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不是很懂
對於QE的退場有個疑問
銀行、財團因QE得到額外的資金
是不是要在有獲利時優先把債還掉,讓泡沫變小,也讓資金慢慢回流
為什麼非要等到消費市場好轉呢?
畢竟泡沫大到汲汲可危也是銀行、金控、財團搞出來的
為什麼非得等到QE要收手了才願意賣股變現去還債?
kyrott wrote:
經濟學不是很懂對於Q...(恕刪)
這是分階段來說,最早的QE是協助企業(尤其是金融)調整財務結構,08年那個是大虧損,所以會聽到資產減記
資產=負債+業主權益
資產減少了,負債可以減少不用還?如果不行,那得要業主權益減少,可金融業有資本適足率,虧損了需要增資補充資本,那需要cash的,最早的QE是為了補這個
後面的QE是為了壓低利率,企業是槓桿經營的,利率是經營的成本之一,經濟狀況不好,得協助企業壓低成本經營,政策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出在每個政策有副作用,政策效果大於副作用,那政策稱為有效,反之稱為無效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復活後,財務管理這門學問出頭了,利率這麼低,不來借是笨蛋,借來買自己公司股票也划算
這只是部分原因,QE這個貨幣政策牽涉很大,但政策目標是所得與就業,那是FED的政策目標,他是依據目標制訂政策的,QE是手段,拿否達成設定的目標才是根本
文中所提及的問題,個人認為在邏輯上有點不太對,就不直接回答了。
流動性其實就像人的血液,當它愈高、愈快,就代表活動力愈強(過強就是泡沫囉)。
在金融海嘯過後,人就像生了一場大病,於是新陳代謝愈來愈差,
FED為了維持整個經濟體的活力,強行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
希望藉由低成本的資金,好讓企業進行擴張活動,進而改善就業市場。
貨幣流量 = 貨幣存量 x 週轉率
但可惜的是,FED雖然提高了貨幣存量,但是由於拿到錢的人信心都是不足的,
因此他們大多不作擴張、積極的行為,而把錢拿去買了心中安全的標的(如:債券、黃金),
以致於週轉率甚至出現反向的下降,從而抵銷了QE想達到的效果。
所以,這個市場才會呈現實際經濟弱復甦,但是許多金融資產(尤其是債券)頻創新高、或是維持高檔。
現在大家對於FED減少購債規模、乃至於緊縮,已無懸念,
方向既定,當然要儘早回收資金,畢竟沒有人想當最後一個。
所以結論是,過去因為這些資金上去的,未來恐怕會有不小的災難發生。
參考、參考囉~~~
我也不是本科生 有錯別怪我
1. 美國提出 QE(3?), 也就是政府保證的債卷
2. 美國強制銀行要保留一定額度的現金 (reserve)
3. 美國強制銀行購買債卷
4. 所以美國降低了 reserve的額度 而QE債卷必須用 reserve 來換
5. 賣QE低利率給銀行 讓帳面上的壞帳風險降低
所以真正發生的事情只有以下
1. 銀行不會倒閉 (用大量低率債卷利息去還之前壞帳)
2. 強制利率降低
3. 債卷價格上升
一般誤解以下
1. 銀行可用的經費變多了 (沒有 因為只是 reserve 換 t-bond, 換回來還規定不可以賣出去)
2. 通膨 (沒有 因為銀行錢沒變多 所以借出去的錢並沒有增加太多)
既然目標達到 (銀行不會倒閉)
1. 停止出售低利率債卷
2. 利息上升
3. 資金流動率降低
4. 風險升高
從頭到尾跟銀行獲利不獲利, 賣股還債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