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輕視的大陸面板業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中的 "陳立宜" 訪談.
有幾點談到對岸面板業的觀念轉變, 對岸對"投資與研發"上心態的轉變,對台灣科技業的未來,是值得台灣做為關注與警訊的.
-----------------------------------------------------------
前華星光電執行副總陳立宜:那些我在華星的日子 功過留待後人說
2014/03/06-郭靜蓉
在面板產業中,大陸面板廠華星光電前執行副總陳立宜是號響叮噹的人物。才剛過40歲不久,但投身面板產業已超過14年的時間。他拿的是台灣交大光電博士,在華星光電任職期間,是台灣人在大陸面板業中的頭號人物。只不過,人紅是非也多,陳立宜因為遊走兩岸面板業,而招致官司纏身的困擾。如今,陳立宜已確定離開華星光電,對於兩岸面板產業的未來發展,他的近身觀察有何獨特之處?
陳立宜2000年投身面板業,先在彩晶待了半年,同年進入奇美電(現已更名為群創),一路從高級工程師做起,短短的幾年間,就當上了奇美電電視面板事業總部事業部總經理。
陳立宜的能力有目共睹,過去,他為奇美電開疆闢土,讓奇美電一躍成為大陸最大電視面板供應商,縱使後來奇美電被合併了,但直至現在,群創能持續雄踞大陸電視面板市場一霸的角色,依舊是奠基在過往陳立宜與團隊打下的汗馬基礎上。
2009年底,陳立宜跳槽到大陸與TCL集團共同創辦華星光電,並擔任執行副總職務,後來他又擔任了TCL集團副總裁,甚至一度代理華星光電的CEO位子。他登上了台灣人在大陸面板廠的最高職位,但也引爆了一連串的風波。
陳立宜到大陸後,和團隊一手打造華星光電的8.5代面板廠,讓華星光電在這波面板景氣復甦中,躍上全球面板廠EBITDA獲利王的寶座;但陳立宜也因為挖角台灣近200位友達與群創的面板人才至對岸工作,不但掀起兩岸人才搶奪戰的巨大波瀾,同時也使得大陸得以跨越面板新世代生產線的進入門檻。
陳立宜,扮演的正是這樣關鍵的角色!也因此,業界對陳立宜的評價毀譽參半。他是業界人士口中台灣面板業的「叛將」,但也有部分台灣面板上游零組件廠商視他為「救星」;而他自己本身則遭到台灣檢調單位的調查,涉入司法官司中。
從台灣到大陸,這是陳立宜有風光也有遭人非議的人生歲月。
2014年2月28日,陳立宜辭任執行副總職務,離開華星光電。陳立宜為何要離開華星光電?在大陸面板業正大步朝「超韓趕日」的方向前進時,陳立宜要去哪裡?他對於兩岸面板業的未來前景看法又是如何?
問:請問您決定辭職的原因是什麼?
答:個人覺得我在華星光電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與目標,台籍員工們安居樂業,新舊股東們託付建設好華星光電的責任已經完成。人生這時候更換跑道,接受不同的挑戰,我覺得符合自己的規劃。
問:在您決定離開華星光電後,留在華星光電的台籍員工後續狀況會受到影響嗎?他們知道您要離開後,目前的工作情況與狀態如何?會有離職潮出現嗎?
答:華星光電有部分員工是台灣人,有部分來自南韓,但大多數都是大陸人。大家從零開始,建立了一家績效不錯的面板公司。在這段時間的合作,大家相處融洽,也建立了情。對於我的離開,當然有部分的人感到不捨,但也有不少人覺得以後不用再接受我給的壓力,有同事私底下稱我是「重型機車」。但總體來說,大多數的台灣人目前在華星光安居樂業,工作狀況良好。我想,我的離開,不會對團隊產生太大的影響,也不會有離職潮出現。我的離開,是我個人規劃,不會影響團隊。
問:在離開華星光電後,您有什麼打算?未來新的職場生涯規劃如何?
答:先去確保後面的機會再辭職,是穩紮穩打的想法,這一點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是安全的選擇。不過這次反過來嘗試看看吧,說不定會碰撞出更多精采的火花!所以我並沒有去規劃未來要做什麼,就先休息一段時間,趁這個機會尋找更多有趣的技術。
問:外界一度稱呼您為「叛將」,您的看法如何?您離開華星光電後,會對您涉入的官司造成影響嗎?
答:每個人心中各有一把尺,每個人的尺也都不同。或許同業之中有人認為我不好,但同樣的,我相信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我是很支持台灣面板上游零組件供應鏈的。以客觀的數據來說,華星光電自成立以來,累積已從台灣面板上游材料與零組件供應鏈採購近人民幣100億元。事實上,台灣面板上游零組件與材料供應鏈,從華星光電得到的支持相當多,因此也有業內人士對我是很支持、很肯定的。華星光電從2010年~2013年這段期間,總共向台灣平面顯示產業鏈採購超過新台幣400億元的金額,華星光電向台灣LCD產業鏈採購的材料佔比高達76%,光是華星光電2013年向台採購的零組件與材料金額就超過200億元。
華星光電對台採購的材料包含偏光片、驅動IC、電路板、光阻材料和背光材料等,供應商中甚至不乏台灣面板廠直接投資的公司,顯見華星光電的台灣團隊對故鄉產業鏈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對台灣的經濟成長與台灣的面板零組件供應鏈發展都有幫助。對台灣產業正面的影響是要身體力行,做出來的。假以時日,大家就會知道我們做的事情對台灣有沒有貢獻。
至於我個人的案件部分,目前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因此我無法對外說明太多。但法律上需要提供的證明,我會全力配合、完整提供。我個人的官司與華星光電這家公司沒有關連,所以我的離職,不至於對個人案件有所影響。
問:您2009年底離開前奇美電到大陸華星光電發展,就您的觀察,在這4年多的期間內,大陸面板業有什麼樣的變化?與過去有何不同?
答:大陸面板業這幾年來已經逐步在大陸市場站穩腳跟,立足大陸、放眼世界的觀念也更加清晰,從原先的落後追隨者到與國際大廠平起平坐的態勢也更明顯,全球面板業、系統廠甚至品牌廠,千萬不能輕忽大陸業者對世界的影響力。
至於面板顯示新技術的投入,大陸面板廠也多以達到世界水準為目標,脫離了以往「喊口號」的階段,這是一股不能忽視的思維與內部力量的改變。
除此之外,大陸面板廠以往多依賴政府政策補貼的想法也已轉變過來,現在的大陸面板廠,是以提高自身競爭力為主要核心,迅速往高階技術如4Kx2K、Oxide TFT、AMOLED面板等方向布局,這也是大陸面板經營階層的重大思維轉變。
簡單來說,大陸面板廠想要追求世界級的技術和經營實力,從過去的口號已經落實到行動中。大陸面板業的雄心,彷彿是10年前的台灣。但我個人覺得更勝一籌的是,對於新技術投入的決心和行動,不像台灣以速度快的追隨者為主要方向,而是以成為世界的技術領先群為目標。
問:這幾年來,大陸品牌在全世界嶄露頭角,就您與大陸品牌廠接觸的過程中,您察覺他們的思維與以往有何不同之處?
答:以往大陸品牌廠面對國際競爭,常覺得品質技術不如國際大廠,但現在大陸品牌廠家經過幾年的競爭後,自信心提高許多,也將更多的心力放在增加產品附加價值上,不再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而已。
至於在增加顧客產品價值上所花費的心力,有部分的大陸品牌廠實際上做得很不錯,更多的廠家其實是更努力的默默耕耘,這一點,我們從大陸一些品牌廠的電視和手機的產品上,已經可以看到他們在硬體品質規格及軟體服務整合上的用心。
問:就您長期在大陸的經驗進行分析與觀察,您認為台灣面板業的優勢還剩多久?該怎麼做才有反轉的機會?
答:台灣面板業現在如果能夠各自放下己見、融合能量,那現在這個時機點,或許還能為台灣面板業帶來新的契機。但倘若仍是各自堅持自身的利益,喪失融合的機會,那就很可能錯失良機。
問:大陸面板廠持續擴產,後續將引發全球面板業什麼樣的走勢?廠商之間會發生整併潮或倒閉潮嗎?如果會發生的話,有可能發生在哪裡?
答:延續上一個話題,如果是不再尋找新生力量的廠家,讓我借用麥帥(Douglas MacArthur)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面板投資金額太高了,我認為,面板廠倒閉的機會比較低,凋零(Fade away
)是比較常見走下舞台的方式。我沒有能力去預期未來的走勢。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擴廠只是簡單的手段,公司若沒有新生的力量,單靠擴廠,對於強化競爭力應該只有很短期的效果。
換句話說,要讓競爭力變強的因素中,產能只是其中之一。舉個例子來說,華星光電剛開始時,一般業界認為只有1座8.5代廠很難存活,要具有規模經濟才會具有競爭力。但是,當華星光電營運的EBITA獲利率名列前茅,跌破大家眼鏡的時候,又有人認為,是因為華星光電只有1座廠,容易管理,獲利率才能夠做得這麼好。這前後其實是有矛盾的地方的。但無論如何,在我看來,擴大面板產能,只是面板廠營運的助力之一,
不是主要的因素。
我認為,產業夠大、夠重要,那經營者需要肩負起大部分責任,不能用「大到不能倒」這個觀點來奪取社會資源。像引起金融海嘯的美國金融業經理人,到最後逼美國政府取用社會資源去避免更大的災難,甚至推給全世界來承受,最後受傷的還是民眾。經理人要負起社會責任,主要表現在企業經營上,基金會或是其他的公益活動,都是錦上添花。
問:就您的觀察,台灣與大陸什麼樣的合作模式是最有可能發生的?除了兩岸外,台灣與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合作模式是否存在?大陸是否也正在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廠商合作的機會?
答:依照目前的現況來觀察,我認為小的合作會發生,大範圍的合作比較困難,最主要是各方的成見多、立場不同。現在雙方還缺乏一個可以統合立場的方案,因此只有小規模的合作會發生。但是未來要是台灣法令修改,兩岸面板業的整併也不一定不可行。
問:2015年大陸8.5代廠新產能密集開出後,您覺得將為全球面板業締造什麼樣新的競合局面?能夠度過陣痛期的廠商,接下來該往什麼樣的方向走?
答:面板業目前想走向類似DRAM苦盡甘來的時間要比較久。PC、NB、TV的市場飽和或是微幅衰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了,大世代生產線加入中小尺寸面板的競爭是未來趨勢。
但是過去大世代產線建廠時,大部分是以生產大尺寸面板作為市場目標,要將大世代生產線轉型做中小尺寸面板,需要提升製造的精度與設備性能。至於小世代的生產線,除了最近新建的廠之外,原有6代以下的機台比較老舊,一樣達不到高階中小尺寸面板所需的精度。
所以,在全球面板產能往高解析度轉移的時期,由於技術的要求不同,生產線亦需要進行改造調整,或是重建新的生產線,在這個階段,應該會再有一次洗牌的機會。有那一家廠家取得先機,那就有機會勝
出。
李裩耀與段行建都放手比較好, 畢竟這兩個老人也搞這麼多年了, 公司狀況也好不起來.
搞來搞去,還是會像DRAM一樣,全數被消滅,然後由全民買單.
面對大家的質疑,總是一句國際環境不佳,就敷衍帶過.
還是下台吧,換個人來.也不一定要台灣人來經營啊!
轉載自電子時報;
-----------------------------------------------------------------------
台面板雙虎面臨嚴苛挑戰 合併關鍵在今年
2014/03/14-郭靜蓉
台灣面板廠經過10幾年來的發展,群創與友達分列為全球第三大與第四大面板廠,始終是全球最大面板廠南韓的勁敵,但在歷經過金融海嘯後,台灣面板廠遭受鉅額虧損,導致元氣大傷,同時亦飽受資金與財務上的負擔,目前台灣面板廠不但已大幅縮減資本支出、無力擴廠,連在先進技術的投資速度上,也較其他國家緩慢,且與日、韓等技術領先者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台廠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同時面臨大陸新產能即將大量開出的史無前例風暴,這場史上無敵黑暗期的戰役,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慘烈,不但有可能讓台系面板廠遭逢連根拔起的窘境,甚至有可能出現倒閉潮,或有可能一蹶不振,導致動搖國本也說不定。
面板雙虎表面不張揚 私底下動作頻頻
為了避開這場風暴,近期,業界再度傳出面板雙虎合併的訊息,經濟部長張家祝日前證實,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找他討論面板雙虎合併的事情,據了解,兩家業者彼此之間互有聯繫,經濟部表態樂觀其成的立場,同時表示尊重兩造雙方的意願,不會強行介入主導。
事實上,不僅郭台銘找上經濟部長而已,業界傳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近期也與經濟部有過接觸,除此,甚至也有人傳出,郭台銘與李焜耀私下已有多次會面,雖然相關細節不得而知,但由此也可看出,面板雙虎表面雖不張揚,但私底下動作頻頻。
其實,早在2003年,政府便曾推動過台灣面板業合併,但10年過後的今日,面板雙虎仍各自獨立,雖然現況是如此,但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是,友達與群創這次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如果不合併,最終的結果會如何?華星光電前執行副總陳立宜認為,因為面板雙虎投資金額太高了,如果不合併,最後的結果不見得會倒閉,但很有可能會走上逐漸凋零的這條路。
雖然市場點名雙虎合併已有多次,但這一次再度傳出,從兩家公司大老私下的動作來看,無論是友達或者是群創,看起來頗有「玩真的」的味道。
當然,持反對雙虎合併意見者,仍會認為,友達與群創的生產線雷同度太高,客戶內容相去不遠,產品組合差異不大,縱使合併可以減少管銷費用,或是在零組件砍價上更具威力,但整體來看,合併的綜效不大。
面板產業面臨國與國對壘
除此之外,最令外界看衰合併案無法成功的,就是主導權的問題,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及群創董事長段行建各據山頭,也各擁一霸方天,誰肯放下?如何能夠讓其他兩方平衡,在不被倒戈、不被扯後腿的情況下,順利取得主導權?更是一大難題。
雖然上述都是事實,雙虎要合併難度確實很高,但不合併的話,面臨大陸2015年起排山倒海開出來的新產能,沒有錢、沒有政府傾國力支持的台灣面板業,很有可能就會在這新一波「國與國的產業競技中」遭遇重大危機。
縱使能夠存活下來,但經歷鉅額虧損後的業者籌碼會更少,「姿色」會更差,要談合併就更難了,因此,今年將是台灣面板合併的關鍵年,或許,這也是郭台銘、李焜耀等產業大老近來汲汲營營、動作頻頻的原因之一。
再者,如果台灣面板廠不合併,讓廠商自生自滅,最後甚至走到倒閉一途的話,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的出口、不只是GDP而已,還會讓台灣的失業率大幅提高,台灣從事面板業上下游的人口粗估約有20萬人,如果有一家大型公司倒閉,將會波及到上下游產業鏈,也會影響到台灣的社會安定。
事到如今,一位產業大老分析:「台灣其實沒什麼好選擇的,兩家廠商一定要合在一起」,不過,這中間需要政府的幫忙,「如果讓兩家老闆自己談,很有可能的結局就是僵在那裏,一旦時機過了,也就來不及了。」
合併主導權問題 雙方恐僵持不下
如果政府兩手一攤,把球踢回去給兩虎的話,業者分析,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兩家廠商就是自生自滅,大陸一旦再提高面板進口關稅,台灣面板業者就只好等死。「但如果兩家合在一起,會是缺乏面板資源的其他國家品牌廠很好的結盟對象,而台灣只要找到這個對的結盟對象,未來的面板業發展是會有一片天的。」
業者強調,這次的雙虎合併與金融海嘯期間鴻海、友達搶親奇美電的情況大不相同,這次的合併,癥結點在於台灣政府是不是還要面板這個產業?如果政府的態度僅是定位在這是私人企業的合作,沒有意識到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對壘的話,要合併並非易事。
至於合併誰要主導的問題,這其實相當傷腦筋,同時也是雙方最易僵持不下的點。如果就客觀環境來分析,群創是台灣最大的面板廠,背後又有鴻海這個出海口一哥撐腰,看起來具有較大的贏面,明基友達集團近期轉型醫療服務產業,初期看起來做得有聲有色,李焜耀也曾說過,明基友達集團要往收斂方向前進,但是不是要就此放棄面板,倒也是未定之天。更何況,如果以長期的經營績效來看,友達其實做的不差,專業經理人的應變與經營能力有目共睹,財務狀況比群創更加健全。
但除了郭台銘、李焜耀與段行建3人的角力之外,其實,也別忽略了關鍵第四方的重要性---群創的大股東奇美實業,奇美實業目前仍持有群創9.92%股份,比郭台銘、鴻準與鴻揚創投等鴻海集團加起來還要多,雖然奇美實業已不介入群創的經營權,但奇美實業支持合併的動向實也有左右局勢的能力,如果李焜耀可以取得奇美實業的支持,合併的主導權誰能拿下?也還有一番龍爭虎鬥。
面板雙虎怎麼併?共治也是一法
如果先把合併的主導權放在一旁,先就合併的綜效來看,面板雙虎如果不合併,面對大陸兩年內新開的16座面板新產能,大概十之八、九已經是死棋了,但如果合併的話,日後還可以搶美國甚至日本品牌的合作,未來仍可拼搏。
至於怎麼併?這中間其實有大學問。如果友達與群創都能接受合併這條路,但主導權談不攏的話,或許,初期可採取「共治」這條路,也就是先將公司合併後,之後再針對公司強項進行分拆。
舉例而言,群創的電視面板實力堅強,友達可以切割電視面板給群創,而友達的NB面板與中小尺寸面板做的不錯,群創也可比照切割,這就會是個強項結合的方式。
事實上,不管面板雙虎最後能不能合併成功,台灣的面板業仍有技術力不夠的問題需要解決,台灣的面板廠不能老以快速的追隨者自居,而是得要扎扎實實的深耕技術文化。
殊不見,大陸面板新廠多少都已布建了LTPS、Oxide TFT、AMOLED等新技術,顯見大陸面板廠商不僅是砸錢開產能而已,其經營階層的思維已轉變成提高自身競爭力為主要核心在進行發展,台灣的經營階層不可不慎。
換言之,如果面板雙虎沒有合併成功,友達、群創仍得要加強提升技術力,如果合併成功了,合併後的新公司同樣也要深刻鑽研新技術,同時落實對技術文化的堅持,不然,縱使新公司成立了,沒有技術作為基礎的話,日後還是會出現問題的。
如果一切順遂的話,友達與群創合併後的新公司,可望成為全球最大面板廠,在此情況下,要拚搏一個新技術會變得更有勝算,加上如果能夠順利找到結盟對象的話,未來無論是新友達或者是新群創,都還是會有浴火重生的可能性的。
台面板出口持續頹勢 產業未來發展恐更艱難
2014/03/14-莊衍松
經濟部長張家祝證實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找過他談面板雙虎合併,他對此事亦「樂觀其成」。據經濟部核心幕僚指出,經濟部已擬好一套作法,目的是要促成面板雙虎合併,希望兩大面板業者整併後可減少研發資源的重覆,此外業者對外採購原材料,也可以因為規模擴大而更有價格談判籌碼。
至於合併案最關鍵的債務和企業主導權問題,經濟部則指出,只要雙方有意願合併,政府後續的各項措施都可協助解決。
近來面板合併的議題受到業界關注,主要是包括立委、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指台灣面板已經遇到問題。根據官方統計,2013年第4季台灣主要出口貨品表現普遍回溫,其中太陽能電池第4季出口增幅達99.0%,DRAM增79.1%,鋼鐵及機械亦雙雙轉呈正成長,只有面板出口年減幅度擴大至16.8%;預測2014年台灣面板出口將延續該趨勢,表現疲弱。
面板雙虎走向合併會不會是台灣面板產業的轉機?為何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一再提到台灣的面板產業,甚至提出讓面板產業和大陸合作,減少重覆投資、增加互相投資的建議?
面板合併與當年DRAM產業整合時空環境不同
「如果友達、群創出事,台灣金融業一定會大受影響,美國全球金融雜誌封給台灣彭淮南的10A總裁名譽恐怕保不住」經濟部核心幕僚表示,以台灣銀行為例,一年獲利不到新台幣100億,台灣的金融業吃不下3,000億、4,000億元的呆帳損失。所以無論如何,彭淮南都不希望面板廠出事,還不出利息和本金。
經濟部官員指出,央行和金管會很清楚兩大面板廠過去借了龐大的貸款。站在經濟部的立場,現在要說服銀行團放寬面板雙虎的授信舉債額度,其實相當困難。然而如果外界一直把焦點放在面板雙虎的虧損和債務問題,對業者而言也很困擾。對於促成雙虎合併也沒有幫助。
經濟部核心幕僚指出,經濟部早在何美玥、施顏祥當部長時,就已經處理過兩大面板廠合併的事,但一直都沒有談成。現在外界喜歡把面板和DRAM產業比較,事實上面板雙虎現在要合併和當年經濟部主導的DRAM產業整合的時空環境不同。當年台灣遇到金融海嘯,政府原本要出資新台幣1,000億元做DRAM廠的整併,後來砍至700億元。
未料立法院認為台灣DRAM產業是錢坑、是無底洞,硬是通過6個決議,反對政府主導DRAM產業整合,更要求經濟部、國發基金不准出資。DRAM整併案最後在立法院的阻撓下胎死腹中,後來力晶退出DRAM、茂德則遭法院裁定重整。台灣公股行庫在茂德重整後,提列了239億元的巨額呆帳。
面板廠合併主導權問題待克服
至於面板雙虎合併,政府並沒有出資的問題,所以立法院不會阻撓。再者,面板設備投資很大,過去的虧損有一定的比例是折舊造成的,現在折舊的攤提已漸近尾聲,台灣兩家面板業者的財務可望好轉。不過據銀行團成員向政府官員透露,2013年7、8月爆發的LED廠奇力光電公司約56億元的倒債案,已經影響銀行團對面板業,尤其是對群創的授信態度。
若兩家業者合併究竟是友達合併群創,還是群創合併友達。過去達碁與聯友合併成友達,兩家公司在企業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最後段行建請辭離開友達,日後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支持下成立群創。如今李焜耀的友達要和段行建的群創談合併,勢必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外傳郭台銘找張家祝談過面板合併之事,友達雖表達樂見其成,但李焜耀不希望此事由郭台銘主導。官員表示,工業局長吳明機已為此事找過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經濟部也認為現在其實是談合併的好時機,只要政府不出資,立法院就不會反對。對於由誰主導,政府不便插手,只要雙方有意合併,主導權也談清楚,後續和法規相關、和銀行相關的事項,經濟部都會盡最大的力量協助。
台灣面板要有競爭力 需留住關鍵技術
儘管友達與群創未來要走上合併之路,債權銀行團應不致反對,但最重要的是台灣面板要有競爭力,要把關鍵技術留在台灣,要能朝高利潤產品轉型,要能在國際供應鏈上保持領先的地位,不可殺入大陸面板廠所主導的32吋面板的紅海市場。其餘的,經濟部會想辦法和銀行團溝通,爭取銀行團對友達和群創的支持。
經濟部最在意的其實就是如何提升面板產業競爭力,友達與群創的合併案,只是提升競爭力的選項之一,其它還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努力。經濟部不希望產業升級的政策遭到弱化。
如果按官方預測,2014年台灣面板出口仍延續2013年的頹勢,產業未來要走的路將更加艱難。除了人才流失與對外出口競爭的挑戰外,債權銀行的催逼與經濟部的被動作為,都可能衝擊面板經營者的信心。
達成夢想和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