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人因消費而產生效用,小弟剛好這兩天發生一件趣事,有一枚50元的偽幣,小弟拿去買雞排,第二天到附近的康士美買飲料時找零又找回我手上來,然後我又拿去理髮時付掉,第三天到附近的便當店買便當,找零時那枚50元偽幣又回到我手上來,為什麼我會知道是同一枚,因為它就有一些特殊的不一樣,很難形容,大概店家一時不查就收下,但事後發現是偽幣就又想辦法要給客人收走,那為啥我還是收下來?因為人實在很賤,我一直看到同一枚50元就興起怪念頭就想把它留下來,最後這50元硬幣小弟離開社區到別的百貨消費掉了,只是心理有點好奇罷了,敢問貨幣銀行學或經濟學較好的朋友可以給一點解釋。
1.我這三天用這50元最少得到了效用是 雞排+理髮+便當 各一次,但實際上那枚硬幣應該是不存在或是偽幣才是,這三天繞了一圈最後轉出去了,那是不是就沒有人有損失?
2.最後接手的那個人假設拿去銀行存,被銀行認定為偽幣丟了,那最後損失的是該名存款人是嗎?
3.如果該貨幣沒有流回跟行而是繼續在市場打轉,那經濟活動是繼續進行的不是嗎?那貨幣的功用是什麼?如果能有一個共通信任的東西是不是就算是偽幣也無妨?
只是突然胡思亂想覺得很有趣啦~
pc011630 wrote:
眾所皆知,人因消費而產生效用,小弟剛好這兩天發生一件趣事,有一枚50元的偽幣,小弟拿去買雞排,第二天到附近的康士美買飲料時找零又找回我手上來,然後我又拿去理髮時付掉,第三天到附近的便當店買便當,找零時那枚50元偽幣又回到我手上來,為什麼我會知道是同一枚,因為它就有一些特殊的不一樣,很難形容,大概店家一時不查就收下,但事後發現是偽幣就又想辦法要給客人收走,那為啥我還是收下來?因為人實在很賤,我一直看到同一枚50元就興起怪念頭就想把它留下來,最後這50元硬幣小弟離開社區到別的百貨消費掉了,只是心理有點好奇罷了,敢問貨幣銀行學或經濟學較好的朋友可以給一點解釋。
1.我這三天用這50元最少得到了效用是 雞排+理髮+便當 各一次,但實際上那枚硬幣應該是不存在或是偽幣才是,這三天繞了一圈最後轉出去了,那是不是就沒有人有損失?
2.最後接手的那個人假設拿去銀行存,被銀行認定為偽幣丟了,那最後損失的是該名存款人是嗎?
3.如果該貨幣沒有流回跟行而是繼續在市場打轉,那經濟活動是繼續進行的不是嗎?那貨幣的功用是什麼?如果能有一個共通信任的東西是不是就算是偽幣也無妨?
只是突然胡思亂想覺得很有趣啦~
50 元的偽幣或許會一直存在
但,如果改成有防偽的 ... 塑膠紙鈔呢?

也不用多大,跟捷運卡一樣大就好
或大約現行 100 元紙鈔的 1/4 大
不知道可不可行?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舉一個英業達已故前副董事長溫世仁常舉的故事:
有三個人被關在一間牢房裡,一個是鞋匠,一個是洗衣工,一個是剃頭師傅,
因為牢房生活無所事事,所以這三個人也懶得打理自己門面,天天都邋里邋遢、蓬頭垢面的。
有一天洗衣工人的家人探視,離開時偷塞了一百塊在他手裡,
他拿著一百塊回到牢房,心想這一百塊在裡面也不知有什麼用途,拿在手上玩來玩去,
這時一旁的鞋匠看到了,就告訴他,反正沒地方花用,不如以此為代價,讓他把洗衣工那雙破鞋修一修比較好穿,
洗衣工答應了,於是一百塊來到了鞋匠手裡;剃頭師傅見鞋匠披頭散髮地又亂又翹,就提議他用這一百塊請他給鞋匠剪個清爽的髮型。鞋匠也答應了。
剃頭師傅在狹小悶熱的牢房裡花了半個多小時把鞋匠門面打理乾淨之後,出了個滿頭大汗,衣服又髒又臭,
洗衣工人看了,便建議剃頭師傅把髒衣服和外褲脫下給他洗乾淨,於是最後這一百塊又回到了洗衣工的手裡。
最後結果,一百塊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並沒有變多也沒變少,但卻讓三個人的門面都煥然一新,並且相等於憑空創造了三百元的產值。
這故事對貨幣的功能和流通提供一個簡單的說明,貨幣本身不見得有價值,流通和創造經濟產值才是它存在的目的。(當然貨幣能有這些功能築基在眾人對它價值擔保的信任,這一點偽幣就不具備了,但在它被發現是偽幣之前確實也暫時能具有這種功能。)
所謂貨幣乘數也稱之為貨幣擴張繫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的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產生派生存款的作用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
某一時點的貨幣供給量,由流通中的現金與存款貨幣所構成,兩者分別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貨幣性負債,流通中的現金量的多少由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以及社會的現金偏好所決定,而存款貨幣量的多少則由商業銀行持有的準備金及社會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來決定。這就是說,一定時期的貨幣供給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等三個部門共同決定的。如果貨幣乘數的變動能預測,且其值的變動比較穩定時,中央銀行就可以藉控制基礎貨幣的各種措施,適度地創造或消滅基礎貨幣量,以調整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適應經濟運轉的正常需要,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
※節錄至MBALib
王邪虎 wrote:
貨幣的存在本來就是作...(恕刪)
沒有貨幣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相同的結果,以往稱之以物易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理髮修鞋洗衣服,因此為了方便大家進行各種商業活動而產生了世界上第一枚通貨
或許是貝殼,漂亮的羽毛或石頭,但因為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而且貝殼羽毛或石頭的取得太過簡易,因此演變為貴金屬如金銀銅等相對不易生產製造的東西為通貨
擁有合法統治權的政府則有在統轄範圍內製造發行法幣的權力,非政府授權依法生產製造的貨幣則稱之為偽幣
通行於虛擬世界的貨幣則稱之為虛擬貨幣,例如某些熱門遊戲的遊戲代幣,流通於賭場中的貨幣則是賭場發行的籌碼
說穿了這些都不過是提供大家一個計算價值的換算標準和依據罷了,就跟度量衡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