅額相當於公司繳的營業稅

該公司交的營業稅愈多 可扣抵稅額愈多

換句話說 發的股利裡已包含該公司被政府先收去的營業稅

照理說要扣除該部分的費用 再計算個人所得 以免重覆科稅

所以可扣抵稅額是退給股東錢不是跟股東收錢

現金股利 10000 扣抵20% 可退2000元
個人所得稅5% 股利所得為10000 股利的所得稅要繳500元
淨賺為1500元

troop wrote:
可扣抵稅額相當於公司...(恕刪)


營所稅吧....

計入項目大部分是
營所稅(自繳稅款+暫繳稅款)、未分配盈餘加徵10%、企業獲配股利所內含之可扣抵稅額


申報書剛好打到這裡....
看看國稅局幫你試算的所得稅
股利總額全加起來 納入所得
依總所得扣掉免稅額,etc

計算所需繳納的所得稅
再扣掉可扣抵稅額
碧砂漁港的騙人布 wrote:
這個問題小弟今年也稍...(恕刪)


我是使用二維條碼的..

其中股利所得要輸入的部份是"股利總額" & "可扣抵稅額"..因此看起來是直接用總額下去算的..並不是用"股利淨利"下去算的..

jwftos0718 wrote:
我怎麼覺得這部分應該...(恕刪)

你這樣說沒錯..所以這只是先扣 or 後繳的問題吧..??

我先扣了當然要給我抵..我不用繳這麼多當然要退給我..(那是我先被扣的錢..)

可扣抵比率高或低..對於最後繳稅的總額..看來沒什麼影響..

troop wrote:
現金股利 10000 扣抵20% 可退2000元
個人所得稅5% 股利所得為10000 股利的所得稅要繳500元
淨賺為1500元

為什麼會是淨賺..

因為事實上是我的錢先被扣掉了..你現在退我的..本來就是我的錢..

這樣說好了..扣抵比率高..先被扣的錢多..當然到時要抵或退的金額也高..

扣抵比率低..先被扣的錢少..當然到時要抵或退的金額也少..

但實際上只是先扣或後繳的差別..怎麼說都是自己的錢..並沒有因為扣抵比率高..就少繳一點稅..


08882 wrote:
我是使用二維條碼的....(恕刪)


樓主應該是沒弄清楚股利總額跟股利淨額的定義

股利總額=股利淨額+可扣抵稅額

股利淨額就是公司公告要發的股利股息
這部分你可以對存款明細看有沒有少
應該都是符合公告的股利跟股息
因此你並沒有先被扣錢 該領的都拿了

可扣抵稅額是公司被政府扣去的營所稅
並不是你被扣去的錢, 你該拿的錢都在股利淨額給你了
可扣抵稅額在報稅的時後可再抵稅或退稅

舉例:
買一張股票 公告配股利1元 可扣抵稅額5%
實際上會領到1000元 符合公告的股利1元

股利憑單上會寫
股利總額 1050
可扣抵稅額 50
股利淨額 1000

總之股利淨額是你該領的股利股息
可扣抵稅額可退稅或抵稅, 等於是淨賺沒錯

不過如果股利太多跳上另一個所得級距, 就要自行評估划不划算了

troop wrote:
樓主應該是沒弄清楚股...(恕刪)


其實我剛開始想法與樓上08882大 類似
想說怎麼會有"淨賺"這回事
但實際操作過後似乎是有這回事耶
後來想了想
可能就是如troop大所說明的一個重點 : 股利總額的定義

公告配股利1元 可扣抵稅額5%
股利憑單上會寫
股利總額 1050
可扣抵稅額 50
股利淨額 1000

但一般人直覺上都會以為是(但實際上不是, 前面幾樓好像都是這樣的舉例)
股利總額 1000
可扣抵稅額 50
股利淨額 950
如果是想成後面這樣的模式
就會直覺想成"只是先扣或後繳的差別..怎麼說都是自己的錢..並沒有因為扣抵比率高..就少繳一點稅"

所以對我來說
比較難理解的是股利總額的定義
可扣抵稅額"感覺上"好像是外加的...

不過說是說淨賺
其實還牽涉很多風險因素會影響
例如
買賣價差的損益
扣抵稅率與本身所得稅率的差距
與股價殖利率的加乘效應
加上股利的瞬間是否造成累進稅率剛好跳一級
等等
感覺上並不一定是"穩賺"的就是了...



troop wrote:
樓主應該是沒弄清楚股...(恕刪)


好像在黑暗之中..見到了一抹光亮呀..

這麼說來..事實上..配股息的部份..是看"股利淨利"..
(哈..從來也沒有算過應該要配多少..)..

以為都誤會了..以為要看股利總額..

一直都以為我的錢先被扣了..原來扣的不是我的錢呀..

可是如果說扣抵比率比自己的所得稅率還低的話..還是要補稅呀..

這樣還是把那些當做沒看到好了..


寶哥王 wrote:
不過說是說淨賺
其實還牽涉很多風險因素會影響


其實如果真的買到好股..買了之後就忘了他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